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2021-10-20 05:33黄花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断句朱熹古文

黄花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课文的内

容,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学习并借鉴。

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汉语精练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人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学习并借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古汉语精练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名言趣导入

1.回顾旧知,引发期待。

同学们之前积累了不少名言吧?我们来回忆回忆。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逐句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再齐读。

2.关联要素,导入新课。

(总结学生发言后投影出示第八单元导读页,齐读人文要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要怎么读呢?苏轼的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关于读书,古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出示课题,朱熹的古文。)

【设计意图: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名言接龙既能唤起学生原有的积累,又能关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同时紧扣古文关于读书的主题。】

二、初读知古文

1.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完成学习活动一,注意看要求。

(出示活动一要求)

自由读古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文中的停顿。

(2)指名读,师正音。(指导“矣、岂”的读音)师生合作读。

(3)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在教师停顿的地方做标注。

2.再读古文,读好停顿。

(1)你们标注老师刚才停顿的地方就是老师在这则古文中的断句,(出示断句)以前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的人为了便于理解和读得明白就根据具体的语境给古文断句。你们也试试。

(2)生自由练习读,生生评价。

3.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读古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断句”读好停顿,“断句”对阅读古文很重要,对于学生又是陌生的。在这里,学生听教师范读时,在停顿的地方做标注,教师再出示断句的古文,就是让学生能大致了解“断句”的规律,读出停顿,也为下一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奠定基础。】

三、品读解文意

1.理解文意,梳理学法。

过渡:读着读着,我们就读出了古文的味道。这则古文讲的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完成学习活动二,认真阅读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二要求)

读古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1)逐句出示古文原文。(生边

说,师边梳理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

(出示句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梳理学法。“余”“尝”“此”之前学过,可以回顾记忆知道它的意思,总结方法为——记;“谓”和“漫浪”可以通过看文中的注释明白意思,总结方法为——看;“则”字可以猜一猜它的意思,总结方法为——猜,如果猜出来的意思和古文语境不吻合,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换个合适的词语,总结方法为——换;“既”字的意思,可以用组词加一加的方法,组词“既然”,总结方法为——加;剩下词句的意思与今天白话文的意思相差无几,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直接保留下来,总结方法为——留。

(梳理总结,板书:记、看、猜、换、加、留。)

2.迁移学法,嘗试运用。

过渡:试着用以上方法解释其他句子意思,在句子旁批注自己所用的方法。

(1)出示句子:“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区分“急”的古今义,在古文中是“要紧、重要”的意思,现在的“急”表示“着急”的意思。明白词义随着时间和生活的演变会发生变化是古文中的一种现象。

(2)出示句子:“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指导学生借助反问词“岂”、语气词“乎”,读好反问句。

(3)学生尝试将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改为陈述句。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古文中“也”“矣”“乎”的相同点。(都是语气词,一般没有实际的意思。)再借助语气词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

3.归纳总结,拓展学法。

总结:当然,理解古文的意思,除了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外,其实还有很多,如翻阅资料、向别人请教等。总之,学习古文、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学习。

4.合作对读,疏通文意。

齐读古文,师生合作对读,师生交换合作对读。(一人读古文,一人说意思。)

【设计意图:学古文最难的就是理解意思。文中有注释的实词学生很容易掌握,可其他字词却不好理解,引导学生将陌生的古文和我们今天的文字对接,总结出学习的规律,梳理出学法,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诵读明内涵

1.熟读古文,发现特点。

(1)再读古文(师生、生生对读)。

过渡:我在说古文意思的时候,用了很长一段话,你们只用四句文言文就都说清楚了,由此可见,古文有什么特点?(言简意赅,这也正是古文的独特之处。)

(2)朱熹说读书有三到,你们刚才在读书时坐得端正,声音洪亮,说明做到了“眼到、口到”。思考:怎么才能做到“心到”?

(3)出示:我们读书时要做到:“____、___、____。”如果心不在这里,就会“_____________”,心和

眼既然不专心一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到之中,“____”最重要。心已经到了,“__________

_______?”

(教师引读,生填空读。)

2.熟读成诵,理解内涵。

(1)出示空白页,学生挑战背记。

过渡:在朱熹的古文中,有一句话老师想送给你们共勉:“读书有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你们最想用文中哪一句来勉励自己,或者送给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2) 学生交流。

(3)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层层递进熟读成诵,不断推进理解古文的进度,在合适的时机点拨,让学生从古人书中获得经验成长。再把古文的内涵通过赠言的方式沉淀下来,留在心中。】

五、活读扩积累

1.走近作者,读活古文。

过渡:我们读了朱熹的古文,再来读一读朱熹本人。(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他这一生都在读书、写书、教书,教书、读书、写书。他的文章至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出示朱熹两首诗《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二》,指名读,说说诗意,积累成诵。播放朱熹与武夷精舍的纪录片,了解他的理学思想。)

总结:关于读书,古人也提出了八大读书法。我们来读一读。想有更多的了解,大家课后可以再找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2.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推荐阅读孔子的《论语》。

(2)选取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名句制作成书签。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古文的门道,此处还整合了关于读书的主题活动,意在把握读书的主题,梳理相关信息,把握重点内容。】

(作者单位:海南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断句朱熹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春日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妙用标点巧断句
朱熹治足疾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