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2021-10-29 02:21刘红豆杨美霞张宪忠丁玉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急性期中风证候

刘红豆,宋 卫,杨美霞,张宪忠,丁玉洁

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有暴发式增长的趋势[1]。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由于季节性、地域性不同,辨证施治方法较多。张宪忠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发病特点,认为风邪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始动因素,风痰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其创立祛风化痰汤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病人,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观察了祛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脑病一科病房以中风风痰阻络证收治入院的病人1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及既往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关于中风风痰阻络证诊断标准,分期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年龄40~80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15分;⑤发病时间<72 h。

1.4 排除标准 ①脑出血、脑外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卒中等;②合并严重感染或严重内科系统疾病,精神病病人;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④目前正在参加其他药物研究治疗者;⑤需要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⑥过敏体质或对本试验相关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采用我院脑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治疗方案:注射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静脉输注,每日1次;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5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晚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胶囊40 mg,每晚1次;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同时根据相关诊疗指南治疗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症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嘱病人在治疗期间避免精神刺激及劳累,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忌吸烟、饮酒。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风化痰汤,治以祛风化痰、疏通经络。组方:天麻15 g,地龙12 g,防风12 g,桂枝12 g,制豨莶草30 g,清半夏12 g,制天南星10 g,天竺黄12 g,苍术15 g,茯苓15 g,枳实12 g,白芍12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炙甘草6 g。水煎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嘱病人在治疗期间避免精神刺激、避免劳累,清淡饮食,忌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忌吸烟、饮酒。

1.6 观察指标 安全性指标:记录病人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四项、不良反应。疗效性指标: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重度依赖即BI 评分≤40分;中度依赖即BI 评分41~60分;轻度依赖即BI 评分61~99分;无须依赖即BI 评分100分。

1.7 疗效评定标准

1.7.1 临床综合疗效 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17%。

1.7.2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70%~<90%;有效:疗效指数为30%~<70%;无效:疗效指数<30%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观察组在改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头晕头痛、痰、舌苔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方面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单位:例

2.5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单位:例

2.6 安全性指标 治疗期间,两组病人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等指标无明显异常变化,说明祛风化痰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病人有良好的安全性。详见表6。

表6 两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比较(±s)

3 讨 论

张宪忠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风邪贯穿中风起病、恢复及预后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中风急性期表现为风邪致病的特征尤为明显。认为风邪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始动因素,风痰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发病机制:一是外风挟痰乘虚而入经络发病;二是内风挟痰阻滞经络而发病。临床中单纯风邪致病少见,在痰湿质、肥胖、沿海湿润环境及饮食习惯不佳的条件下,多为风痰致病。因此,在治疗中既要疏散外风、平息内风,还要化痰、涤痰。风痰去则经络通利,气血充盈,肢体活动改善。

中风病治疗上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祛风化痰汤方中桂枝、天麻为君药,桂枝疏散外风,天麻平息内风,两药合用既能疏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防风、地龙、清半夏、胆南星、天竺黄为臣药,防风疏散外风,地龙平息内风,二者加强君药疏散外风、平息内风之力;半夏可祛上中二焦痰湿,胆南星祛头面风痰,天竺黄清热化痰。苍术、茯苓、枳实、白芍、制豨莶草、石菖蒲、郁金为佐药,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化痰,使得脾胃健运则痰湿自消;枳实行中焦之气,气顺则痰消;白芍合桂枝,发散外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外风散;制豨莶草祛风湿;石菖蒲豁痰开窍;郁金行气化瘀,使得血行则风自灭,又能防痰阻气滞瘀血内生进而加重痰湿阻滞。炙甘草共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内风得息,外风得散,有形之痰得化,无形之痰得祛,疏通经络,清热息风,标本兼治。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龙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元、清除自由基等作用[4-6]。清半夏具有降血脂、抗血栓作用[7-8]。天麻[9-10]、石菖蒲[11-12]有抗血栓、降压作用。制豨莶草通过多种途径、多靶点发挥多种成分的作用,参与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神经元凋亡、调脂及抗炎等过程[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病人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优于对照组,对病人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祛风化痰汤中药物所具有的抗血栓、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等药理作用有关。中医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在改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痰、舌苔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与祛风化痰汤所具有祛风、化痰、通络的功效有关。

综上所述,祛风化痰汤能有效改善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病人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并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急性期中风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