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智慧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2021-10-18 09:47尹苗李逢庆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高考智慧课堂应用策略

尹苗 李逢庆

摘   要: 随着2014年国家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应对信息时代创新人才需求与人才选拔方式变化成为重要实践议题。文章认为,学校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策略如下:着力构建以高等院校、政府、企业与学校(UGBS)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组织生态,建立分步推进实施的智慧课堂应用实践路径,形成以智慧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生态。文章通过对UGBS实践共同体、学校智慧课堂改革实践路径的四个阶段的详细阐述,以期增强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整体推进提供设计参照与路径支持。

关键词: 新高考;智慧课堂;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我国于2014年拉开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帷幕(以下简称“新高考”)1,旨在通过人才选拔方式改革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挑战,2018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 形成了考试招生制度指引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新体系。然而,新型人才培养及选拔标准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型人才选拔方式如何适配一致”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3 的战略目标。基于此,“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发展智慧教育”成为当前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几年的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表明,以智慧课堂推动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成为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新高考改革:从关注知识核心走向能力素养培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呈现出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变化引领课程方案调整的典型特征(见表1)。1999年,我国开启了以多样化招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高考改革,以调和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与新型人才素质能力结构要求之间的矛盾。4年后,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驗)》中,将“双基”教学目标全面升级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地实施,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成为新的人才选拔能力要求的重心。为与之相适应,在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由此确立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新的目标指向。

表1  信息时代我国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发展演进

[标志性政策文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时间 文件及内容 任务 培养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 1999年2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探索多元化高考形式和内容,建立多样化招考体系 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由13个科目的必修课程和7门学科的选修课程组成 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 2003年3月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提出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 由8个学习领域的12—13个科目及科目模块组成,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学分描述课程修习情况 高中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2014年9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年1月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明确各类课程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二、智慧课堂应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学变革新趋向

人才选拔方式和标准的变化在促进高中课程方案不断更新的同时,也加速了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在新高考“关注问题解决”的导向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新的教育目标指向。因此,探求更适于人才培养需求和选拔标准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成为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面临的实践议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 在国家大力发展智慧教育的政策导向下,作为翻转课堂延续性创新结果的智慧课堂应运而生。智慧课堂是“智能化环境中,融数据、资源、活动为一体,支持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的教与学生态系统”2 (见图1)。智慧课堂教学应用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改变了课堂教学时序,将教学扩展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一体化的流程,教学空间也由线下空间扩展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与学场景。不仅如此,借助智能化环境支持,智慧课堂可实现依托智能化技术对教与学全流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这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评价方式由结果性评价向以基于数据的证实性评价转变;另一方面,基于系统平台提供的智能学习分析与自适应技术支持,能够实现教师精准化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可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科目改革所带来的诸如选科走班教学、学习管理、绩效分配等现实压力和挑战。基于此,智慧课堂教学应用成为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新趋向。

三、冲突与挑战: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现实困境

1.多元主体间的协同缺失以及政策与实践间的异步

学校智慧课堂创新实践面临诸多内生性问题,如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缺少实质性政策引领和保障,经费投入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缺少教育信息化专家的理念引领与路径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教育信息化企业间协同的缺失,影响了智慧课堂创新实践的成效。

而智慧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其教学实践应用先于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由此又导致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与已有的政府教育规范性政策法规之间存在异步性。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文件的过程中缺乏政策参考和经验借鉴,在客观上导致政策制定存在一定的盲区和边界模糊。此外,智慧课堂移动学习终端需付费购买,这不仅成为国内多地智慧课堂舆情事件的导火索,同时也成为限制学校智慧课堂大规模常态化教学应用的瓶颈。

2.顶层设计的缺失以及实施策略经验的匮乏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智慧课堂建设应用还处于自发的、碎片式的、顶层设计相对不足的状态,导致智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乱象丛生,缺少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开展大规模、常态化应用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多数学校采用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方式,以期带动更大范围的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但是,团队互助和规模效应的缺失,使得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学校和教师处于各自为战的孤立状态。

同时,学校管理层对教育信息化理解和认知的不足,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目标、思路不清晰,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的顶层设计,导致智慧课堂教学应用与学校现有基础、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之间脱节;二是在推进过程中,基于学校特色的智慧课堂建设应用实施路径不明和校本化资源体系缺失,导致他校成功案例的“校本化移植”具有较大风险;三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基础设施保障服务能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与支持活动受限,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方式与方法单一。

3.师生关系的他组织控制和模糊经验式的教学组织

长期以来,在“将控制论原理、控制方法引入课堂,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控制,从而使施控系统与被控系统之间的目标差逐渐缩小,最终实现目标”2 的影响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个人经验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完全处在一个由“他组织控制”的系统之中,被动作为知识“容器”进行输入和产出,这种失衡的师生关系使得基于学生个体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差异的个性化教与学活动难以开展。此外,教师的理念变革也是影响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理念一旦形成,便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状态,除非受到有意的挑战或在实践中碰壁,否则难以改变”1,这种“固执”状态也容易使教师陷入课堂控制的角色而不自知,导致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弱化。

此外,由于现有教学缺少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的分析数据,以及学习问题反馈途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仅可依据作业、小测验、考试成绩与教学经验获取模糊化的学情信息。这种以模糊化经验支持的教学组织方式,由于缺乏数据支持,教师在教学决策、活动组织、进度调整和教学评价等活动中,无法开展精确的归因分析与反馈优化。这一方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无法开展高效的综合性反思以促进教学改进,制约了师生素养养成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2

四、破解之道:学校推进智慧课堂創新实践的实施策略

1.构建以UGBS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组织生态

“协同发展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3 为有效解决学校智慧课堂应用中协同缺失和教师相互孤立的现实困境,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在“从设计的角度加以驾驭的实践策略”4 指导下,构建由高等院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企业(Business)与学校(School)多元主体组成的UGBS实践共同体,已成为现阶段理论研究者和国家层面共同的路径选择。高等院校、政府、企业和学校,既可相对独立地围绕智慧课堂展现各自的功能与属性,同时又可通过政策完善、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智力支持、产品服务、创新实践等多维度的深度协同,助力智慧课堂建设根本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起,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5,旨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各参与主体“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推动政策、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6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学校作为智慧课堂创新实践的基本单元与实施主体,可以通过开展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构建,激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内生动力,推动智慧课堂应用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开展智慧课堂创新实践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专家构成的智力支持团队,以专家报告、座谈交流等方式为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理念引领,同时提供基于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师培训和跨校联合教研等多元化实践指导;二是遵循教育产品逻辑的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技术加持,企业在政府的监督、遴选和准入制度下,为满足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现实需求而进行技术革新与产品的升级迭代,也可进一步加速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进程。UGBS实践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破解学校教育教学变革中的协同缺失困境,为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变革提供有益的宏观环境,使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2.建立分步推进实施的智慧课堂应用实践路径

在学校顶层设计指导下,建立分步推进的智慧课堂应用实践路径,可包括如下四个阶段:

(1)理念变革与立项实践阶段

转变教学理念、构建适于变革的组织保障是学校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初期的首要任务。如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在以智慧课堂为突破口改变其“薄弱高中”困境的起步阶段,通过邀请教育信息化专家做报告、赴智慧课堂应用学校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理念转变,加深他们对智慧课堂的理性认识,感知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与组织方法。学校还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领导小组,为智慧课堂创新实践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学校从教学骨干中遴选了一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且参与意愿强的学科教师,通过跟班体验智慧课堂组织与实施的方式,使他们加深对智慧课堂的理解,为下一阶段开展智慧课堂试点储备种子师资。

(2)試点先行和模式构建阶段

学校在实践路径上可选择由“试点先行”到“全面推进”的方式,依据自愿原则确定试点班级的任课教师与参与学生,以积累智慧课堂学科教学经验,并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四川省双流中学为例,该校在智慧课堂应用中探索形成了“三段九步”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鼓励教师归纳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学校制订了体系化的培训方案,以“让教师在转变意识的前提下掌握技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差异”1,“实现教学活动由知识中心向问题解决的转变,进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智慧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2

(3)全面推进与资源创生阶段

伴随着学校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全面推进,学校逐步建立起常态化交流、激励、评价机制,以引导、规范智慧课堂教学的大规模、全学科、常态化应用。如莘县第二中学制定了《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编制与使用管理办法》《学生课堂展示和点评的基本要求》《一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规范》等。保障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出台,有效保证了智慧课堂教学应用在全年级全学科推进的实践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多元汇聚、自主创生等方式构建的校本学科教学资源库是智慧课堂全面深入推进的典型特征,也是促进智慧课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以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为例,该校仅在高一年级,就建设了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检测习题等在内的38000余个校本教学资源。这种师生协同创生的校本资源体系不仅增强了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感与价值感,更有效支持了适应本校学情的智慧课堂全面推进。

(4)学科融合与育人创新阶段

经过前期的深度实践,智慧课堂教学应用已经完成学科教学模式建构与资源体系建设,使得学生学业水平提升的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也得以有效发展。然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必然要求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走向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由此推动学校智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走向深度学科融合与育人创新的实践期。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拆墙行动”,打破班级制,实现书院制,成立行知学院、元培学院、博雅学院和道尔顿学院4个学院,共建设涵盖9个学科的超过210门课程,支持学生“必修课程+自主课程”的“个性化课程表”,并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实现学习监管、状态查询、学习指导与效果评价,有效保证了个性化选课走班的教学秩序与教学效果,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融合与育人创新。

3.构建以智慧课堂应用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生态

智慧课堂是“以智能化技术支持的课堂变革为突破口和实现途径,将智能化技术融入教、学、研、测、管、评等主要教与学环节的创新实践,以实现泛在化空间中的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适应性测验、生态化治理和证实性评价”。3 借助智能化环境支持,智慧课堂“可使教师专注于教学设计与个性化干预,使学习者获得更优质的学习服务”。4 教师可利用智能化环境提供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目标设计、资源开发、活动组织与效果评价等的精准化。同时,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风格、知识储备与先前经验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支持与学习服务,可实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交互、问题反馈、协作学习与合作探究。

此外,基于自适应技术与知识图谱相结合的智能化测验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分层、个性化测验,提供即时性反馈,以改进教学。与此同时,测验流程再造及测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师教学活动的减负增效,还有助于促进学校管理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与家校共育。借助智能化技术环境,通过采集教师与学生行为、过程与结果的数据,可为教师教学管理、学生学习预警和问题改进提供多样态、可视化的分析报告,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教育决策数据支持。全场景、泛在化、个性化的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反馈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实现智能化环境支持下的基于数据的证实性评价,其结果不仅可直接指向师生的奖励与晋升,基于评价结果的反思与改进还有助于实现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优化与更新。

五、结语

智慧课堂已成为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的新走向。本研究对智慧课堂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的阐述,可为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的整体推进提供设计参照与路径支持。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将教育纳入系统科学的框架内,以“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教育体系”1,实现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模式与人才选拔方式高度适配协同,建立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教育生产关系,方能真正实现以信息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创新。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in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YIN Miao1,LI Fengqing2

(1.Graduate School,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2.Faculty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n 2014,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opic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 deal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alent selection mod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schools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follows for promoting the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ecology with UGBS as the main body,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path of step-by-step implementation of smart classrooms, and forming a teaching practice ecology with smart classrooms as the center. In addition, the UGBS practice community and the four stages of the practical path of smart classroom reform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and operability of the smart classroom reform,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design and path support for the overall application of smart classroom teaching in schools.

Key words: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mart classrooms, classroo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新高考智慧课堂应用策略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