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经验对乡村治理创新的当代启示

2021-10-15 02:32房艳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乡村治理

房艳

摘   要: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又是国家治理的地基,尤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原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深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其实践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对当今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具有奠基意义的伟大作用,更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创新的最直接的营养供给。

关键词:苏区经验;乡村治理;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6-0026-03

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于以上重要会议的強调,我们由此可以断定,对于现代国家来说,社会治理已被作为一个新的执政理念得到了阐述。它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在肯定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如合作、对话、沟通及调和等,使得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依照法律手段走向规范,进而逐步整合各个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且以社会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让各方尽力遵守,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乡村治理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次级,在农村各主体的利益平衡以及国家与基层之间相互协调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良性运转提供坚实基础。

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落后的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并取得如下成效。政治和经济方面,开创了工人和农民群众专政的新局面,建构了围绕工人和农民对于革命成果和社会建设成果享有权能够确保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开辟了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服务于老百姓的伟大事业。文化方面,努力推翻和改造一切陋俗和封建恶习,从而为苏区社会和谐、安宁和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央苏区带有奠基性探索的社会建设实践给今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方面面的建设和治理实践供给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启示,并提供了参考借鉴,更为当下乡村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贵的启发,即在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务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民为本、依靠民众力量切实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基层社会环境。

一、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实事求是是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的首要前提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也是我党的思想工作路线。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是中央苏区社会建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以顺畅展开和加快推进的首要前提。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区社会建设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带领苏区的广大老百姓不断开启艰巨的社会建设新征程摸索,在此期间也初步获取了社会建设实践丰硕成就。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深入实地,对赣南闽西地区展开深层次调研,充分、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这些地区客观真实情况。针对掌握的实际,如赣南闽西地理位置偏远、反动势力单薄、宗族势力庞大、教育落后且文化素质偏低的真实状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非常接地气的举措以有效应对。例如,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帮助下,中央苏区各级工会组织从苏区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方式发展中央苏区教育事业,大力提高苏区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教育广大群众反帝、反封建迷信,树立阶级斗争意识。中央苏区所在的赣南和闽西地区的文盲人数占比较大,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甚至只有10%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坚持实事求是,提出“苏维埃必须坚持进行文化教育改革,推翻反动统治者强加在民众精神上的枷锁,从而着重创造工人和农民的苏维埃新文化”[1],“用共产主义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2]。对赣南闽西地区庞大的宗族势力,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加以利用和予以消灭相结合的策略,有效摧毁了乡村庞大的宗族势力,还乡村民众以公平和公正。

(二)党的领导是苏区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在苏区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为苏区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思想、政策、人才等各方面的保证。党制定一切政策的依据就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成功和迈向未来的共产主义,以此让苏区民众深刻把握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光明的前景,自己也才能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和未来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当时,中央适时制定事关苏区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土地政策、经济政策、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政府和基层组织坚决贯彻执行。除此之外,还有中央苏区时期乡村干部严重缺乏。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党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克服这种情况。因此,我党在那一时期把提拔和培养乡村基层干部等重要事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将培养起来的干部派到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我党进一步补充指出,要积极鼓励工人、雇农阶层中优秀人士走上雇农工会工作的领导岗位,在党的领导下对于工会的工作要能够独当一面,并能积极推进工会的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

(三)以人为本是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下定决心

社会运动发展基础的力量是人民群众,中央苏区在推进社会建设实践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强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建设实践当中。比如,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中央苏区范围内军用和民用物资相对奇缺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深情地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尤其在改良群众生活方面,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突出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最最关切的吃、穿、住、行、用、健康及婚姻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当时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 [3]童养媳在新制度下可以自由无限制地提出离婚诉求,政府必须得无条件准予之。这样一来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大大解放了苏区民众的思想。综上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理念一旦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可以转化为强有力的社会治理能力,焕发出强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乡村治理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思考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