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迷茫感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0-04 08:41张艳梅马姗妮
公关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艳梅 马姗妮

摘要: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大一是大学的关键期。大学新生能否快速转变角色、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大学新生的适应期教育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某工科院校2018年-2020年大一新生心理普查及约谈中发现,大学新生普遍存在迷茫感,通过分析大学新生产生迷茫感的原因,提出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专业认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 迷茫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新生卸下为“上大学”努力学习的重担,抛开父母的束缚,带着憧憬和梦想进入大学校园,渴望在这里享受曾经梦寐以求的自由,展现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教学运行管理方式,很多人出现了焦虑、烦躁、无聊、无意义感等情况,这往往会让大学新生产生迷茫,甚至对“上大学”这一选择表示怀疑,从而导致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影响到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

1.大学新生迷茫感的表现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在学习方式、管理模式以及人际交往环境等诸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人格发育还不成熟的大学新生来说,适应大学生活新模式是人生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笔者通过对某工科院校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入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及约谈中发现,最困扰大学新生的是迷茫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生活无聊缺乏掌控感。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心存考大学的梦想,习惯于学校满满的时间安排表,按部就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间管理的概念比较模糊。进入大学,学校固定的课程及活动安排相对少了很多,自主安排的時间增多,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己安排时间制定计划的经验,整天像提线木偶一样被安排上课和参与必要的活动,而课余时间几乎被睡懒觉、打游戏、玩手机占据了,产生了无聊感,一段时间下来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2)学业无目标。高中时期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但进入大学之后,大学新生普遍存在“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学习紧迫感降低。同时由于高中时期形成的“进入大学就轻松了”“到大学就不用考试了”等错误认识以及大学学制四年就业毕业感觉还很遥远,大学新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虽说也知道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个好的前途”,但具体“什么是好工作”“好的前途是什么”还很模糊,暂时失去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心理上的懈怠感。

(3)对专业知之甚少。大学班级很多是以专业划分的,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对自己所学专业顾名思义的问题,对专业了解不透彻,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应该掌握什么技能,应具备哪些知识储备,有何就业途径以及发展前景,个别同学甚至完全没有概念,“家里人说这个专业就业好”自己一点没感觉。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纳入了“专业介绍”,课程中安排了《专业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引导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专业,制定自己的大学目标。但是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必要的感性认识,且在大一阶段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学生认识不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兴趣不足。

(4)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在和大学新生的约谈过程中发现,“我以前的同学都是……现在这些人……”是很多同学的常用语,对自己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还未从心理上接纳。同时大学生新生中存在部分同学生活基本常识缺乏,不会打扫宿舍卫生、收纳个人物品,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中心,对其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容忍度低,要么我行我素,要么发生矛盾冲突。

2.大学新生产生迷茫感的原因分析

(1)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各高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和所学专业、完成角色转变、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确立阶段性学习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普遍涉及了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规、专业介绍、心理健康、资助管理等,在方式上采用讲座和班会的形式进行,针对个体的教育基本没有。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两周之内,知识点繁多,大水漫灌,学生往往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迷惑的内容吸收,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还未形成。根据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后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确立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认识到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以及“我认为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是否一致”等问题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对于自己大学生这一角色认识还不够明确,没能够从心理上真正接纳自己大学生的角色,缺乏对这一角色的全面认知。同时,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高中时期,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不用操心”,越俎代庖替孩子打理生活和人际关系。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面临很多人生第一次,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存在焦虑、紧张和委屈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适应大学生活存在排斥心理。

(3)学业规划模糊,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对专业顾名思义,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一知半解。同时大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新生未形成与之匹配的新的学习方法。进入大学,课程安排较之高中时期比较宽松,学生有很多的自由时间,但很多大学生苦于不知道该干什么,对于每天、每周以及每个学期缺乏规划,很多时候沉迷于网络游戏、刷手机网页等,同时又感叹于时间流逝没有什么收获。很多学生会出现想努力奋斗,但不知如何下手,动力不足的问题。

3.大学新生迷茫感的对策探讨

解决大学新生入学初期的迷茫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协调各方面力量,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创新工作思路,关口前移,发挥入学教育实效

笔者在进行新生约谈和咨询中发现,很多新生在被大学录取之后都会进入学校的新生微信群、QQ群,关注学校官方微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通过新生微信群、QQ群和学校主要官方媒介推送学校介绍、专业介绍、专业教学名师简介以及校级校规、文体活动、便民设施等信息,让学生早一步了解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尽快熟悉大学生活环境。同时利用在线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困惑,有针对性地推送入学前、入学初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为学生适应大学做好心理准备。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入学教育方案,将统一性的专题讲座与特色化的专业认知相结合,切实做到新生入学教育入脑入心,为学生在大学四年发展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學生良好品质

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宗旨,大学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还缺乏认识,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御能力还不够。高校可以通过入学集中教育学习、“书记大讲堂”“开学第一课”以及主题团日活动、“党员话成长”等引导学生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同时加强学生劳动素养教育、挫折应对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爱生命,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3.3开展针对性的校园活动,引导大学新生做好学业规划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存在交往愿望强烈与自我闭锁的强烈冲突,这一冲突在大一新生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同一专业优秀学长与新生进行学习经验分享、优秀毕业生宣讲、专业老师讲堂、参观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形式让新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学好专业所必须做出的努力,明确奋斗的方向,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激发学习动机。

3.4强化调查研究,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新生的迷茫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工作不能满足于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和约谈,还要丰富心理健康活动的形式和载体,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调查走访,通过提供个体心理咨询,组织专题讲座、成长小组活动、读书沙龙、团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

立项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课题名称:《突发事件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2019xgy912106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报,2017(2):89-91.

[2]从丹赋,孙永川.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2).

[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现代化,吴晓力.职业规划缺失与专业认同缺失下的大学新生迷茫心理解析.科技展望,2016(35):307-309.171-172.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