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1-10-22 13:37李敏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学教学

李敏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460)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积极应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的挑战

1.思政课堂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了解当下时事、发表看法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相对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快获取国家、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等资讯信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存在的碎片化问题、“信息蚕房”效应,弱化了思政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关联性,使得大学生对问题缺乏整体性认知、系统深入的分析思考,降低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对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2.网络不良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斗争直接影响思政课堂教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面对网络上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消解,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构成了重要挑战。

3.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知识掌握的质和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学生主要通过思政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知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获取的及时性、便捷性,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知识优势显著缩小,弱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信息、迥异冲突的立场观点,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的信息推送,通过互联网扑面而来。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堂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了分析解决问题、价值观念认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和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成为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更加凸显的重要挑战。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带来机遇。互联网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以其特有优势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众多机遇。

1.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思政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政课内容不够鲜活、更新不及时,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不够强等不足。一是内容时代性的增强。大量最新的反映国家发展和改革历史性成就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大政方针,也聚焦民生、就业、扶贫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点点滴滴。二是呈现方式丰富多样。通过名师思政公开课、慕课、精品微课、记录片,以及微博、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了由静态变为动态、从单一讲述走向立体呈现的转变,通过事实数据呈现、历史情景再现、纵横对比分析、理论解读研究、艺术提炼升华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多角度理解,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2.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因其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意见、宣泄情绪的主要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有利于及时了解、跟踪社会思潮最新动态,摸清学生真实思想动态,聚焦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增强思政备课和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3.开辟了新的教育阵地渠道。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青年学生上了网,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网络。互联网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据,正能量不去占领,负能量就会充斥,大道消息不通畅,小道消息就会乱飞。”另一方面,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得“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借助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利用超星、职教云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前预习思政课教学的相关背景知识,课上师生教学互动,课后巩固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拓展延伸式学习,并将更多时间、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立德树人等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众多发展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应对这一深刻变化,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处理好互联网、思政课之间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课是系统、完整、全面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自觉的重要途径,其优势在于科学性、体系性、严谨性,具有网络化、碎片化、娱乐化等学习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只能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改善课堂教学,不能弱化、虚化,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外、网络中正确看待各种不良思潮和现象,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

(二)强化问题意识导向。当前,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政课堂教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答高校学生现实学习生活中最关心、最需要回答的重大思想和现实问题,尤其是理论和现实中的热点、前沿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力量和理论魅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自信。针对互联网上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讲清楚各种错误思潮的产生、发展及本质,教育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理性分析、正确看待主流与支流、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既要善于宏大叙事,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又要善于从个人化叙事的视角讲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背景下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群众、小人物的梦想、奋斗和传奇性创造,以小见大折射所处历史和时代的精神;又要直面现实问题,不避讳前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善于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材料和当代鲜活材料,通过今与昔、中与外的多层次、多角度纵横对比来阐明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应对方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创新完善教学方法。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课内和课外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树立“大思政课堂”理念,引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围绕教学重点学习查阅相关教学案例、文献资料,扩大背景知识储备,破解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数少的矛盾,为思政课堂教学更好地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提供基础和条件。二是灌输和启发结合、学生研讨与教师讲评结合,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接受特点,坚持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相结合,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注重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避免单向机械的知识灌输。坚持以教促学,将课堂教学重点从教材内容的知识性讲解转移到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讲授,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四)完善学习效果考评机制。传统思政课学习效果考评机制以考试成绩为主、重知识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与思政课教学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形成“教、学、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导致学生存在“考前突击背背记记就能过关”的思想认识。要改革期末卷面考试为主、注重知识内容记忆为主的思政教学效果的传统考评方式,深入探索思政课学习效果考评机制,要坚持以考促学,发挥“考”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考试优势,完善网络考试题库建设,实行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随机测验、单元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真正把平时考评做“实”,实现评价性考核与检测性考核、过程性考评与结果性考评有机统一。要综合平时考试、课堂表现、专题讨论、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素质、价值认同的考核,着重考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升能力,强化价值认同,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五)提高思政教师综合能力素质。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思政课教师既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不断加强内功修炼,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还应积极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一是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关注把握社会热点,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因时因材施教,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提高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优质、新鲜的思政教育资源,根据思政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推荐推送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三是提高话语表达的能力。坚持“党言党语、网言网语”相结合,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话语,讲好党史人物的精神,讲透党史事件背后的道理,讲清党的创新理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学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