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应对策略
——以泉州市Z幼儿园为例

2021-10-18 02:05吴秋燕李先启
江科学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同伴冲突情绪

吴秋燕 李先启

传统观点将幼儿同伴冲突视作一种需要成人或教师介入的不良行为,认为幼儿不能较好地处理同伴冲突,因此总是在冲突刚发生,或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进行干预[1]。但随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不断了解,研究者逐渐发现,同伴冲突具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功能(如Piaget,1932;Cooley,1909;Sullivan,1953)[2]。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教师应)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发挥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积极效果,教师应对冲突的策略十分重要。Mally&Mc Murry(1996)指出,幼儿同伴冲突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干预的影响[3]。国内学者也发现了教师应对同伴冲突行为的重要性,如赵美凤(2005)明确提出,要“让幼儿间的冲突成为资源”[4]。在教师对同伴冲突的介入时机上,Mally&McMurry(1996)发现,教师倾向于幼儿冲突一开始就选择介入[3];蒋秋芳(2007)、孙文杰(2019)也发现,教师应对行为的发起与时机都不恰当,介入时机过早[5-6]。在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上,仵金红(2008)将其划分为粗暴对待型、权威仲裁型、单纯制止型、帮助幼儿解决型和消极回应未介入型等五种[7];程琳琳(2017)提出了权威控制型、单纯制止型和教育指导型三种划分方式[8]。在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影响因素上,研究者大都从教师、幼儿和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的应对策略,如范玲(2007)指出,要对幼儿开展社会认知、社交技能等针对性的训练[9];蒋秋芳(2007)提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氛围,为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搭建“支架”[6]等。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选取泉州市Z幼儿园中的某中班幼儿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当前应对同伴冲突采取的策略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研究对象是泉州市Z 幼儿园中一班的3 名教师和30名幼儿,总观察时间为1 个月,观察时间为幼儿入园至离园的一日生活中。采用事件取样法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共搜集到幼儿同伴冲突案例114例。与此同时,还对教师干预幼儿同伴冲突的时机、主动性、情绪、方式、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教师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以深入了解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认识以及采取应对策略的原因。

一、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状况

将观察到的114例幼儿冲突事件,从教师应对时机、应对主动性、应对情绪、应对方式、应对效果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基本状况。

(一)教师应对时机过早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应对时机分为冲突开始时、冲突过程中、冲突结束后三个阶段。根据教师应对时机,将观察到的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案例汇总得到表1。

表1 教师应对时机的频次统计

由表1可知,教师应对时机在冲突开始时的次数为66例,占比57.9%,教师在幼儿冲突开始时应对较为常见。此时幼儿间刚有冲突预兆,情绪波动较小。在随后对教师的访谈中,也有教师提到:“通常我会选择在发现幼儿有冲突倾向或者是幼儿告知时去应对,一是肯定要维持班级的正常秩序嘛,其次就是幼儿多会动手打架,影响也不好。”(教师A)

(二)教师应对偏被动

教师角色应对冲突的主动性分为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根据教师角色应对的主动性,将观察到的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案例汇总得到图1。

图1 教师应对的主动性次数百分比

如图1,教师被动介入占比63%,主动介入仅占37%,教师应对偏被动。这是由于教师在现场没有注意到幼儿冲突,或是不在现场情况下,由其他人告知教师,教师随后被动应对。反映出教师对幼儿日常互动的关注不够,或是处理冲突不够主动,只是在不得不介入时才会应对。如,在区角阅读活动中,幼儿甲先拿了一本故事书看,幼儿乙也想看同一本故事书。两个人抓着书角不放,边抓着书往自己的方向移动。幼儿甲跑去跟老师告状,教师才过来处理。

(三)应对情绪以负面为主

教师角色应对的情绪分为正面情绪、中间情绪、负面情绪。根据教师应对的情绪,将观察到的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案例汇总得到表2。

表2 教师应对情绪的总体情况

表2 表明,教师处理幼儿冲突以负面情绪为主,达到56 例,占比49.1%,其次是中性情绪,达36 例。在访谈过程中,不少老师提到,面对幼儿冲突时会情绪不佳,“幼儿们天天吵闹,我要顾及所有的幼儿不受伤害,幼儿这里动一下那里动一下,有时候我们教师也会不耐烦,不能总保持那么耐心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教师A)“有时候一天工作下来,我们教师已经筋疲力尽了。再加上幼儿的吵闹,通常会比较凶地去应对。我们是在有限的时间去处理这些事情了,有时候幼儿也只是碰碰手,我一般会比较冷漠地去对待。”(教师B)“比如像男孩子之间啊,冲突起来比较容易动手动脚发生冲突,有时候我看到他们这么闹,会比较烦躁,会比较凶。”(教师C)

(四)应对方式大多是权威命令或粗暴制止

教师角色应对的方式分为:粗暴制止、权威命令、积极引导、忽略不理。根据教师应对的方式,将观察到的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案例汇总得到图2。

图2 教师的应对方式统计

由图2可知,教师采取应对方式为权威命令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粗暴制止,两者占到教师应对方式的绝大部分。在观察到的幼儿同伴冲突案例中,教师在处理冲突时不自觉地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向下施放命令,往往还伴随着举止粗暴、态度较不友好。在被访谈教师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快速解决幼儿冲突的方式,“这样见效最快,中班孩子人多,一吵起来全班都吵闹,不命令他们一下,岂不闹翻天了。有时候幼儿太吵,还得拍打桌子他们才安静下来。”(教师A)但却并不是一种真正令幼儿获得成长的应对方式。

(五)应对效果不佳积极效果较少

教师应对的效果为为三种:积极效果、中性效果、消极效果。根据教师应对的效果,将观察到的114个中班幼儿同伴冲突案例汇总得到图3。

图3 教师应对效果的百分比统计

在观察的幼儿同伴冲突案例中,教师应对冲突效果为中性效果的案例最多,占有44%;其次是消极效果,占有35%。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后,幼儿情绪较稳定,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也有幼儿表现为抵触、不安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从教师访谈来看,教师也较少关注应对冲突的效果,且较少想过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哪有时间啊,平常班级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了,他们在我应对冲突完后,不哭不闹就行了。”(教师A)“一件冲突事件过去了就有下一件,而且还有其他幼儿要照顾,就算知道幼儿不开心,但是实事求是,该这么处理的下次也得这样处理。”(教师B)

二、影响教师应对策略的因素

通过与3 名中班教师进行访谈,结合幼儿园观察,发现影响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应对策略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幼儿、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四个方面:

(一)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等。当教师能够心系幼儿时,对于幼儿的事情能够三思而后行,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也更能妥当。许多教师草草地处理完幼儿冲突,却没有看到冲突背后的教育价值,往往错过了很多引导幼儿成长的机会。

2.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会影响教师应对幼儿冲突行为采取的策略,一些教师不了解幼儿,不注重对幼儿心理的培养,没有掌握一些应对方法,教师不能科学有效地应对幼儿冲突,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如,幼儿丙因被孤立而哭泣,教师A为了维持班级秩序,只是单纯地让幼儿安静下来(“再吵?再吵你们就别吃饭了!”);教师B 则能主动关心幼儿丙,了解幼儿的想法,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开展活动,教师总会有意地多给机会让幼儿丙发言,慢慢地幼儿丙开朗了许多,与其他幼儿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二)幼儿因素

1.幼儿的个性特点。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不同,由此形成的师幼关系也会不同。幼儿园中有活泼好动的幼儿,也有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幼儿。在观察中,教师对于那些热情洋溢、性格外向的幼儿关注度高,态度也较积极,发生冲突时会积极引导;对于那些常常与同伴冲突的幼儿,则忍耐度较低,往往不采取引导的方式,而是消极应对。

2.幼儿的冲突类型。幼儿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冲突,冲突类型不一样会影响到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如果幼儿只是简单的语言冲突,那教师不会太在意,一般会采取忽略不理的方式;如果是肢体冲突,教师会及时制止,并仔细检查幼儿身上是否留下伤痕,通常采取权威制止或者暴力制止的方式,教师更多的还是会考虑到幼儿的安全。

(三)幼儿园因素

1.园内“高压”的氛围。幼儿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要教育、管理幼儿,还要达成幼儿园管理者的要求,甚至还会被要求去招生、发宣传广告。幼儿园管理者缺少共情能力,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没有包容和理解,而是压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处于这样的幼儿园环境,不利于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幼儿的同伴冲突事件。

2.园内的资源配备不足。一个中班班级内有将近30个幼儿,而教室的大小和玩教具资源是固定的,幼儿人数多,玩教具资源不够他们使用,很多幼儿会因为玩具和图书等资源不足,发生抢夺玩具、图书等冲突行为,这无疑是给教师徒增工作量。很多教师往往直接采取权威制止的方式制止冲突,也使得幼儿冲突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四)幼儿家长因素

1.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态度。家长对教师工作态度会影响教师的应对策略。家长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幼儿的状况,对于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十分有利。反之,家长不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和家长配合不当,没有营造一个愉悦的家园合作环境,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无法能到施展,受限于家长,对幼儿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做到真正的家园合作、家园共育。

2.家长对幼儿冲突的看法。家长对幼儿冲突的看法往往也会影响到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冲突的方式。在教师访谈中,教师A提到:“有些人就觉得幼儿园只是一个托管孩子的地方,孩子就算在幼儿园发生冲突也不能有什么小伤,要不然就会怀疑是教师不够用心、有偏心现象。这也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见不鲜,家长在看到孩子身上的伤痕时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被其他幼儿欺负甚至是被老师虐待了。有家长甚至将幼儿同伴冲突事件事情闹大,发布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这种焦虑和不信任传递到老师这里,对教师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改善教师应对策略的建议

通过分析影响教师应对策略的因素,从教师、幼儿、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要正确看待儿童、看待儿童的成长。教师应对冲突的时机、主动性、情绪、方式受教师儿童观的影响,其应对效果也相应不同。教师若认为幼儿同伴冲突毫无意义,只是幼儿平常的打打闹闹,没有教育价值可言,那她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随意的。教师应时刻谨记: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要一切为了幼儿,为了幼儿的良好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生的同伴冲突现象,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幼儿冲突事件,在合适的时机、保持好情绪,思量过后以恰当的策略应对幼儿同伴冲突。

(二)培养幼儿冲突解决能力

中班幼儿已经初步具备自己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但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幼儿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处理同伴冲突的方式也不一样,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具体的冲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如通过“小小处理员”的情景游戏活动,让幼儿饰演冲突情景里的不同角色,引导幼儿正确看待冲突事件,鼓励幼儿思考如何处理情景里的冲突事件。教师也可示范冲突应对方式,让幼儿进行观察学习,进而培养幼儿自己处理冲突事件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幼儿园环境

是否拥有愉悦的工作环境影响着教师应对同伴冲突的效果。幼儿园工作环境会影响教师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幼儿教师工作繁重,时常是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幼儿,午睡时间也需要教师在幼儿身边看护,不能有一点马虎。教师一日活动下来,常常是精疲力尽,对于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往往是有心管而力不足。幼儿园管理者要对教师给予关心与爱护,给教师足够尊重和信任,营造愉悦的幼儿园工作环境,减少外在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积极地采取策略应对幼儿同伴冲突,发挥幼儿冲突的教育价值。

(四)拓宽家园合作的途径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活动场所,家庭与幼儿园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使得幼儿园教育效果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为妥善处理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应该拓宽家园合作的途径。首先,设立“沟通面对面”的线下活动日。教师对于来访的家长,将幼儿的实际在园情况、同伴冲突表现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商讨解决的策略。其次,开设幼儿同伴冲突专题匿名投稿意见箱。家长可以就幼儿同伴冲突把想法和建议写出来,教师应理性看待家长的批评意见,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案例评析会”。教师将同伴冲突案例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在家长面前,并就案例情形与家长交流看法,丰富幼儿家长对同伴冲突的认识,帮助家长获得更多处理幼儿冲突事件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为教师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提供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同伴冲突情绪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情绪认同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