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测评方法探索

2021-10-18 21:31张幽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张幽桐

摘   要: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测评工具是有效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情感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在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综合使用以下5种测评工具开展测评:量表、直接行为观察法、投射表达技术、访谈与社会计量法。我国在开展中小学生品德测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品德测评体系,关注测评工具的研发与推广,并通过提升教师的品德测评素养,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测评工具开展有效的中小学生品德测评。

关键词: 品德测评;测评工具;社会情感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1.品德测评的必要性与挑战性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评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1,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德育评价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學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2 德育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品德测评是德育评价的核心,对学生开展品德测评是德育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品德测评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工具),有目的、系统地收集被测评者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做出数量或价值判断,或者直接概括与引发品德行为独特性的过程。”3 品德测评对德育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是整个德育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我国历来重视中小学生的品德测评,但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品德测评并未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品德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品德测评的难度,另一方面是缺乏可供实践者使用的具有良好信效度、操作性强的测评工具。尽管品德具有内隐性,但是外显的行为总会反映内在的思想道德,加之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一致性程度较高,因此,教师依据评价标准,选择适宜、科学的测评工具,测评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可行性。基于此,了解相关领域的测评工具,有助于我们打开视野,促进品德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品德测评的实效性,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品德测评工具研究的迫切性

我国的品德测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在实践中也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测评工具开展测评工作,但总体而言,在测评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品德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传统德育实践取向和心理学研究取向”1,实践中大多采用传统德育实践取向的品德测评工具(操行评定与考试相结合)。由班主任主导的操行评定操作简单,但由于缺乏评分标准,容易受到教师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因此,单纯依靠操行评定作为评价工具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还有的学校对学生品德评价采用积分制,罗列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作为评分标准,当学生出现了相应的行为或达到相应要求时,根据评分标准加分。2 这种评价方式,看似通过列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排除了教师个人的主观性,力求客观性。但是品德本身具备特殊性,这种简单的测评工具无法评价复杂的品德发展状况,“这类简化的评价方式为评价工作乃至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3

我国德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一直努力尝试突破评价方式单一、测评工具不足的状况。然而在实践中,有研究者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尽管学校中的德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品德测评的价值,却鲜有人能够有效灵活使用多种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品德测评。4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品德本身的复杂性与敏感性,使其不具备像智育、体育一样的直接可测性;其二,一些测评工具由于过于专业,操作复杂,耗时较多,使得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以驾驭。因此,有必要在符合品德测评科学性的基础上,开发一系列具有良好信效度、操作性强、适合一线教师日常使用的测评工具,发挥品德测评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3.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与品德测评的相关性

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与巨大挑战。在开展品德测评研究时,不能将视角局限于德育研究领域,同时也应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相关研究中,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与德育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社会情感学习是“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适应21世纪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的重要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当下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5 虽然社会情感学习与我国德育所关注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当前国内无论是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还是学生核心素养中对自主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强调以及对关键能力的提倡,都与社会情感能力具有内部一致性”。6

尽管社会情感学习与我国德育之间不可等同,却可以将前者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了解并分析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工具, 能为我国开发品德测评工具、深化品德测评改革、完善德育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二、社会情感学习测评工具介绍与分析

社会情感学习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习得自我调适、适应社会所需的各项能力的过程,其核心能力包括认识与管理情绪、设定与实现积极目标、欣赏他人、建立和维持建设性关系、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策。1 从20世纪90年代社会情感学习正式诞生至今,已有超过120多个测评工具可用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测评。2 这些测评工具大多关注社会情感能力的某一特定方面,从不同的视角(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同伴)出发,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行测评。当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常用的测评工具主要有以下5种:量表(Rating Scales)、直接行为观察(Direct Behavioral Observation)、投射表达技术(Projective-expressive Techniques)、访谈(Interviews)、社会计量法(Sociometric Approaches )。3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5种测评工具,讨论各自的优点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测评工具对我国品德测评的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品德测评工具开发与应用的优化与升级。

1.量表

社会情感学习领域中最常使用的测评工具是量表。量表通常由一系列陈述句或问题组成,每个陈述句描述一种行为特征,要求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回答。目前,已有一些可供教师和研究者直接使用的成熟量表,如表1所示。

其中,社会情感资产和回复力量表(The Social-Emotional Assets and Resilience Scales,简称SEARS)是由俄勒冈大学“强健儿童”项目组针对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开发的成熟量表,其信效度均已得到有效验证。1该量表共包含4个分量表,分别是:其一,自陈量表SEARS-C(共计35道题),供3-6年级儿童使用;其二,自陈量表SEARS-A(共计35道题),供7-12年级青少年使用;其三,学生行为评定量表SEARS-T(共计41道题),供教师使用;其四,儿童和青少年行为评定量表SEARS-P(共计39道题),供家长使用。SEARS各个分量表的题目都包含“责任、自我管理、社会能力、同理心”4个维度的问题,4个版本的题目高度相关,根据发展水平差异,在问题背景与评分标准方面有细微区别。教师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可以分别使用量表进行前后测,通过对比前后测的变化,直观地了解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变化。

同其他测评工具相比,量表方便施测、易于统计、经济高效,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收集所需关键信息,操作性强,适用于大规模测评。因此,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的社会情感能力调查项目组(The 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简称SSES)选择量表作为主要测评工具。2 设计良好的量表通常还配有使用手册,教师在测评过程中可以参考使用手册和常模来判断测评对象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此外,大多数用于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的量表和SEARS一样,包含学生自己填写的自陈问卷和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同伴)填写的行为评定问卷。施测者能够收集到来自不同评价主体的多方信息,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但是量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当测评对象是小学低龄段的儿童时,就不适合使用自陈量表。自陈量表只适用于阅读能力更强、世界观更清晰的小学高年级及更高学段的学生。此外,自身社会情感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良,往往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此时,就会出现布雷克特(Brackett)和梅耶(Mayer)研究中所发现的“自陈量表测出的测情商与实际情商之间相关性不足(r=0.21)”3 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他人(教师/家长/同伴)完成的评估量表由于情境和观察者角色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观察者(教师/家长/同伴)在不同的情境下(学校/家庭)对同一被观察者做出的评分出现低相关(r=0.28)”4 的状况。

在我国品德测评的研究与实践中,有研究者开发了态度量表、学生日常行为量表、学生道德行为综合量表5,以及初中学生品德行为自我评价量表6等工具供教师使用。但由于品德测评本身的复杂性、量表开发的专业性等原因,使得品德测评量表的研究進展较为缓慢,可供教师直接使用的优质量表仍属凤毛麟角。为进一步发挥量表在德育评测中的优势,研究者应关注品德测评量表的开发与验证研究,开发优质的品德测评量表,并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工具建立量表库。教师可依据测评目的、测评对象选择适合的量表开展测评工作,依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向。例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和期末分别使用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对比两次测评结果,了解学生该学期的品德发展状况,考察德育工作实效,并依据测评结果制订下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

2.直接行为观察

直接行为观察是观察者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记录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如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次数),或如何应对来自他人的评价(表扬或批评),或某种行为持续的时长等。为了便于观察、记录和编码,教师可以使用观察表,根据直接观察编码指南记录学生的行为(见表2)。通过直接观察法收集信息,能够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行为及其与周围其他人的互动情况。

直接观察法在收集学生外显行为方面具有其他测评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收集信息范围广,在课堂、操场、食堂等场所都能使用直接观察法收集信息;其次,直接观察法较少受到学生其他领域(如学业成绩)的影响和干扰,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最真实的社会情感能力。在我国德育测评中,直接观察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测评工具,班主任在填写学生操行评语时,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通过直接观察法收集到的内容。

但是,直接观察法难以发现学生的内化问题行为,如学校中常常出现却容易被忽视的社交退缩行为(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这一点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1此外,在有限的时间内,通常不易观察到类似身体攻击这一类重要却不常见的问题行为,而这些行为恰恰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2直接观察法的最大缺陷是,它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完成评估,故只适合针对特定学生使用。

实践中,由于缺乏观测指标和易于使用的观察记录表,由教师主导的直接观察法容易陷入随意、主观的误区。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为避免教师在直接观察过程中目的不明确、记录不及时等问题,开发了直接观察表用于解决该问题。在品德测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制订具体的观察指标,根据不同的观察指标设计观察表,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记录学生的具体行为,了解学生的整体表现。

3.投射表达技术

投射表达技术是评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工具,在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向受测者提供一些非结构化的、模糊的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然后分析受测者的反应并推断其人格特征。”3 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当对模糊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时候,个体会把自己无意识的感受和人格特点投射进去”1,通过分析作品,可以了解被试内心的潜在想法。

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中,使用范围较广的投射表达技术是主题测验、绘画技术和语句补写测试。常用的主题测验有:主题统觉测验(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儿童统觉测验(The Childrens Apperception Test,简称CAT),儿童罗伯茨统觉测验(The Roberts Apperception Test for Children,简称RATC)。常用的绘画技术有:绘人技术(The Draw-A-Person,简称DAP),肯尼迪克家庭绘图(Kinetic Family Drawing,简称KFD),本德-格式塔测试(Bender-Gestalt Test,简称BGT)。常用的语句补写题有:针对儿童的哈特语句补写测试(Hart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简称HSCT),针对青少年的华盛顿大学语句补写测试(Washington University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在这三种投射表达技术当中,主题统觉测验与绘画技术对施测者的施测水平与专业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使用者以专业的心理医生与心理咨询师为主。语句补写测试更适合中小学教师使用,可以在语文课或班会课上让学生补写句子(见表3),教师通过分析句子,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

投射表达技术的刺激物和指导语通常都是非结构化的,施测者会让被试根据开放性的指导语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画一幅你和家人在一起做某件事的画”。通过被试的心理活动产品(如联想、回忆、绘画、故事、手工拼贴、笔记,甚至梦、笑话、短文等),施测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推论,间接地评估其中表现、反映、投射出来的被试的知觉、情绪、个性特征等。2 与其他测评工具相比,投射表达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趣味性更强,对儿童和青少年也更有吸引力。3

我国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使用作品分析作为评价方法,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4 但由于投射过程是非结构化的,其产生的结果十分复杂,难以用一个标准化的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施测者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意见。并且由于习惯和偏见,投射表达技术的信效度常常被质疑,也因其缺乏标准化的施测与解释程序而遭到批评。但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投射表达技术的信效度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糟糕,比如,使用罗夏法开展的10多个测评活动所得到的测评结果,在信效度方面均令人满意。5在我国的品德测评实践中,有学校在思想品德课中使用投射表达技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如重庆市南开中学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认识自我、交往与沟通”部分的投射表达技术使用方案。1实践证明,尽管投射表达技术对施测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教师经过培训后,在学校中使用投射表达技术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是可行的。可以结合美术课、语文课的教学活动,针对测评目的开展相关测试,使用投射表达技术测评分析作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访谈

访谈是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根據访谈对象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针对测评对象本人的访谈和针对测评对象的重要他人(家长/教师/同学)的访谈。通过访谈,施测者能够直接获得来自儿童和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教师和同伴提供的信息。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以自主地控制访谈时间,结合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常见领域(见表4),针对评价目的提出问题。必要时,访谈者还可以改变访谈的问题和方向,就测评对象当前最需要被关注的某一特定问题领域进行追问。对学生进行访谈能够收集到最直接、最具体的信息。此外,良好的访谈还能够帮助师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充满信任和安全感的氛围,有助于干预计划的顺利实施。2

除了对学生本人进行访谈,对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同伴)进行访谈同样十分重要。由于学生的重要他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他们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活动,因此能够为测评提供一些更加真实和详尽的信息,而其他测评工具往往难以收集到这些重要信息。

但是,访谈也存在以下局限性:当访谈对象是低龄儿童时,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儿童自我意识3与语言能力的影响。威格斯沃斯(Wigelsworth)和汉弗莱(Humphrey)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语言能力与通过访谈得到的社会情感能力评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4 换言之,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相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被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社会情感能力更强。儿童与成人思维能力的差异同样会影响访谈的结果,如果测评者不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能力,就会难以理解他们的很多回答。

访谈是我国品德测评实践中使用较多的工具之一,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的信息。但这一测评工具对访谈者的访谈技巧、其本身的社会情感能力和道德水平、与被访谈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访谈时周围的物理环境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践中,为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导致访谈无效,教师在访谈前要做好充足准备:明确访谈目的,制订访谈提纲,并选择适宜的访谈时间与地点。在访谈过程中,要聚焦于学生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围绕主要问题进行谈话,尽可能通过访谈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

5.社会计量法

“社会计量法,又称社会测量法,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手段,是一种评估和测量某一社会团体中人际吸引或排斥的工具。”1 社会计量法,包含测量社会化群体中诸如社会地位、受欢迎程度、同伴接纳以及声誉等相关问题的一系列测评程序。

在中小学中,使用最多的是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提出的“同伴提名”法。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填写表格或问卷的方式完成同伴提名,也可以使用同伴提名矩阵进行同伴提名(见表5),这一矩阵由横向的儿童名字和纵向的社会交往行为组成。学生在他们认为符合题项的其他学生的名字下面画“×”,最后通过合计每位儿童获得的提名进行评分。

以同伴提名为代表的社会计量法,通常能够真实地识别有内化问题和外化行为问题的儿童。在评估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方面,这是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作为一种行动式的测评工具,社会计量法易于操作,简便易行。但由于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测评与被测评的全过程中,测评结果也直观地展示在大家面前,若教师处理不慎,可能会让个别学生在测评过程中受到伤害。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使用这一测评工具时,要格外慎重。在测评正式开始之前,教师要结合测评目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推敲指导语,设计适宜的问题。在测评过程中,还要敏锐细致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尤其需要注意那些可能有被孤立风险的学生,把社会计量法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启示与展望

1.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品德测评指标,完善品德测评体系

开展测评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明确具体的测评内容与测评指标。我国德育工作一直强调品德测评的重要性,倡导使用多种测评工具,多方位开展品德测评。但在实践中,由于品德测评指标不够完善,教师大多还在使用评语鉴定法进行中小学生品德测评。评语鉴定法是教师根据其日常观察结果撰写操行评语。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样的测评结果对改善德育工作的作用有限。通过分析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工具发现,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都是围绕着明确的测评指标而展开的,这为我们带来了以下启示:

其一,依据德育目标,确定测评内容。在社会情感能力测评中,不同的测评工具都紧紧围绕着社会情感学习的核心技能,始终指向社会情感学习的培养目标。科学的测评指标是依据教育目标制订的,而非随意主观臆测的产物。品德测评指标同样离不开德育目标,在制订品德测评指标时,要时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以德育内容为参照,避免出现测评内容与德育内容无关的现象。

其二,构建明晰、具体的品德测评指标。社会情感能力测评采用现代化的测量理论与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各项社会情感能力(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技能等)展开测评,突破了以往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内隐的能力难以测评的困境。在使用测评工具开始正式的测评之前,社会情感学习研究者提出了清晰明确的测评指标。因此,在实践中,我国的品德测评可以參考社会情感能力测评,构建明晰、具体的品德测评指标,让教师明确知道品德测评的目的、内容以及评价标准。

其三,聚焦核心能力,选择适宜测评的观测点。社会情感能力的测评针对不同的核心技能,分别选择了外显的、便于测量的观测点,再将各个部分的测评结果相结合,构成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完整画面,进而能够全面分析学生整体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在品德测评中,同样可以通过抽象概括品德发展的核心维度,提取观测点,根据不同核心能力选择适宜的测评工具,以点窥面,逐步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

2.关注测评工具的研发与推广

与社会情感能力一样,品德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考查学生品德发展状况的全貌。多元化的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工具,为品德测评工具开发带来了以下启示:

其一,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升测评工具的多样性。分析发现,常见的5种测评工具中,量表、投射表达技术、社会计量法均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品德测评工具开发过程中,同样可以广泛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德育目标对其进行改造,生成符合德育目标的测评工具。

其二,注重测评工具的落地与推广。我国现有的品德测评工具通常是由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中的教育研究者开发和设计的,仅在试点学校进行小规模的试用,缺乏大规模的推广。因此,开发出良好的测评工具之后,不能让其局限于少数试点学校,应推广设计良好的测评工具,以帮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自由选择适切的测评工具,有效开展品德测评。

3.提升教师品德测评素养,促进教师灵活使用多种测评工具

关于测评工具的研究,其研究构想最终要由教师承担起实践的任务。在实践中,教师会遇到更多复杂和烦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评价素养。评价本身就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难题,关于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种测评工具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不能盲目和僵化地使用测评工具开展测评工作。社会情感能力测评研究表明,量表、直接观察法、访谈、投射表达技术、社会计量法在测评中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与可操作性,但各有其特点与局限性。教师需要根据测评目的、对象以及客观条件,灵活选择与评价目的相匹配的测评工具。

在品德测评中,教师可根据测评的目的、对象、内容灵活选择适切的测评工具。比如,如果需要了解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使用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学期结束后,通过对比前后测结果,分析学生的品德发展变化情况;如果要特别关注某一名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行为和情绪状态,可以使用直接行为观察法,使用观察表记录学生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场合与次数,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如果想要了解学生刚入学时的心理发展状况,可以使用投射表达技术,比如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自由绘画,课后收集画作,由美术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共同分析学生的绘画作品,或在语文课上通过语句完成测试,了解他们无意中表达出的真实想法;如果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以及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访谈法对学生本人、家长、同伴、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如果要了解学生的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技能,可以在班会课上使用社会计量法。通过提升教师的测评素养,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常见测评工具及其优缺点与适用范围,教师在品德测评时,方能灵活选择测评工具,有效开展品德测评。

品德测评的研究与实践,应积极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立足我国国情,结合实际情况,研发符合我国德育目标的品德测评工具,增强品德测评工具的信效度与可操作性。社会情感学习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测评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同样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德育测评提供一些新思路。尽管社会情感学习与我国德育之间不可等同,但由于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德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提升德育质量。教师在进行品德测评的过程中,应打开视野,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从学生完整人格成长的角度出发,在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框架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适切的测评工具,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品德发展状况。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Methods of Morality Evalu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alysis Based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Assessment Tools

ZHANG Yout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Good evaluation tool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ffective evaluation.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ssessment tools.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is assess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five tools: rating scales, direct behavioral observation, projective-expressive techniques, interviews, and sociometric approaches.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valu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we should improve the moral evaluation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assessment tools, and help teachers flexibly use various assessment tools to carry out effective moral assess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improving teachers moral assessment competence.

Key words: moral evaluation, assessment tool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