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高校“红色社团”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1-10-28 09:20铭,杨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团红色文献

李 铭,杨 萍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2.无锡技师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1]。高校的“红色社团”因其具备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红色社团”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类社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团或理论社团的形象称呼,一般是指由高校在校学生组成的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社团[2]。“红色社团”肩负着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同时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抓手。因此,做好“红色社团”研究领域发展的内容分布,厘清其发展脉络,对于在新时代推进高校“红色社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 (引文空间)是一款可视化的分析软件,能够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3]。运用Citespace 梳理高校“红色社团”研究过程的发展轨迹和出现的热点关键词,明晰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和热点演进,可为当前和今后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高校“红色社团”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期刊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8日,设定检索条件“主题=‘红色社团’and‘高校’”or“主题=‘马克思主义社团’and‘大学’”or“主题=‘思想政治类社团’and‘高校’”or“主题=‘理论学习社团’and‘高校’”,每组关键词关系设定为“并含”,各组之间关系设定为“或者”;时间维度的开始年份不限定,终止年份选择2020年,最终检索结果为339条。

二、高校“红色社团”研究的整体情况

(一) 研究文献的刊载年度分析

根据图1展示的2000~2020年高校“红色社团”发文量情况了解到:近二十年来共有339篇文章,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0年。折线图显示,高校“红色社团”的研究以2007为分界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即萌芽阶段(2000~2007年)和发展阶段(2008至今)。在萌芽阶段,领域内对高校“红色社团”的研究较少。2008年开始,学术界开始关注高校“红色社团”的研究,特别是在2012年,文献刊载量达到45篇,为历年来刊载数最多的年份。

图1 2000~2020年高校“红色社团”研究期刊年度发文情况

(二) 研究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根据Citespace生成的2000~2020年高校“红色社团”研究文献的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共有471位作者(含第二作者)在此领域发表了文章。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得出,在此领域高产作者撰写文章数量为2篇。发文数量位居前列的有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吴荣生(4篇)、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行靳(3篇)、广西大学学工部冼季夏(3篇)、张瑞(3篇),此外,发文2篇的作者有27人。普莱斯定律认为:在某一领域主题的研究当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公式表示为m≈0 .749(nmax 1/2)。经过测算,在高校“红色社团”研究领域中,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可视为具有一定影响力作者。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占总量的18.93 %,这表明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图2 2000~2020年高校“红色社团”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三) 文献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机构研究水平和不同机构之间的跨度。[4]对高校“红色社团”文献研究机构分析后共出现353个研究机构(含第二作者单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大学)197家、高等职业院校51家,此外,还有少量党校、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青年研究所等机构也参与研究。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辽宁工业大学(6)、南开大学(5)、山东大学(5)、扬州大学(5)、广西大学(5)等机构发文量较高;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3)等机构是高等职业院校中发文量相对较多的机构。对研究机构二级单位的统计后发现,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列部)出现频率最高,达50篇,此外,高校的党委(19)和团委(17)均有一定数量的文献产出。

(四) 高校“红色社团”的研究视域与热点演进规律

1.研究视域。从关键词共现的频次来看,除了检索中所使用的“高校”“红色社团”的检索词以外,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热点词汇,根据对关键词的属类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近20年来“红色社团”的研究呈现出五个大类的研究方向:第一,关键词体现出“红色社团”的“总任务”。这一类关键词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5)、马克思主义(23)、思想政治教育(58)、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6)、大众化(9)、马克思主义信仰(5)、培养(5)等。这表明领域内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高校“红色社团”作为重要的载体始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己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不断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关键词凝练出“红色社团”研究范围的主体要素。其中包括高校(90)、高职院校(7)、大学生(53)、理论社团(36)、红色社团(28)、高校理论社团(6)、学生理论社团(6)。这体现出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红色社团”的研究定位,即以在校大学生为参与主体,面向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建立的理论研究型社团。第三,关键词反映了“红色社团”研究的基本诉求:对策(17)、路径(12)、作用(9)、途径(8)、载体(7)、功能(7)、建设(8)、社团建设(5)等关键词的出现,反映出领域内学者对“红色社团”的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关注,并不断尝试解决“红色社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第四,关键词厘清了为“红色社团”发展提供能量的“动力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成为这一视域内的高频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红色文化(6)、社团文化(6)、校园文化(5)等。研究的关键词显示出,“红色社团”发展动力:文化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以“红色社团为载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滋养,并以此衍生出高校特有的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第五,关键词遴选出与“红色社团”同向同行的“同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9)、思政课(5)、党建工作(5)等关键词显示:对“红色社团”的研究始终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工作始终与“红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同向同行,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互助互通。

2.热点的演进规律。研究的热点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引起相关研究者注目的科学问题。要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就要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5]。CiteSpace可以通过阶段性关键词突显情况展示某阶段文献中出现较高的研究热点。以2000~2020年“红色社团”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为节点类型,将时间切片设为1年,绘制出“红色社团”研究文献的热点时区演进图谱(图4)。31个关键词清晰地展示出热点词的年代分布和变化强度。因此,可以将“红色社团”研究热点分为三个阶段, 各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1)2000~2006年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时区演进图谱左下角的“大学生社团”“社团文化”“大学生”“实效性”“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2)2007~2017年是高度融合发展的阶段,2005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后的十年中,我国高校的理论学习型社团得到了快速发展;(3)2018年至今的研究热点围绕新的历史时期下思想政治类社团的主要任务展开,这一阶段的研究者主要围绕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关键词,此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社团的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以上热点研究起到重要影响的是2017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了“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鼓励支持理论学习等思想政治类社团”的要求。

图3 2000~2020年高校“红色社团”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 2000~2020年“红色社团”研究文献热点时区演进图谱

三、对高校“红色社团”研究发展的展望

(一) 高校“红色社团”亟待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红色社团”实践应用研究

高校“红色社团”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为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因此,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高校“红色社团”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对高校“红色社团”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为实践应用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既要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也要办好学生社团、抓好学生创新实践[1]。要不断推动高校“红色社团”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重视实践实证研究。

(二) 提升高校“红色社团”研究文献的质和量,推进“红色社团”的整体性研究

从高校“红色社团”文献发表数量趋势图来看,尽管历年发文量在整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对高校“红色社团”研究文献的总量和高质量文献产出相对较少,领域研究者合作网络的密度偏低,少数作者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合作的强度较弱,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学科间交叉研究水平不高。因此亟待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供给侧,提高研究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吸引大量学术水平较高的作者进入高校“红色社团”的研究领域。高校“红色社团”因其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从研究的理论层次和功能视域上看,有别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等其他类别的社团,应在高校研究领域内营造学术氛围、不断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协调统一、探讨“红色社团”的发展走向,推进“红色社团”的整体性研究。

(三) 加强党对高校“红色社团”的领导,探索完善管理、指导、研究一体化机制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学生社团工作,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纳入高校整体工作中。”不应该把建设与引导学生理论社团仅仅看作是学校某一个机构或者部门的工作[6]。因此,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关注机制、方法、话语权、工作对象、实践对象的变化,以主动顺应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7],将对高校“红色社团”管理、指导、研究等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为协同育人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 办好高校“红色社团”的关键在指导教师,重在提升指导教师素养

在对近二十年高校“红色社团”关键词和热词的分析中发现,“社团指导教师”这一主体要素缺失,这表明高校“红色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在高校“红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恰恰承担着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管理社团的重任。高校“红色社团”的学习内容面广量大,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会涉及到国际国内的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8]。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校“红色社团”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更加需要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投入到对高校“红色社团”的指导中去。

猜你喜欢
社团红色文献
缤纷社团
红色是什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红色在哪里?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追忆红色浪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