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2021-10-28 09:2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职业院校校企

曹 辉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 广州 510507)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一系列职教改革政策的落地,如何做到校企融合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模式。但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对于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愿与态度如何、“校热企冷”的现象是否存在、如何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展开较稳定地合作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成立项目组,以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科学的调查方法,从企业层面分析广东省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探寻企业对于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态度与可能性,以期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查概况

项目组向广东省内企业随机发放了200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共回收188份,调查对象为广东省内企业的中层以上人员,回收的问卷通过地区筛选、填写人员筛选之后,有效问卷为143份,回收有效率为76.1 %,同时,重点走访了5家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合作经验的大型企业,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企业调查问卷样本构成情况

三、调查统计情况及问题

(一)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较高

在“是否愿意参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143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4位受访企业明确表示不愿意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合作,有44.06 %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而有46.15 %的受访者表示要视合作项目而定。根据交叉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校企合作经验的企业都选择愿意继续开展校企合作,可见,高职院校要重视每一次校企合作的机会,为未来深入合作奠定基础。

(二) 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深度

在“以下哪种合作项目是贵公司感兴趣的?”问题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比例最高的依然是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企事业真实项目,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可得出企业对于感兴趣的合作项目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更热衷于参加自己能占据主动权的合作项目,如顶岗实习、企业的真实项目等,而对于院校为主导的项目,如参与院校授课、合作开发教材等积极性不高;二是企业更倾向于参与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的项目,而对于缺少经验的项目在选择上会更加谨慎;三是企业更愿意参与学生相关的项目,而对于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的项目不太感兴趣。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目前企业所期望参与的合作模式还都停留在较浅层次,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高职院校在深层次合作方面也还未挖掘到企业的痛点。

图1 企业有意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类型统计图

(三) 企业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目标主要是“选人”而非“育人”

“校企合作中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分析所示,大多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公司储备人才”(77.52 %)、“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58.91 %)、“能给公司带来实际效益”(44.96 %)、“缓解公司人手不足”(38.76 %),这也与企业最愿意合作的项目是“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致的。从统计结果来看,目前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机大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想从高职院校得到合适的人才,而对于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并不强烈,这也正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瓶颈。

(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

关于“企业在接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顾虑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统计结果分析,企业最担心的因素分别是:学生实习心态不稳定(55.04 %)、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进行培训(40.31 %)、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35.66 %)以及实习生上手较慢(34.88 %)。这说明企业对于应届高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满意度不高,结合深度访谈的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我认知不清晰,在企业实践之前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就业心态不稳定,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再加上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不高,企业需要花费较高的培训成本,而学生往往在培训之后就选择跳槽,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所以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该从课程体系入手,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从制度入手,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岗位的稳定性,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四、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 地方政府“制度保障、政策激励”双管齐下

近几年国家层面上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都是宏观性的,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地域特色及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着手,积极承担起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任。一方面,政府需要制订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校企合作中双方的监管,减轻企业与职业院校的顾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建立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对于深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等,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双管齐下,政府监管到位,政策实施有效,必将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 行业协会“一会三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企业只在“用人”环节与职业院校合作较多,而在“培育”环节则欠缺稳定而持久地合作,这需要当地的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可以通过“一会三平台”,即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课程开发平台、师资培训平台,号召行业内的标杆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理念引入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校企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打通学校与企业的培训通道,行业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参与企业员工的培训,实现双赢。通过“一会三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打破原有的接收学生实习的传统、单一合作模式,真正做到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 学校需要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优化校企合作理念。校企合作的长效稳定一定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学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校企合作理念,以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在具体操作层面,职业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中心,并制订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用制度制约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避免学生在项目中途随意退出,解除企业的顾虑;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企业的诉求,将培养学生的目标与企业长效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利益共享。

2.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职业院校必须要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一方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特性,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招聘实践安排在11月份,是校园招聘最火爆的时期,方便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如实训课程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分散至多个学期、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授课等,为校企合作创造最大的自由空间,尽量消除影响校企合作的执行障碍。

3.积极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途径。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强,但行业专家深度参与热情不高”的局面,职业院校应该主动出击,给行业专家创造更多了解职业教育、理解教育规律的机会,比如邀请专家作为教学竞赛、学生职业竞赛的评委和嘉宾、举办专业探讨沙龙活动等,由浅入深地带领行业专家更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树立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自信,进而共同探讨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与途径,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学生深度参与企业项目、建立校中企等,真正达到校企融合。

(四)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结果都表明,目前企业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满意度不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培养不仅是落实在专业课中,应该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制订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将职业素质目标落实到每门课的课程标准中;其次,构建虚拟仿真的授课环境,无论是课堂实训还是校内实践,尽量营造工作现场感,在职业环境下加速学生对于职业素质的体会;最后,将职业素质评价引入课程及实践评价体系中,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于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比重,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课题,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重视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