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2021-10-14 07:40付慧婕吕元贞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生

付慧婕 吕元贞

摘要:随着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告别了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后开始出现空虚抑郁、信仰缺失、内心迷茫等现象,甚至出现自杀倾向,高校大学生呈现“空心病”的现象日益增多。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1171名本、专科学生作为样本,通过调研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心理需求、生活态度、自我认同和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分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空心病”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来降低空心病的发生。

关键词:空心病;大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122-03

1 研究背景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论坛演讲中指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他做了一项关于北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在这些大学生中有极端的甚至选择了自杀[1]。徐凯文将这种现象概况为“空心病”。

2 高校大学生“空心病”状况调研与分析

为掌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选取了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1171名学生作为样本,通过调研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心理需求、生活态度、自我认同、职业规划五方面的问题,来分析高校大学生“空心病”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干预“空心病”的蔓延。

参与问卷的男女比例为36.38%和63.62%;本、专科生比例为58.92%和41.08%。参与问卷的同学中,大一至大四年级,文科、理科、工科均有涉及;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均有涵盖。综上评判,该问卷基本可以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空心病”状况,问卷有效。下面将具体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空心病”状况。

2.1 理想信念

近年来,大学生“空心病”的出现与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丧失,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存在重要关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学生中逐渐盛行,多元价值观冲击下部分学生理想信念薄弱、价值观念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关于理想信念方面,调研显示30%的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10.85%的学生理想信念缺失,31.26%的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信念薄弱导致大学生对人生方向的迷茫、对奋斗动力的丧失、对生活态度的悲观。

2.2 心理需求

“空心病”的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强烈的自杀意念;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等[2]。调查發现,67.12%的学生感到孤独和无聊,58.58%的学生感到心累,42.36%的学生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调研结果反映在校大学生确实存在“空心病”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从青少年过渡到青年阶段,面临着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转变、思想行为的成熟,这些变化带给学生心理上的不适,随之孤独、迷茫、无助等心态开始产生。

2.3 生活态度

由于“空心病”学生经常被孤独、无助、迷茫的情绪所充斥,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放纵、懈怠的。空闲时间中,77.03%大学生选择睡觉休息;70.28%大学生选择打游戏、玩手机。对于释放压力的方式,学生选择较多的是听歌、和朋友聊天、看电影。调研结果显示,36.38%的学生不想起床、不想上课;50.73%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占到3~6小时,27.83%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超过6小时。

2.4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也称“自我同一性”,包含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两部分[3]。调研中,只有12.3%的学生认为自己优秀,42.87%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或糟糕;47.65%的学生没有想清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成长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对自我认知也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大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不同程度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阶段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立志成才,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2.5 职业规划

患有“空心病”的学生对未来往往是迷茫的,他们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找不到人生奋斗的方向。调研结果显示,23.57%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31%的学生没有思考清楚未来的人生道路;毕业后大多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提升学历;48.42%的学生会考虑留在省会城市,27.75%的学生会考虑回到家乡。以上数据表明,部分学生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还有三成多的学生还再思考探索未来的道路。职业规划的建立对于大学生“空心病”的预防和治愈有一定的作用,应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入学就让他们对学科认识、行业发展、就业前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树立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找到人生的方向,减少“空心病”的发生。

3 高校大学生“空心病”的成因

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我们将“空心病”的成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本文从这两方面来分析下影响“空心病”形成的原因。

3.1 高校大学生“空心病”形成的内部因素

3.1.1 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水平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主我与客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4]。当主我与客我的认识不相符时,开始出现迷茫、认知混沌的状态。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对于自我所处的状态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开始出现迟疑,迷茫、无助、焦虑的心理不断产生。

3.1.2 性格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较为不稳定,比较敏感、多虑,感情起伏较大,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逃避的心理,久而久之问题堆积,易产生心理问题,引发空心病的出现。埃里克森认为,大学生在青春期主要解决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思考“我是谁”“我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5]。

3.1.3 精神生活状态

精神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是追求自身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所在。部分当代大学生存在精神匮乏的现象。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感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把大量的空闲时间用在玩游戏和聊天中,虚度了短暂的大学时光。

3.1.4 自我期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以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学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目标不明确、学习不主动、工作不积极的状态,从而工作效率低下、办事拖沓、半途而废。由于自我期望的缺失,导致他们缺少对人生意义的重要思考和解读。

3.2 高校大学生“空心病”形成的外部因素

3.2.1 家庭教育方式及父母期望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和睦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空心病”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调研发现,86.42%的学生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而大多数学生来自河南省,农村家庭居多;4.87%从不与父母进行沟通,38.76%学生父母不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世方式以及家庭和睦程度,对孩子本身性格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单亲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父母感情不和睦家庭,孩子性格偏内向,朋友较少,不善于表达,“空心病”发生频率较高。

3.2.2 学校教育观念及培养模式

进入大学后,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问卷显示,34.94%的学生认为多年来的教育方式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过去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和成绩,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过去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而现在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近34%的大学生都在彷徨迷茫中渡过大学时光。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5]。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做好大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工作,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3 社会环境影响及多元价值观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内卷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上疫情影响和往届毕业生堆积,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一方面大多数在校生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另一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仍在蔓延,多元价值观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多,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减少。当“空心病”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用追剧、追星去麻痹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不正视困难和问题,遇到困难的第一想法就是逃避,甚至有学生会想到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残酷。部分学生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想法,只看眼前不顾长远,近四成的学生没有思考过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生活,三成多学生对未来没有清晰规划和迅速付诸实践的能力。

4 应对高校大学生“空心病”的对策思考

通过调研,结合“空心病”形成的成因,本文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4.1 个人因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

个人方面,成长道路上个人因素是成长的关键,也是根本因素。想要减少“空心病”的发生,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奋斗目标,把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把有限的小我投入到社会无限的大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广大青年要打破参照他人评价标准,正确认识主我與客我、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计划不断努力。广大青年要充分认识自己,找到自我认同,了解自己的兴趣、知识、能力、需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和特长,不断挖掘潜能。广大学生要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增强个人能力,了解专业特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去奋斗。

4.2 家庭因素:注重沟通引导,关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家庭方面,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人生重要的选择上给予孩子帮助、鼓励和引导,学会换位思考,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人生。父母要培养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我。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塑造者,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暴力、冷漠、争吵,要让孩子在和谐、健康、有爱的环境中成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鼓励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尊重规则,懂得分享,学会沟通,完善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父母,不要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学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善美中学会与人相处。

4.3 学校因素:完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能力,做好启智、润心工作,做好危机干预

学校方面,学校要不断完善育人体系,注重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与专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探索发现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能力;要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提升应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不拘泥于个人的小我,要做“国之大者”,要成为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时代新人。学校心理中心要做好学生“空心病”问题的筛查工作,做好建档记录。针对重度空心病患者,要利用家校结合的方法,及时与家人沟通,借助精神类医院进行治疗。辅导员老师定期要做好谈心谈话工作,安排好寝室信息员,定期摸排情况。安排班委进行对口帮扶,利用朋辈心理辅导来改善学生的空心病程度。学校要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想;通过文体活动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在比赛竞技中磨练学生的受挫折感和拼搏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4 社会因素:弘扬正能量,抵制低俗快餐文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渗透。社会应对于新闻报道、电视节目把好关,涉黄、涉暴、拜金的节目尽量减少,正能量的爱国主义电影、电视节目多多播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近年来,一些不错的电视剧、电视栏目例如《觉醒年代》《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在学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对于学生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意义。社会还应净化网络空气,对于网络吐槽、泄私愤、无故谩骂抨击等言论有所限制和把关。减少“空心病”的出现,还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优良品格,提升青年群体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5 结语

“空心病”的预防和治愈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持续关注的过程,只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携起手来,才能减少“空心病”的出现和蔓延,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翩.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透视与引导[J].青少年学刊,2018(2):36-39.

[2]金玉熙.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3]袁文华.“佛系青年”社会心态的现实表征与培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9(2):45-50.

[4]朱思施,鲁林,文敏琳,等.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34-140.

[5]汪星刚.“空心病”下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透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5):177-181.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