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通识教育研究

2021-10-14 02:18张婷婷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后大众化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过于细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往往会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本文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概念進行剖析,总结后大众化阶段的特点是发展不均衡、教育类型多元化、注重教育规模而忽略教育质量;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发现通识教育可弥补专业教育内容的缺失、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最后阐述后大众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对通识教育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精英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14-03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概念

1962年马丁·特罗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在提出该概念的第八年后,他又提出了“普及高等教育”的概念。1984年,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1],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划分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划分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视为普及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专家学者围绕着“我国是否有必要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应当积极改革高等教育。

“后大众化阶段论”是日本有本章教授提出的。有本章教授通过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演变过程发现,普及化阶段的到来不再单纯凭借适龄青年入学率来计算,有许多成年人毕业后返回高校进行继续教育。一些成年人在精英教育时代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经济与科学的发展,等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时,这些成年人又获得了机会,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情况有别于马丁·特罗提出的普及化时代。

2020年,我国毛入学率为54.4%,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随着终身学习概念深入人心,我国越来越多的成人学生进入校园接受继续教育,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论述的特点有所区别,因此,不能仅通过毛入学率数据判断我国是否已进入普及化阶段。

有本章教授认为“后大众化阶段”的特点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展不断深入,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会遇见一个“平台期”或“停滞期”,而非传统的成人入学率不断增长,甚至可能超过适龄人口的入学率。我国高等教育生源变化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其有关后大众化阶段的典型特征总结,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后大众化阶段。

二、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特征

(一)毛入学率地域发展不均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3%,正式进入大众化时代。2015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增长至40%,2019年,毛入学率为51.6%,首次突破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因为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各个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发展不均衡,同一时间段存在着大众化阶段与普及化阶段并行的现象。本文以云南省与江苏省为例,选取云南省与江苏省2009至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对比。

如下图所示,图1为江苏省与云南省2009年至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对比图,江苏省2015年开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属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云南省截至2019年还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人口众多,无法避免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

后大众化时代,中国会出现一批城市早于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也会出现一批城市还停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普及化时代的复杂国情[2]。不过更多的城市则是进入了大众化时代的尾声,处于后大众化时代,即在为进入普及化时代做准备,需要针对各地区做出不同的政策。

(二)高等教育多元化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及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马丁·特罗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不同,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张结合我国国情展现出其自身的特点[3]。

为了解决因高等教育扩招产生的问题,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民办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4]。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那些在精英化时代、大众化时代错过接受高等教育的非传统成人学生也开始进入学习机构,多次参与学习。2014年,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199.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536万人,分别约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非传统成人学生在全日制教育占比中愈来愈多,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增长速度快,忽视质量提升

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考扩招,五年内每年递增约25%,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递增速度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从前的精英教育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强调基础,有机会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人占同龄人比例很小,精英教育的教学质量自然远远高于现在的教育质量。教育的本质是将自然人培养成自由人,扩招后,部分大学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培训而已。在后大众化时代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先把人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高素质公民,其次才是将其培养成某领域的开拓者,一个人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独立的思考能力,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随着高校的扩招,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大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如从前。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和未取得毕业文凭的青年人选择重新进入校园,生源的参差不齐导致“大学生”这个名词的含金量近年来明显降低。另外,扩大规模后的高校,教学设施、师资规模等也跟不上,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5]。在后大众化时代里,教育应该注重质量的提高,不只盲目地注重数量上的增加,放慢增长速度,提升质量。

三、后大众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

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不同,后大众化时代的目标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的特权,但同时生源的扩张及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主要采用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指学生具有从业必备的专业学习背景,培养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专业型人才,由于现在专业过于细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往往会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提出的。目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专业教育的内容远远不是之前精英教育所涵盖的内容,通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因此,后大众化时代实施通识教育可弥补专业教育内容的缺失,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通识教育的精义是继承与开创的同时进行,保守与自由的维持平衡、人文与科技的相互沟通。通识教育是倾向于人文的课程,可弥补现代大学专业过于精细化的缺点[6]。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我国的教育方向也从通识教育慢慢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教育,面对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所导致的各种弊端,通识教育又渐渐地得到重视。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向学生灌输人生的价值,使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大学是探究真理的殿堂而非职业介绍所。后大众化时代下,许多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错过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成人,也可重新回归校园接受教育。通识教育可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扩展知识,提升其发展水平。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后大众化时代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通识课程,但鲜有学生去理解通识课程选修课的意义,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其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把这些课程视为专业课闲暇外的放松課程,未能重视此类课程,只为获取学分顺利毕业。很少有人去探索这些课程的意义,更多的人则是把通识课程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强调通识教育的意义,明确教育的目的,讲述大学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经典名著阅读课

阅读经典名著是通识教育的传统形式,阅读名著对于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学习和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新一代人才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熟知并将其运用到当前的文明建设中。学校应当重视开设经典名著阅读课,在阅读课的下半节课,教师可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老师则是作为一个引导和解惑的人员,不需要过多参与。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高校应明确通识课程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沟通表达能力与道德反思能力,可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只是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视角的人。学生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通识课程中,教师教授知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识课程必须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比如情景模拟,这类实践课程可以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要注重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应当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通识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成功,张相乐. 从“普及高等教育”到“学习化社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思想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9):1-11.

[2] 红旻. 后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合法性危机及重建[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54-67.

[3] 潘懋元. 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2.

[4] 钱国英.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03):50-53.

[5] 李琳. 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J]. 文教资料,2013(08):96-97.

[6] 李久君. 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3):94-102.

(荐稿人:张微微,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科员,高级实验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3—),女,硕士,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法津实验教学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