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教育戏剧元素的语文园地教学策略

2021-10-20 05:33黄丽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歇后语狐狸戏剧

黄丽君

近年来,随着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戏剧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学科,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直观,令学生更热情地投入学习并乐于协作互助,从而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以及“和大人一起读”为例,谈谈融入教育戏剧元素的课堂教学。

一、“定格画面”,寻找汉字规律

传统的识字教学容易停留在学生观察与教师讲解这样较为机械的教学状态中。学生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大多数所学知识印象并不深刻。而教育戏剧是需要参与者运用肢体、表情、声音、语言、画面来综合表现的活动,它的操作性强,运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学生能在即刻的体验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更立体的印象。因此在“识字加油站”与“我的发现”的教学中我运用教育戏剧方式“定格画面”进行教学。

在学生读准儿歌之后,教师请六组学生轮流上台用肢体动作来呈现每一句儿歌的情景。让其他学生观察台上同学的定格画面,猜猜他们呈现的是儿歌的哪一句。此时,教师走到画面定格的学生当中,进行追问,如:“你在干什么?”(快跑)“跑步的时候要用什么?所以‘跑是什么旁?”(足字旁)课件适时出现“跑”字。通过肢体动作的表演,让学生体会“包”字与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字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跑”的左边表示意思,右边表示读音,教师适时点拨:像这样的字,我们叫作形声字。剩下的五句话依次用同样的方法识记“饱、泡、抱、袍、炮”,从中感受汉字构造的规律。

同樣,在教学“我的发现”时,请三组学生分别用“定格画面”来表现三组不同偏旁的字。当第一组的四位同学表现出“吃、叫、吹、咬”的定型动作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台上的同学主要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体现这些字的。学生一定异口同声回答口或嘴巴。教师适时点拨:“原来带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你还能想到与嘴有关的带口字旁的字吗?”并请学生用肢体动作将“唱、喷、吐、呼、吸”等字表现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按照这样的方法依次总结出后面两组字的特点:提手旁的字大多和手有关,足字旁的字大多和脚有关。

二、“专家外衣”,辨析使用同音字

一直以来,同音字混淆是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课本中的例题时,如何让学生准确辨析同音字呢?笔者认为,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发现语言材料中的特点,弱化教师讲解的力度,这样学习效果更佳。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课堂中,教师的身份会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可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本单元“字词句运用”可使用教育戏剧方式“专家外衣”来进行教学。即邀请学生以专家的角色,借助模拟专家身份,协助全班同学区分同音字并正确使用。表面上是助人,实际上是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如:

(教师创设情境)

师:嘟嘟嘟……小朋友们看,

句子列车来了!咦,这两位汉字朋友“青”和“清”都争着要坐进句子列车里。你们看看他们都坐对位置了吗?

(师出示句子:远处有清山,近处有青泉。)

师:有的同学说坐对了,有的同学说坐错了,还有的小朋友无法判断。老师得请一位汉字专家来帮帮忙,分析一下两位汉字朋友应该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师邀请学生戴上“专家帽子”扮演汉字专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青”指的是一种颜色,所以“青”和山搭配。“清”是三点水旁,一般用来表示水很干净,所以“清”与泉搭配。那么,第一句话就应该这样填: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三、“魔法照片”,准确运用歇

后语

要学生理解歇后语的意思并不难,但是要准确运用就不容易了。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准确运用歇后语呢?我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中的方法“魔法照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情景展示,使其在活动中准确使用歇后语。

在学生理解书本中四句歇后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魔法照面”戏剧活动,加深每个人对歇后语的理解和运用。如: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哪一句歇后语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抽取一句歇后语,以“魔法照片”的方式,运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和声音呈现一个动态的情景,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据此情此景,猜猜应该配上哪一句歇后语。然后请小组里的一名代表完整地说说“魔法照片”所呈现的是什么内容,最后用这句歇后语结束。

四、“角色扮演”,感受阅读乐趣

统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几乎都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收获,感受共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单元是《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故事本身就是戏剧素材的来源,两者密不可分。因此在导读课中融入创造性较强的戏剧活动,可使低年段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我运用了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坐针毡”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故事发展顺序,梳理故事脉络。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将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找出来,抓住“眼珠子一转”“赔着笑脸”“看了一眼”“摇摇尾巴”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好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再邀请学生上台,分别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进行分角色扮演。有了这些头饰的辅助,再加上教师画外音营造的故事情境,台上学生更加容易入戏,表演也更加生动。

针对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狐狸,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教育戏剧中“坐针毡”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角色内心的变化和角色形象。首先我组织学生围成一圈并在圆圈的开口处放一把椅子。椅子是空的,谁想坐就可以坐,坐上去的学生在那一刻就成为狐狸的角色。大家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连续质问“狐狸”,对它在虚构故事中的行为、态度进行发问,也可以打听任何想探知的事情。比如学生问:“狐狸,狐狸,你为什么眼珠子一转,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要赔着笑脸?”

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空间非常大,往往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通过戏剧的方式便可巧妙实现,效果出人意外。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戏剧范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在无压力情况下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意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就如国际教育戏剧专家卡梅尔·奥沙利文在《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一书指出:“戏剧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颇有裨益且具有高度继发性的、高效的教学方式。”今后,我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让更多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歇后语狐狸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歇后语知多少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
“鸡当了官”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