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患者的转归情况观察

2021-09-25 01:39
医药前沿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性障碍共病精神障碍

陈 涛

(阳泉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卫生防治办公室 山西 阳泉 045000)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研究趋势已由对疾病的治疗转向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监测管理[1]。如果患者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并不像精神障碍那么严重、更短暂且自知力相对保留时,他们会被认为是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或精神病超高危(UHR)患者。目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已明确提出了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PS)这一命名并给出了建议的诊断标准[2],用以指代这一阶段,建议研究者去探索研究。APS起病通常始于青春期中晚期或成人早期,个体可能会出现神奇的想法,感知的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或行为存在一些紊乱,过度多疑,有焦虑抑郁情绪,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受损,睡眠-觉醒周期破坏,阴性症状出现。与正常人相比,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更容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过度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特征。本文对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患者1年内的转归情况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心理门诊就诊的77例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35例,女42例;年龄(21.84±4.34)岁;受教育程度(9.94±3.90)年。

(1)纳入标准:①符合DSM-5中APS建议的诊断标准[3];②患者本人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排除目前符合任一精神疾病诊断的患者;②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外伤疾病患者;③排除存在自杀自伤想法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纵向观察研究设计,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1年后对患者进行评估。本次不会为患者提供任何医学建议,不为患者提供临床干预,也不限制患者寻求临床帮助。

1.3 观察指标

评估方法依据DSM-5中的等级划分,将患者的幻觉、妄想、言语紊乱分为轻中重3个级别[4];于随访1年结束时(77例患者1年后随访到66例)采用精神科医生定式临床访谈诊断表对被试进行诊断评估,依据诊断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转化组(25例)、维持组(31例)、消退组(10例);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用χ2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转归情况与一般资料分析

77例患者1年后随访到66例,随访率为85.7%。66例患者中,12例发展为精神分裂症,6例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4例为双相情感障碍,3例为睡眠障碍,总转化率为37.9%;31例仍诊断为APS,维持率为47.0%;10例患者症状消退,消退率为15.1%。三组间一般情况比较,除转化组年龄小于维持组和消退组,有显著差异(P<0.05)外,三组在性别、受教育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入组时的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2.2 不同组之间症状数及严重程度比较

不同组间精神病性症状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分布比较显示,不同组间精神病性症状数分布差异显著,转化组症状数最多,维持组次之,消退组最少。以精神病性症状中,严重程度最重的一项评定作为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比较不同组间的症状严重程度分布,结果显示,不同组间症状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入组时的症状数及严重程度比较(例)

3.讨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5],轻微精神病综合征18%个体6个月会发展成为精神病性障碍,1年后的比例为22%,2年后的比例为29%,3年后的比例为36%。陈发展等[6]研究显示,6个月后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17%转归为精神病性障碍,与国外研究结果相近,其中有38.3%的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持续存在精神病风险症状,44.7%已无任何阳性风险症状,不再符合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标准。国内学者从心理咨询中心选取的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随访2年后的精神病性障碍的转化率为26.4%,未转化为精神病性障碍的个体中,53.8%被确诊为轴Ⅰ其他障碍,仅有10例缓解,8例仍报告存在轻微精神病性症状[7]。国外研究显示,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在1~3年内恢复至无症状的可能性为18%~69%,平均为46%[8]。本结果中,APS总转化率为37.9%,要高于相关报道,原因可能是本文将抑郁症、双相障碍也纳入结局范畴。既往研究显示,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同时还会伴发一些情绪问题,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共病。Meta分析结果显示,73%的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共病至少1种轴Ⅰ障碍,共病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比率分别为40.7%(95%CI,32.5%~49.4%)、15%(95%CI,8.9%~25.0%)。陈发展对101例精神可门诊求助者调查评估后得出,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检出率为27.7%(28/101),67.9%(19/28)共病1种及以上精神障碍,其中39.3%(11/28)为抑郁障碍,35.7%(11/28)为焦虑障碍。有研究者认为,共病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会增加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的转化风险,也有研究持相反意见,认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对轻微精神病综合征个体的转归无影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大体功能和最终结局。较高水平的异常思维内容和偏执,严重的社会功能下降,较低的语言学习和记忆能力,较慢的信息处理速度和年龄偏小都会增加个体转化为精神病的风险,社会应激事件、外伤、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不是重要的预测因素。本文所选患者在入组时,排除了符合任一精神疾病诊断的患者,DSM-5中APS建议的诊断标准中第5条为症状不能更好的用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本文的入组标准与相关报道入组标准的差异也是本文中转化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本结果中,转化为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数较多,症状较重。这提示对症状数较多、症状较重的APS患者,要加强积极干预,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外对轻微精神病综合征的患病率报道较少,轻微的幻觉、妄想、言语紊乱在没有寻求帮助的人群中是常见的,8%~13%的个体有幻觉体验和妄想式思维,今后的研究要加强对APS的关注。

猜你喜欢
性障碍共病精神障碍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浅谈散偏汤合四逆散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转换性障碍:关注青少年转换性症状
The prosp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 among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