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带点“泥土”的气息

2021-09-30 05:07钱明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泥土乡土学科

钱明辉

《学记》中开篇就有“化民成俗”这个定义,它是用来描绘教育功能的。这个词有三层意思:“民”指向全体,而不是局部;“成俗”指向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变革;“化”指向过程,是一种熏陶感染,而不是填充。我们只有跳出乡土课程建设的单一的资源视角,以境界观之,乡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育人的资源,更是展示了“环境发展人、改造人”的育人方式。在这样的土壤中,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的“改造”,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拥有了乡土的味道,这就是“化民成俗”的境界。据此,将乡土文化融入整体学校教育的化人之境中,将课程建设与文化环境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摒弃展览的思维,真正将乡土资源视为课程生成的一种路径。

一是推动国家课程主题表达,让孩子与教材进行对话

教材是教育教学之本,体现国家意志,需要有效落实。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影响,考虑的是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教材要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必须建立与儿童成长环境、成长状态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儿童通过教材的影响,生成“新乡土”的情怀。

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深刻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它用一种面向人、发展人、丰富人的立场,倡导大单元背景下语文学科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把真实而立体的场境带进课堂,让学习在一种感知、理解、反思、生成的状态下进行。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乡村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统编版的教材,不改变教材的编排结构,结合单元训练提示中的学习要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整合,加上符合地域与校情的乡土内容,形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范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着力遵循三大要求。一是从学科要素和学科内容出发,梳理小学阶段语文学科阶梯性要素。二是围绕学科要素,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建构符合任务的真实场境,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联结观念的学习任务。三是在真实场境下,围绕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概括起来,也就是“凝练学科观念,创设真实场境,亲历学科实践”。

语文学科最终的落脚点在言语。儿童言语生长的基础是通过具体作品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来实现的。学生只有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理解力”,增强“代入感”。对今天的乡村儿童来说,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不是单一的“作品嫁接”,而是生活与语言材料建立有机联系的“获得感”,以及课内课外获得的言语材料整合成有机结构系统的个性化的“成就感”。当这两感成为乡村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时,其言语建构就会“言由心生”。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古诗两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四篇课文,以及“我爱阅读”中的《画家乡》。这些文章描绘了祖国各地的迷人风光。学生要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提升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产生热爱祖国、亲近家乡的情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整合绘本、古诗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内容,以“我的祖国”为主题,通过“旅行记录”专题性学习统领整个单元。

二是倡导多种模式混合阅读,让孩子与学科对话

大量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工程。在“新乡土”场境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除了过好教材关以外,把“乡土”阅读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点,学校构建了基础类、拓展類、社团类阅读课程体系。

基础类阅读,我们进行系统整合,生成了六大主题课程:“风景里的新乡土”“器物里的新乡土”“故事里的新乡土”“生活里的新乡土”“节俗里的新乡土”“童趣里的新乡土”。这六个主题课程在每个年段都存在,课程资源来源于各类阅读素材中反映中国的乡村特色的内容。结合乡村儿童特点,用儿童“能看到、能听到、能感到、能想到”的方式输入,再以儿童“能读出、能写出”的方式输出。拓展类阅读课程,以反映乡土特色的整本书阅读为主,从书中感受时代变迁和人物、景物的变化,生成具有乡土气质的语言素养。社团类阅读,主要是学校通过创办乡土文学社、乡土课本剧、乡土艺术团等社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空间和阅读生成平台。

围绕构建的阅读课程,我们在方法上进一步优化,课堂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生根;课外让学生大量阅读——生趣;在经典阅读中提升思想——升华。另外在方式上,我们进行了有效整合。整合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一”带“多”,生成同一主题或课题的多文阅读。也可以是一种跨班级、跨年级的整合。比如我们针对同一篇文章和同一本书就运用了班级、年级整合的方法。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三、四、五年级共300名学生围绕年段要求,结合学生语言基础和认识基础进行系统阅读。每个年级分别选择一个班进行重新组合开展了同堂阅读教学展示。我们也针对同一教师兼教几门课的情况,将教学时间进行跨学科整合。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语言背景下拿出画笔、唱着动听的歌曲。

三是关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让孩子与成长对话

新乡土语文课程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言语素养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这也就决定了课程需要教师、儿童、家庭、社会的融合参与。教师作为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者,需要弄清整体框架下课程的定位,明确学校实际状况,包括学校的优势、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状态等,同时要明确原有的经验和运作方法,弄清楚做过的事情和今天要做的事的关联。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除了拍照、录音、录影等常见的方式外,手记和动态记录也是一种记录方式。手记是记录逸事,记录下孩子最真实的故事,多描述而不判断,减少干扰。这个过程除了老师,也可以是家长。去年,我们围绕“腊八文化”,六年级除了上好统编教材《腊八粥》以外,还进行了关于“腊八”的群文阅读和写作,还与家长进行了腊八粥的不同地域的烧制尝试,让孩子既能接触到这个传统习俗,又能了解自己家乡对这种习俗的一些理解。低中年级围绕腊八的童诗、童谣进行传唱。还比如,围绕统编版五上“家国之殇”,我们认为学文仅仅是从文字层面的了解,距离爱国的道路还很遥远。于是,我们带领孩子走进现实的里庄,看看新时代的变化;带领儿童走进导墅烈士陵园,倾听烈士为国捐躯的事迹;请镇志办的老同志给学生现场讲述过去的里庄过去的事,让孩子在读、听、说、看、写中厚实人文底蕴。

通过实施,我们觉得课程建设就是一种冒险。为什么说课程是一种冒险?因为在每个选择背后都可能有丧失的东西。但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而是自己知道得失的方案,把优点最大化,同时也明白这个方案的缺点是什么,下次去改进。总之,课程是个大合唱,而非一个人的独奏。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珥陵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泥土乡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泥土
乡土中国
翻开一块泥土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