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学习方式实证研究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0-28 09:21杨善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高职

杨善江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全球在线学习的步伐,各种网络平台和线上课程资源得以快速运用,各级各类学校“停课不停学”,教师纷纷成“主播”,广大师生积极尝试线上线下多种教与学模式,师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习方式都有了进一步真切的认识和体会。学习者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学习成为当下普遍学习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推手。关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背景的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正在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比如《新时代新学习方式的利与弊》《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手机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人工智能的教育意蕴:基于学习方式分析的视角》等。然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成果却少见。为此,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的样本实证调研,从互联网功能认识、互联网学习环境、互联网学习方式、互联网学习效果等方面探讨高职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的现状与学习方式特征,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受试者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135名学生,来自经贸、艺术、人文、机电等大类专业。本研究的工具为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由个人信息和问卷量表组成。个人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上网学习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比例等。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包括互联网功能认识4条、互联网学习环境3条、互联网学习方式11条、互联网学习效果5条,涉及互联网学习共计23条。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和和验证了问卷设计题项内部的一致性信度及效度的合理性,获取受试者对相关要素的认同反馈情况。

二、结果与讨论

(一) 对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的整体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35名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11.1 %的学生约为2小时以内;27.4 %的约为3~4小时;35.6 %的约为5~6小时;11.1 %的约为7~8小时;14.8 %的约为9小时以上。其中61.5 %的学生每天上网在5~6小时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已广泛地接触和使用网络,一方面说明网络的普及性以及学校的网络资源便捷,另一方面说明上网已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生活一个重要方式。其中上网学习的时间与总上网时间的占比为:34.1 %的学生上网用于学习的占上网总时间的1/5;31.9 %的占1/4;17 %的占1/3;14 %的占1/2,2.2 %的占2/3。可见,高职学生用于学习上网的时间比例还是很低,与上网总时间成反比,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以外的功能。这或与高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如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方式等)有较大的相关性。

(二) 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功能的认识与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量表部分基于互联网学习方式的23条中,19条为高认可度(均值均大于3.5),其中,第1、2条认可度最高(均大于4.0),学生高度认可“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学习的机会及途径”(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85.2 %)、“利用互联网查找学习信息方便快捷”(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90.4 %),说明学生非常了解互联网的对于学习的帮助。但也有34.8 %表示,一般只在网上浏览新闻、消息,很少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第2条),47.4 %的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看小说、购物、发微博、发朋友圈等(第4条),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和技能。与第1、2条对比,第3、4条的反馈情况表明,学生对互联网促进学习高度认可,但行为滞后。

(三) 高职学生对所在院校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的认识

第5、6、7条调查学生对所在院校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的认可度。调查表明,学生高度认可(均值均大于3.5)学校的网络学习环境(如上网条件、数字化学习资源等)、“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经常鼓励并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辅助学习”。这说明,不少高职院校,尤其是东部省份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基础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师生信息化教与学意识明显增强。

(四) 高职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方式的情况

8~18条调查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状况。除第15、16两条外,其他均为高认可度(均值大于3.5),学生高度认可:老师是否经常利用互联网教学对学生互联网学习意识和学习方式有很大影响(68.9 %);76.3 %的学生经常会利用电子邮件、微信、QQ群来学习(如下载资料、和同学交流讨论等);72.6 %的通常观看与学习相关的网络课件、视频、文章等;64.5 %的经常利用互联网学习专业技能类课程;68.9 %的经常利用互联网学习通识类课程(如英语、文化类课程等);85.2 %的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会首先想到网上查;69.8 %的遇到问题,更愿意通过QQ、微信、邮件等与老师联系;63.7 %的经常参与网上班级、课程或兴趣小组或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66.8 %的经常利用网络对某一学习内容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性学习。59.0 %的习惯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但41.5 %的在网上找到了学习资料,自己就不愿意深入思考了。以上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具有使用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体验,普遍接受借助互联网解决问题,并且也常常尝试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但深度学习不够。

(五) 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学习效果的评价

19~23条调查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均值均大于3.5,均属于高度认可。69.7 %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学习兴趣更高;68.2 %的认为互联网学习环境下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68.1 %的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帮助很大。74.8 %的认为目前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但也有63.7 %的认为网上学习资源繁杂,有时也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学习。以上结果表明,互联网学习方式深受青年学生青睐,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容易迷失方向。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通过对高职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的频度、互联网功能认识、互联网学习环境感知、互联网学习方式具体运用、互联网学习效果评价等维度的分析,形成如下结论:第一,学生已广泛使用互联网,但运用于学习的频度不高。近半数(47.4 %)的高职学生上网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超过1/3比例(34.1 %)的学生上网用于学习的不到上网总时间的1/5。第二,学生高度认可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更高,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习,但学习行为严重滞后。第三,学生对当前学校互联网学习环境表示满意,对老师经常利用互联网教学持肯定态度,同时也充分认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影响,因而,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自觉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呈现多样性特征。第四,学生对互联网学习的认识存在分化现象。大多数学生(63.7 %)也认为互联网同时也影响学习;相当比例的学生(41.5 %)在网上找到学习资料后不愿意深入思考,学习水平尚处于浅层学习阶段。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调查研究受试样本不够大,且调查时间是在疫情爆发之前进行,经过疫情和后疫情阶段学校集中强化式的线上或线下混合教学训练之后,学生对互联网学习要素的认识和感受或有变化,因此以上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表1 “互联网+”学习功能/环境/方式/效果调查统计表

(二) 启示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果,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学习观。教师要精准把握高职学生学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引导和培育,因势利导把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引导到网络在线学习或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上来。第二,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形成多元学习方式。由于教师的教学观会影响课程设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结果。因而,教师要首先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生态需求,自觉树立现代教学观,依托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坚持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开展教学,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优化平台设计,加强网络学习方式培训。完善相关网络学习平台功能的开发设计与运用,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运用培训。由于现有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软件功能尚显单一,课程学习资源分散在不同平台与学习软件,章节学习任务目标不够直接明确,学习内容导航不清晰,尤其是师生互动性不足、在线学习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导致高职学生大部分上网时间仍停留在以搜索引擎为主导的网页浏览和搜索等学习以外的功能上。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及其效果的深入研究,充分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改进评价方式,及时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支持与服务,引导学生主动尝试、灵活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逐步由线层学习方式过渡到深层学习方式上来,让学生使用互联网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猜你喜欢
互联网+环境高职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