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融合”为教育带来新机

2021-09-30 21:03任叁
中国对外贸易 2021年8期
关键词:报告课程教育

任叁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单是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伴随而来的经济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和国际争端,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地缘紧张局势、全球互不信任和疫情等重大全球性挑战,近日发布的《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报告(下称报告)在深入挖掘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诸多专家进行了访谈,希望能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者提供参考。

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经贸活动国际化而来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英文直译为“为了实现国际理解的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46年在其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彼时,刚刚结束不久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世界各国人民迫切希望通过教育达成各国、各文化之间的理解,以实现和平。

UNESCO前副总干事沃尔特·刘易斯博士提出:“国际理解是一种能力,即人们能够批判而又客观地观察和评价彼此的行为,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或属于哪种民族文化。”

至于为什么需要国际理解,印度甘地研究评议会议长拉达克里希南博士曾做出这样的解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国际理解教育是伴随着当代经济贸易活动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传播和掌握各国地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知识,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的需求,达到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时至今日,这一领域的实践已开展70余年。不过,尽管人们愿景相似,手段却各不相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姜英敏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经历了在全球层面、各个国家和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产生出四大理论分支。

一是来自UNESCO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以全球公民为培养目标,以世界和平为实施目的,强调文化间理解、人权、民主、和平、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

二是在国际合作的前提下,来自区域性国际组织,例如经合组织(OECD)或部分国家间合作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以培养全球责任感为目标,旨在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全球责任意识、区域合作意识为核心价值;

三是各国为提高国民的国际竞争力而建构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以扩展全球视野,提高国际沟通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为教育目标;

四是各国为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内问题而形成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以促进国内各民族、多元价值和多种处境群体之间的和谐共生为目标,以民族教育、移民教育、海外子女教育等为内容。

“由于各国受全球化的影响不同,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报告称。

2020年初,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全球,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世界各国和地缘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报告认为,在变局之下,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既与全球化的世界趋势相顺应,也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契合。在新的国内外情势下,国际理解教育成为践行教育公平的前提之一,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的价值观基础。在后疫情时代,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开发需构建本土化内容,从业者需具备四大素养

报告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目前在中国仍处于试验阶段,相关课程亟待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可采取四个策略:第一,以学科渗透为主流。国际理解教育无需另起炉灶,可以通过渗透现有各类学科课程为主渠道,辅以德育教育、校本课程建設和校园文化建设。第二,以地方特色为依据。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加入地方知识,并通过与当地社区、社会合作,挖掘课程内容。例如,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地方特点,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第三,以学生体验为抓手。国际理解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重视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用研学活动替代流于表面的游学活动。第四,以境外经验为参考。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众多国家或地区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国际理解课程设计经验更具参考价值,因其更贴近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定位。

“虽然国外课程的思路可以参考,教育工作者们仍需要建构本土化内容。”报告强调。

国际理解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一线教师、校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家长,其中教师和校长的角色最为关键。国际理解教育是有关世界观的教育,教师能否有效地把这一世界观传递给学生,其自身素养尤为重要。对此,报告总结了四项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

其一,开放的心态。要求校长和教师在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全球意识,敢于接受新事物,不惧挑战,开拓创新。其二,批判的精神。校长和教师要有能力带领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世界“冲突”的一面。其三,落地的能力,即快速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课堂组织的能力。其四,持久的动力。

报告建议,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可通过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两种形式。在职前培养方面,需要增加教师教育课程中与国际理解相关的内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职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大规模培训和“种子教师”培训两种方式开展。

“虚实融合”为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提供新机遇

报告指出,疫情暴发后,“线上线下相融合”和“虚拟—实体相融合”的教育方式迅速发展,为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用好互联网教学素材。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更大范围地整合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这对于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极其有利。因此,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时,可以成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本为参考,以互联网教学素材为补充,各取所长,实现教学素材的“虚实结合”。

同时,打造虚实交互的课堂。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上,应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此增强学生体验,提升素养。

报告认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线上教育所需的新型基础设施,如互联网、卫星信号等已成为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物质基础。随着新基建进程加快,5G、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在教育领域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给国际理解教育带来更多跨越时空的体验。”

此外,积极开展“云端”交流活动。受疫情影响,许多教育机构将教育活动转至线上。除了学生的交流互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师培训也可在云端开展。

报告还指出,在虚实融合的时代,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首先,设施准备不足,如欠发达地区的网络环境和远程教学系统不稳定。并且,由于持续性资金的缺失,购买或建设基础设施后,设备维护和项目持续运营的成本常常难以为继。

“相对于设施方面的困境,国际理解教育更大的挑战在于教师的能力能否满足虚实融合时代的新问题、新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升在线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克服在线教育的各类弊端。”报告称。

报告还对三大主体——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就如何推广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建议。在各类实践主体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向,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激励与评价制度;学校是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主体,应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分享实践经验;在政府和学校难以触及的领域,民间力量应发挥补充和支持作用,并在其中发掘自身成长机会。

报告最后强调,政府、学校与民间机构应形成“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防止政策与实践的脱钩。

猜你喜欢
报告课程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报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