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1-10-29 03:49孟书平蔡元元王影杰刘培璐朱贺来王青梅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白细胞组间直肠癌

孟书平,蔡元元,王影杰,刘培璐,朱贺来,王青梅(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且结直肠癌患者造血干细胞受到癌细胞侵蚀,自身供血量不足,使得手术过程中易发生大出血事件,加之术后化疗时骨髓抑制等不良现象也出现较多,因此,围手术期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合理输血有重要意义[1]。常规输血虽能达到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体温升高、感染病毒、血小板输注无效等不良影响,致使输血成果有限,因此需寻求其他输血方法来进一步提升输血作用[2]。去白细胞成分输血为一种新型输血方式,可通过去除血液中白细胞成分来保证血液被充分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结直肠癌手术输血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86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4月-2020年1月围手术期应用常规输血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44例),将2020年2月-2020年11月围手术期应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42例)。对照组女27例,男17例;肿瘤大小2.6-7.3cm,平均(4.93±0.64)cm;手术时间2.5-4.2h,平均(3.35±0.21)h。观察组女26例,男16例;肿瘤大小2.5-7.3cm,平均(4.99±0.68)cm;手术时间2.4-4.3h,平均(3.38±0.3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肠镜、便潜血、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②肿瘤未发生肝转移、肺转移以及远处淋巴结转移;③临床资料完整;④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2)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合并其他肛肠类疾病;④肿瘤距肛缘距离不足6cm;⑤术前曾接受过辅助化疗等抗肿瘤治疗;⑥参与研究前1个月内有腹腔手术史。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围手术期应用常规输血,方法如下:从院内血库获取所需血液袋,建立静脉通道,将血液轻轻摇匀,连接血袋进行静脉输血,调节滴速,核对配血单、血袋标签上内容,输血完毕后,应用100-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冲管。

1.3.2 观察组 围手术期应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方法如下: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从院内血库获取所需血液袋,关闭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南京双威公司,FTS-RC201)上的开关,将穿刺器与血液袋相连,将血液通过血液通道注入到白细胞滤除袋中,注入完成后,打开下端排气通道,排出血袋中多余气体,关闭上端及下端通道,利用热合法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去除完成后,开始交叉配血,对患者进行输血。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d、输血后3d、输血后7d,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2mL,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型号:CytoFlex)检测两组免疫指标,包括CD3+、CD4+。②对比两组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7d内的不良反应,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感染、输血相关心功能不全。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多个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免疫指标 输血前,两组CD3+、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时,两组CD3+、CD4+均低于输血前,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输血后3d、输血后7d时,两组CD3+、CD4+均呈逐渐恢复趋势,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对比(±s)

组别 时间 CD3+/% CD4+/%观察组(n=42)输血前 55.74±6.42 40.76±6.84输血后1d 40.03±5.38 28.50±5.03输血后3d 52.69±6.11 35.49±5.61输血后7d 55.70±6.53 40.68±6.32对照组(n=44)输血前 55.69±6.28 40.59±6.91输血后1d 37.36±4.84 25.33±5.16输血后3d 48.32±5.27 32.18±5.46输血后7d 52.28±5.73 37.44±6.17 F组间P组间 659.946/<0.001 313.622/<0.001 F时点P时点 5.204/0.002 6.247/<0.001 F组间·时点P组间·时点 33.806/<0.001 30.167/<0.00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7d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由于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增殖与脏器的广泛转移常会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免疫调节对结直肠癌治疗非常重要。有研究表示,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输血治疗,可实现输血相关性免疫调节,且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异体白细胞或白细胞产物有着密切关联[4]。

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前,两组CD3+、CD4+比较无差异;输血后1d时,观察组CD3+、CD4+均高于对照组;输血后3d、输血后7d时,两组CD3+、CD4+均呈逐渐恢复趋势,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减轻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常规输血的血液中,除了含有红细胞、血小板之外,还含有白细胞,而白细胞中又含有人类白细胞抗原,该抗原可抑制CD4+,使其水平降低,CD4+降低则会导致其他淋巴细胞功能减退,进而加重免疫损害程度[5-6]。而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因已过滤了白细胞,因此不影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二者活性受到抑制的程度也会明显减轻[7-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7d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分析其原因在于,常规输血所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影响了围手术期患者体内残留病灶的有效清除,而且白细胞内寄生了多种病毒(例如人体免疫缺陷病毒、T淋巴细胞病毒等),加之患者自体血浆抗体与输血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反应,引起抗原凝集,更进一步促进白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炎症因子作用于相应靶器官,从而使得不良反应多发[9-10]。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因过滤了白细胞,减轻了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阻止了因白细胞进入体内所引发的炎性反应,有效降低了对患者体内本身红细胞的危害性,同时还有助于预防感染[11]。

综上所述,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免疫抑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白细胞组间直肠癌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白细胞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