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内涵

2021-10-04 08:55张彬
公关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

张彬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长时间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其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继承,而且也对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借助辩证法来对美丽中国的理论内涵进行构建。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对本土性、人民性、法制性、全球性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因此需要在生态文明思想的视角下来深入分析和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具有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 主要内容 哲学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不恰当、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加之资源的肆意开发也诱发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多数PM2.5严重超标,进而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样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而且还可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以来,在各种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也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和新观点,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展现我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拓展和豐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阐述的主要内容

1.1本土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提倡立足于本土国情,而且还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性。如今,基于经济新常态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然而经济增速放缓,面对我国耕地少、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与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避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老路,不得不进行改变。因此,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强有力论断,其不仅要打破发达国家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且还需要化解生产力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进而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人民性

对于广大人民而言,生态环境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环境,为了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需要对与人民相关的利益问题给予重视,以往的掩耳盗铃是不可取的。此时,食品安不安全、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暖气热不热、河湖能不能清一点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而忽略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一项举世瞩目的民生工程。通常情况下,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只有让人民享有健康的食品、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才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才可以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全球性

习近平同志立足全球宏大视野,高瞻远瞩,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该方案既给人民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惠及全人类的共同福祉。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生态困境,而且还可以为全球生态问题解决传达中国态度、提供中国思路,进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生态的全球化发展。

1.4法制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法制体系来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管控。通常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全民自觉,而且还需要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而此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备了一定的法制性,此时只需要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才可以确保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而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哲学内涵

2.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要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关键的一对关系,同时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给予了继承和回答,而且还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予了着重强调,即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对象性原则的继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俗话说得好:自然是生命之母,其不仅孕育了人的生命,而且孕育了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古今中来,人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并依赖于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其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人靠自然界生活,而自然又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需要与之处于不断、持续的交互之中,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实现了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继承,并通过对大历史观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的密切关系。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将其引入到社会关系之中,强调自然不仅具备人的本质,而且还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人与自然只有在社会中才可以实现本质的统一。通常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关系又属于比较关键的思想要素,此时社会关系就成为历史的必备要素之一;(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实现了对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继承,并强调在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往往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得以生活、生产、发展的,而在人的实践中自然也在发生着变化、更迭,此时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造就了人类历史,而且也是人类不断探索人自身与自然的历史。这不仅是人化自然的历史,同时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其更多的是依靠人的实践。实际上,人与自然的未来应该是和谐共生的未来,在对新的现实路径进行探寻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方法

长时间以来,我国对工业化大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简单地将经济发展看作金山银山、环境保护看作绿水青山,实际上两者属于矛盾关系,就好像鱼和熊掌一样不能兼得。同时,目前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现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40年改革开放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样就无形之中把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挡箭牌,进而对环境污染心安理得,对生态破坏一忍再忍,对群众的意见无动于衷。然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分析得知,上述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其只是简单地阐述了两个事物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并未发现矛盾关系统一的一面。实际上,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分割开来,甚至一些对立观点是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恶果。大量的实践得知,依靠破坏生态来发展经济就好比“竭泽而渔”,而此时如果停止经济发展来保护环境就好比“因噎废食”。在市场经济体下,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范式转换的关键,这就使得生态文明理念应运而生。

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对安吉进行考察时就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观点,并且在2013年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出访时,习近平又对该观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借助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了深刻揭示。以往对生产力的理解主要是通过人类改造自然生产所存在的一种力量,其一般就是借助科学技术形成的社会生产力,而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对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生产力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获得与生产力理论的形成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要时刻牢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護生产力的理念。”这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也实现了对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者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同时,习近平关于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述,都可以折射出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2.3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创新

习近平同志于2016年8月对青海进行了考察,期间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美丽新中国建设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了到2050年要将我国建设成文明、和谐、民主、富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在以往“美丽”二字是未被提及的,此时加上“美丽”二字可以反映出习近平同志在此向世界传递生态审美观这一全新的理念。在进行“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而且建设生态文明并非当下形势所需,其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之所在。美丽中国追求的不仅涉及到建设美和自然美,而且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生态文明的和谐自然美,就好比祖国大自然通过鬼斧神工铸就的巍巍河山。与纯粹的自然之美相比,生态和谐美具有了生态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同志提倡的生态审美观的独到之处。实际上,自然的美和人的美是有共性的,其不仅可以提升生态美学的高度,而且还可以反映生态性赋予了自然生命,进一步反映了生态审美的价值之所在;(2)通常情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维系往往需要人与人和谐美作为根本保障。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属于现代化强国,任何一方势力都有可能导致世界毁灭,此时人与人之间所构建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其美丽的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3)之所以生态文明美丽,除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外,还反映在社会建设上,通过社会文明的衍生不仅可以实现生态审美观与社会美感的建设,而且还可以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目前,人们所关注的民生问题事关美丽中国和生态美丽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基本上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指数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丽中国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美好生活。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美好生活既要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要追求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与人文美丽、自然美丽的统一,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2.4生命共同体——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生命共同体地概念,其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拓展和丰富,而且还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质进行了揭示。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非生命体、生命体和所处自然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各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时刻遵循自身演化规律。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命共同体稳定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一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其稳定性和整体性破坏,甚至有可能诱发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在生态系统中人属于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同时也是最有可能超越自己的物种,当然也是最有可能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造成破坏的因素。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和反思,并从生态文明的广度和深度上,提倡从哲学世界观角度来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研究,这就反映出只有对生态问题给予重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追问、认识、学习,才可以实现对生态问题本质的有效揭示,才可以彻底改变人与自然界主客二分和对立的哲学世界观,进而为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理念,其对文明兴衰与生态变化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给予了揭示,并对马克思“两种历史相互制约”这一思想给予了升华。在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了自然史与人类史这两种历史,并且在本质上这两种历史属于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他们之间是彼此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则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存在的制约与影响。自然界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诱发人类社会面貌的巨变,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四大文明均发源于水草肥美、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地方,同时也是由于沃野变成荒漠、青山变成秃岭、生态遭到破坏而逐渐转移或衰落。实际上,诱发自然界变化的,不仅是自然系统内部发生的相互作用,而且也涉及到人为的因素。在生命共同体中,人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生产活动属于第一个历史性活动,而自然界并非优待人类,此时就需要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须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并对自然规律给予正确认识和运用,只有这样才会使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否则,不仅会破坏文明的根基,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文明的衰落。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间存在的关系,才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且也做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观点,并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明确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仅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而且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CJ2019RW010)

参考文献:

[1]姜木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解读[J].老区建设,2017,5(14):91-92.

[2]马俊锋.哲学视域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黑河学刊,2019,11(4):131-132.

[3]何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J].党政论坛,2019,2(10):58-59.

[4]刘希刚,孙芬.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9,15(3):99-100.

[5]肖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方法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3(3):55-56.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