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2021-09-30 19:35陈怡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

陈怡君

一、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1.朗读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朗读,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认知、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小学生能够汲取新的知识,也能将朗读的内容和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品质,成为自身的学习工具。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真挚的感情,值得学生深入学习,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比起儿歌,古诗相对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在读中想象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理解诗人的心境。诗人站在远行的船上即将离开,望着熟悉的地方泪眼迷蒙,心里是过去和愁绪。忽然而来的歌声打破安宁,越过山水而来,原来是故人相送。一刹那的别绪和离愁化作感动,这份送别之情比潭水更深。朗读的过程亦是小学生理解作者心境、感受作者情感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生情感内化的过程,有助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朗读可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课文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很多优秀字词句,更会接触到许许多多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优秀内容内化,为己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扎实的字词句的朗读训练,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朗读、规范拼音,引导学生了解几种植物的传播方法之外,更要能模仿课文说一说常见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朗读、模仿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欣赏文章语言的灵动可爱,并在写话中灵活运用。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关键的字词句,形成量的积累,课后时常朗读识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朗读有利于深化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因此,教师应对朗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际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每一次朗读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分配角色,一人担任旁白,其余组员按所扮演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小动物的话。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文章结构的理解,加深课文印象。朗读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次对话获得的关于小蝌蚪妈妈是谁的有效线索,最后把线索连接起来,指向青蛙。

二、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朗读氛围。学习的环境对学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自律性差的学生需要环境和氛围的带动。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朗读,极大程度地提升朗读能力。小学段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大多在课堂,有一些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授课方案进行优化,融入多种形式的解读手段,引入先进的理念激发学生潜在热情,紧跟授课节奏而探究更多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先进、多样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新颖感的同时,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有效,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预备铃响后可以让课代表在班级带读古诗、课文,维持纪律的同时营造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进入课堂作准备。在解读《观潮》这篇文章时,仅凭语言、动作描写不足以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书中的文字进行多元化的转变,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理解它磅礴的气势,对文中“横卧”“闷雷滚动”“横贯江面”“奔腾西去”等产生直观感受。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感受,指导学生调整语速读出钱塘江大潮的变化之快、之大。只要学生朗读中有景象,有情感,就会把朗读当作愉快的学习活动。

2.设计朗读活动,强化朗读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形式单一是导致课堂沉闷、朗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通过全面、科学的反思,设计多样的朗读活动,走出普通朗读教学的局限,提升学生读写水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营造出积极热烈的气氛,同时利用平等互评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拓展思路的同时,获得朗读和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在解读《走月亮》这篇课文时,面对课文循环往复、具有节奏和韵律感的“哦,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时,可以设计朗读比赛。在比赛前给出规则,给学生相对自由又受规则限制的环境去练习。这样学生练习朗读时就不是漫无目的,而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心中明确改进的方向。学生满怀激情地去参与朗读比赛,有意识地融入情感,调整自己的语速,其他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朗读技巧,还会结合自身经验给予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并不侧重于传授,其侧重的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评价语言能起到唤醒、鼓励作用,这对性格活泼、注意力不持久的低年段学生来讲非常重要。朗读后的评价环节不容忽视,可以给予未参与朗读的学生机会,对于优胜者可以给予口头或适当物质奖励,使学生迸发出热情,也给未参与的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在《走月亮》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打破固定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给课文划分结构的同时创编画面,注意对称,释放学生个性。在这样的朗读活动中,学生都能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给朗读和学习增加激励性。

同时,尽可能地联系家长,创造实践活动。学完《走月亮》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走月亮,感受习俗的同时寓教于乐。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师应从学情入手,重视学生心理,将文本作为重要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各类文体做到精准掌控、灵活教学,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