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南通市三所学校的实证调查

2021-10-28 09:21高巧萍夏国祥纪宏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青少年

高巧萍,夏国祥,纪宏伟

(1.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南通 26500; 2.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江苏 南通 2265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地球村”时代。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以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电脑等为主要形态的新媒体已经逐渐取代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彻底变革了人类传播信息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其传播迅速、开放共享、内容丰富、即时互动等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受新冠疫情影响,此次调查时间截至到3月15号),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 508万。在我国网民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 %,以10~29岁的年龄段占比最大,合计达40.8%[1],而学生群体占比又最高。这一代青少年,几乎从诞生开始,就被网络世界所环绕,素称“网络土著民”,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如责任和担当、关爱和幸福、正义和公平、理想和未来等,已经深深烙上了新媒体的时代印记。

一、研究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开放程度高。这里的青少年各方面受新媒体影响较大,研究这里的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与新媒体的影响关系具有典型意义,既可以给当地教育工作者做一些参考,对其它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课题组历时三个月,采取典型抽样法对南通地区的如皋初级中学、如皋市第一高级中学、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学校的600名青少年进行了实证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3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综合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等形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调查结果中的578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内容是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情况、新媒体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课题组参照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八个核心价值观: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与同情、创造力、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和全球团结、全球精神[2];班华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3],采取用其中的勇气与毅力,合作与奉献,是非感等价值观;再结合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编成问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要想了解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必须了解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从新媒体的使用时间、类型、 目的、偏好等维度对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在这个信息社会,所有青少年无一例外都上过网,都接触过新媒体。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绝大部分学校都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方式,这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网络,接触新媒体。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每周使用新媒体的次数在2次以下的初中生有23.6 %,高中生有20.4 %;每周使用新媒体2~3次的初中生有47.3 %,高中生有45.8 %,都接近半数;而使用次数在5次以上的初中生仅占12.2 %,高中生7.6 %;大学生每周使用次数都在5次以上,经过访谈得知,大学生无一例外每天都会使用新媒体。通过调查还得知,绝大部分中学生在工作日使用新媒体的时长控制在0.5小时以内,周末和节假日虽有所延长,但接近七成的中学生能控制在1小时以内;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长集中在0.5~2小时这个时间段,周末和节假日时使用时间显著增长。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时长是合理的,有节制的。但也不容忽视,有一小部分青少年使用新媒体时长达4小时以上(美国心理学会评估网瘾的鉴别标准认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是鉴别网瘾的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得知,有一部分青少年会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有逃课上网的现象。这表明有一部分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判断力不强,无法合理地安排好学习、生活和上网的时间,容易沉迷于网络,若不去积极引导,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表2 青少年每周使用新媒体的次数

2.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类型。调查显示,青少年使用手机所占的比重最大(70.2 %),其次是平板电脑(15.3 %)。手机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上网设备,成为了青少年当下最受欢迎、使用频率最多的媒介工具。在578份有效样本中,拥有自己手机的学生有529人,占91.5 %。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有507人,占拥有手机学生的95.8 %。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多功能性,手机已成为青少年接触新媒体的主要工具,“手机一族”日渐壮大,甚至有一部分青少年已手机成瘾,成为了“低头一族”。

3.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从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可以看出,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需求和目的各不相同,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以学习、社交、娱乐和生活服务等为主要取向。在问题“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怎么办?”的回答中,一半以上的青少年选择了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这表明,青少年更加依赖网络来解决问题,更加喜爱这种快餐式学习方法,而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深入思考和与同伴的广泛交流。在问题“日常生活中,你与人沟通一半选择哪种方式?”的回答中,68.1 %的青少年选择了电话、微信、QQ等,在问题“你一般通过什么方式给朋友、家人送去节假日的祝福?”的回答中,70.4 %的青少年选择了发信息、发微信红包等,这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交流的主要工具和方式。在问题“平时你一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娱乐?”的回答中,56.6 %的青少年选择看视频(包括抖音等短视频),42.1 %的青少年选择网游。访谈得知,现代青少年的娱乐呈多样化,相比线下娱乐活动,他们更热衷于线上娱乐活动。相对而言,女生更加喜爱聊天和看视频,而男生更爱网络游戏。

(二) 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1.价值观形成的多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正由传统向开放转变。当代青少年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网民一代,网络时代是一个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当代青少年见多识广,他们不再像七零后、八零后一样喜欢坚守一种价值观,而是更加喜欢追求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互联网媒体的传播途径是交互的、多级的,它彻底改变了线性传播方式,使现代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环境当中,因此,青少年的价值选择有了无限种可能。

2.价值观形成的多变性。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成熟和心理断奶的特殊时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还处在一个自发的阶段。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网络内容丰富但也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甄别,极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西方国家近年来利用文化输出,不断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造成当代青少年价值体系发生动摇,盲目崇拜西方。

3.价值观形成的可塑性。正是因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多变性,决定了他们价值观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变化快速、变化形式多样,他们可以轻易地肯定或否定某种价值观,这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从青少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增强,他们渴望用“有效”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社会发展来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则容易走向极端和片面,这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也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三) 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1.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正面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绝大部分青少年是认可新媒体对自身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阔青少年价值观认知空间。新媒体联接了地球村的各种资讯,这使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性。首先这有利于青少年民主平等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消解了人们对权力集中和强权管理的认可,更加注重平等和民主意志。正因为媒体的开放性,才使得许多只“老虎”和“苍蝇”在公众的监督下被暴露,从而落网。近年来,政府也意识到了新媒体可以成为民意表达的高效通道,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新开了许多在线政务办公网站,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4 474个[1]。其次,有助于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想拥有创新意识一是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比如勇敢、自由、大胆、自我认可等。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非中心权威性,给青少年提供了创新土壤,给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无尽的泉源,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艺术创造、产品开发、创业致富等。二是要拓展青少年价值观视野。新媒体的使用可以拓展青少年的视野,增强见识。人脑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扩展青少年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新媒体提供的大量的新鲜事物和丰富信息,其中的新理念、新见解以及新思想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辩证力。三是丰富青少年价值观内涵。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青少年会接受到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价值思维,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意识。青少年的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们在广袤的信息海洋里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通过这种积极的探索和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就会被挖掘,从而丰富了价值观的内涵。

2.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一是造成青少年价值认知的偏差。“信息高速公路将会通往许多不同的目的地”[4]。由于网络信息的繁杂,虚假信息、极端主义信息、反动信息、色情信息等糟粕信息不免充斥其间,如果不加以甄选和区别,极易造成青少年价值认知的偏差。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加之他们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因而对很多复杂事件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受不良思潮影响,从而走上歧途。调查显示,92.6 %的青少年接受过来自网络或手机发送的色情、诈骗、虚假广告、暴力恐吓等信息,41.7 %的青少年曾经浏览过色情不良网站,34.2 %的青少年追星、追剧、追网文,28.6 %的青少年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一部分青少年没有能力去识别网络信息的良莠,无意识中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生为了追随潮流、彰显个性,甚至盲目崇拜、模仿、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二是造成青少年价值取向的混乱。由于网络信息的隐蔽性和丰富性,部分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价值观的多元化虽对青少年的思辨能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意志不够坚定,极易造成价值取向的混乱。比如在“对人性的看法和态度”的调查中,虽然大部分青少年给出“诚信是为人之本”“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等正面回应,但也有不少青少年认为“在人生追求中,钱是最重要的”“人应该及时行乐”等不积极的观念。另外,网络上各种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理念的输出,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由于一些青少年不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导致其在选择时的无所适从。三是造成青少年现实价值观的扭曲。新媒体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新媒体中发生的行为以及主体身份也是虚拟的,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价值观的扭曲。比如在网络游戏中,杀人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但可以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如果长期沉浸在这种暴力游戏中,也极易滋生暴力情绪,丧失基本的同情之心,在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由于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可以隐藏身份,打破传统人际交往中的地位、性别、年龄、外貌、经济等因素,从而可以进入最为理想状态的交往,而不需担心来自现实的任何不利因素。特别是网恋,因为不用考虑风险和责任,因而容易沉溺其中,而一旦把这种网恋带回到现实中来,则会矛盾凸显。新媒体的过度、不当使用还会导致现实中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是“机不离手”的状态,完全不理会周边的现实世界。在长期的虚拟交流中,使部分青少年在与人现实交流时会产生不安、紧张等情绪,从而慢慢丧失现实中人际交往能力。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国家治理层面

1.完善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1]。法律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最后保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法律法规一度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现实的需求。相关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制定出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新媒体的网络行为,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给出明确的惩罚标准,并根据形式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

2.引导舆论方向。由于新媒体平台的高度开放性,使得人们参与舆论的机会和热情是前所未有的。各类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迅猛发展,人人都是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导致了各种意见和话语缺乏一定的约束和导向,一些偏激的话语、虚假的信息充斥其中,偏离了正确方向和主流价值观。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联合教育、文化、共青团等部门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提高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加强舆论管理,引导舆论方向。“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正确价值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6]注意对于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要及时发布,客观分析,以防有心之人加以利用,要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二) 学校教育层面

1.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要特别注意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积极的价值观,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传播。比如仁爱、诚信、孝道、正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可通过网络漫画、文学、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也可开展各种网络征文、知识竞赛、网络视频、表演等方面的竞赛来提高青少年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还可建立青少年文化实践基地,通过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方式来树立自身的正确价值观。

2.创新网络德育方法。青少年喜爱新鲜、潮流的事物,德育工作者要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积极创新德育方法。除了课堂主阵地,还要积极开发校园网站,充分利用新媒体把国家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象化、生动化,吸引青少年主动践行。另外,学校还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校园动态、典型事例、重大活动、党的方针政策等,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引领校园舆论方向。

(三) 个体建设层面

1.父母提高媒介素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人生引领上,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新媒体走入了千家万户,家长也能随时随地地使用新媒体。然而由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青少年的媒介水平明显高于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字鸿沟”,这种鸿沟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不畅,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家长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媒介素养,有能力判断和筛选繁杂的网络信息,让自己和子女有共同的话题,并能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渗透和人生引领。同时父母也要加强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完善网络道德人格,身教甚于言传。

2.青少年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任何事物的核心动力必然是发自自身精神层面上的。青少年已经有了初步自主判断事物的能力,因而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情操,反省和调整自己的网络行为,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青少年要增强自律意识,主动学习网络道德知识,自觉甄别网络不良信息,远离不良网站,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其次,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作为庞大网民中的主力军,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强化自身的理想信念,主动承担起新媒体平台道德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和维护者的责任。要积极关心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动向,针对热点问题辩证地分析,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与新媒体平台上的不道德行为做斗争,把净化网络环境、健康使用新媒体作为自身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汤姆鞋的价值观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