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为例谈小学科学逻辑性教学

2021-10-28 15:56万桂远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实施小学科学

万桂远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生活中科学为逻辑起点”,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假设,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形成“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的科学态度。本文以《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教学为案例,谈一谈通过:提出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推理总结,这四个环节完成此类课型的学习,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用实例证明逻辑性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逻辑性教学;实施

在小学中段要求着重培养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通過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可以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具体到小学科学课型上来说,逻辑推理课就是一种由已有知识推出新知识的课型,一个推理活动主要经过四个环节:提出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推理总结,通过此类课型的学习,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下面就结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节课例来具体谈一谈逻辑性教学的实施。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实验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用一个装满空气的杯子,引出“空间”;

往装满空气的杯子里加水,引出“挤占”。

(二)往装满蜡的瓶子里加水,引出“防止被挤占”;

由“挤占”、“防止被挤占”,引出“占据”。

(三)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加水,加进去水了,用“占据”或“挤占”来分析现象;

用带孔橡皮塞插上漏斗,再加水,加不进,得出在密封的空间里,水就能“防止被挤占”。

(四)由固体、液体都能占据空间,引出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设计意图:通过往装满空气的杯子加水,往装满蜡的瓶子里加水,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加水,引出本节课的科学概念:空间、挤占、防止被挤占、占据,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对课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突出对“占据”的理解。

二、聚焦问题,探索研讨

(一)压杯入水,指导学生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密封空气:将杯子倒扣在水面,此时空气封在杯子里,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强调竖直。

聚焦问题:为了便于观察,在杯底塞一个纸团,如果将杯子倒扣入水,让水没过杯底,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学生猜想:会湿,因为水会进入杯子,说明空气不占据空间。

不会湿,因为水不能进入杯子,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实验验证:读实验要求(课件展示),老师强调实验细节,组长取器材开始实验。

得出结论:小组汇报,分析现象,建立现象与占据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纸团没有湿,说明水未入杯,水未入杯说明,空气占据了空间。在密封的空间里,空气就能防止被挤占。

设计意图:压杯入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重点放在实验后帮助学生建立“纸团没湿---水未入杯---空气能占据空间”的逻辑联系,并进一步理解空气被密封后,占据空间就是防止被其它物质挤占。

(二)扎孔观察,引导学生探究“水能挤占空气占据的空间吗?”

聚焦问题:纸团没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这个杯子的空间,如果空气不占据杯子的空间,纸团会湿吗?

实验准备:

1.扎孔示范2.使用乒乓球观察杯内水位3.示范观察记录单的记录

学生猜想:按住小孔,当水没过杯底时,松开按住小孔的手指,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预测:水入杯,纸湿,冒泡,记录预测的杯内水位变化

实验验证:

读实验要求老师强调,组长取记录单和器材,开始实验。

得出结论:

小组汇报,分析现象,建立现象与占据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冒泡,杯内水位上升了,纸团湿了,空气被水挤跑了,说明水占据了原来空气占据的空间,原来空气的空间被水挤占了。

设计意图:打孔观察,引导学生实验前充分预测,作好记录,实验后,理清“纸团浸湿---杯内水位上升----水挤占了空气的空间”的逻辑关系,理解空气的空间被其它物质挤占。

(三)打气观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空气能挤占水占据的空间吗?”

聚焦问题:空气又能不能反过来挤占水的空间呢?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空气能挤占水的空间吗?实验中应当注意什么?

实验验证:1.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PPT展示)

2.强调冒泡停止后再打气,发现杯内有明显水位变化就停止打气。

得出结论:小组汇报,分析现象,建立现象与占据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

杯内水位下降,说明空气又占据了水的空间,水的空间被空气挤占了。

设计意图:打气观察,让学生在前两个实验基础上,合作设计实验,自行探讨出实验注意事项,理清“打气入杯---杯内水位下降----空气挤占了水的空间”的逻辑关系,理解空气也能挤占其它物质的空间。

师生交流,小结课堂

本节课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在一个新实验中,师生一起尝试用科学语言分析现象,总结本节课所学。

设计意图:用一个连环实验,将前面的实验串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用科学语言去分析实验现象,小结本课。

三、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一)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老师和学生分别举例。

(二)小挑战(课件展示实验要求,预备几套器材)希望孩子们能用这节课所学去设计并完成实验,还能试着用图示法记录现象,用科学语言描述现象,分析现象。下课!

设计意图: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小挑战让学生充分思考设计实验,巩固本节课所学,若能创新,所学知识就得到了升华。

本课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课教学的实施,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科学课逻辑性教学实施是具备可行性的,其关键在于平常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长期坚持,才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真正提高。总之,探索小学科学课逻辑性教学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科学教师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实施小学科学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品三口而知味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