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药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9-25 01:39罗茗丹
医药前沿 2021年24期
关键词:组内脂蛋白半胱氨酸

罗茗丹

(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改变,各类慢性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其中高血压作为发病率颇高的慢性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高血压并非独立疾病,同时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42万人死于高血压,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而老年人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人群,且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合并基础性疾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降压药物予以治疗,虽然通过口服降压药的治疗形式可以控制血压波动,但难以维持患者的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稳定,因此,我中心提出在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增加降血脂药物进行治疗。现共选取我中心收治的2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旨在研究和分析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治疗的2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男76例,女64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5.62±2.33)岁;病程2~12年,平均(6.28±0.76)年。观察组男78例,女62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5.95±2.47)岁;病程2~13年,平均(6.61±0.8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此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20103356)口服,1粒/次,1次/d,持续用药治疗6个月。观察组的治疗方案:(1)苯磺酸氨氯地平,1次/d,用药剂量5 mg/次;(2)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193043)口服,1次/d,10 mg/次,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测量,并将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压测量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舒张压下降≥20 mmHg,或>10 mmHg,血压基本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内;有效:患者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压未降低,或下降程度并未达到上述显效与有效的标准,甚至是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后血压未降反升,病症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将两组的血脂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处理。(3)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并将治疗前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4)治疗期间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将恶心、皮肤瘙痒、腹泻等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计算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评估2种用药方案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从总体治疗效果上来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比较血压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血压值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值比较(±s, mmHg)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值比较(±s, mmHg)

组别 例数 时间 收缩压 舒张压观察组 140 治疗前 156.22±5.21 95.63±3.28治疗后 130.26±2.59 72.33±2.29 t/P 67.844/0.000 73.391/0.000对照组 140 治疗前 156.41±5.18 95.52±3.14治疗后 142.21±2.36 92.05±2.79 t/P 44.150/0.000 16.552/0.000 t/P组间治疗前 0.048/0.965 0.154/0.899 t/P组间治疗后 34.714/0.000 71.452/0.000

2.3 比较血脂变化

治疗前,两组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发生了改变,且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相关指标的组间与组内比较(±s, mmol/L)

表3 两组血脂相关指标的组间与组内比较(±s, mmol/L)

组别 例数 时间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观察组140治疗前2.35±0.41 5.84±0.51 0.84±0.24 3.21±0.21治疗后1.57±0.28 2.25±0.31 1.24±0.26 2.28±0.24 t/P 11.451/0.000 41.110/0.000 9.892/0.000 24.170/0.000对照组140治疗前2.34±0.22 5.83±0.68 0.83±0.23 3.22±0.24治疗后2.05±0.31 4.07±0.33 1.08±0.24 2.92±0.14 t/P 7.528/0.000 18.362/0.000 6.141/0.000 11.451/0.000 t/P组间治0.239/0.689 0.089/0.930 0.232/0.817 0.218/0.840疗前t/P组间治11.415/0.000 35.262/0.000 5.174/0.000 16.382/0.000疗后

2.4 同型半胱氨酸变化的比较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同型半胱氨酸的组间和组内比较(±s, μmol/L)

表4 两组同型半胱氨酸的组间和组内比较(±s, μmol/L)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140 21.18±1.26 10.34±1.78 8.639 0.000对照组 140 21.24±1.49 15.56±1.22 10.551 0.000 t 0.087 10.154 P 0.895 0.000

2.5 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2种用药方案均有较高的安全性,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高血压有非常高的临床发生率,患者长期处于血压升高的状态,且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等症状。老年人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人群,随之升高的还有心脑血管等高血压并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3-4]。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上要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案予以针对性治疗,以平稳降压。

本文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用降压药治疗,采用降压药联合降血脂药物进行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更好,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患者的血脂水平也有明显改善,且治疗期间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这说明降血脂药物对于辅助降压和控制血脂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采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更明显,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说明患者并发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性降低,这也说明该药物的治疗优势突出。阿托伐他汀钙属于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能够增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清除能力,降低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使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有效调节血脂水平[5-6]。同时,阿托伐他汀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并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因此,在口服降压药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钙能够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对血管起到了更好的保护性作用,减轻血管炎性反应,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7-8]。

综上所述,采用降血脂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可获得理想效果,不仅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这对于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积极意义。因此,口服降压药联合降脂药物的给药方案可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应用。

猜你喜欢
组内脂蛋白半胱氨酸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