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砭刮痧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

2021-10-30 06:06王淑荣段志宇刁旺平张天婵王宇非邹香妮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6期
关键词:刮痧血瘀原发性

王淑荣 段志宇 刁旺平 吴 丹 张天婵 王宇非 邹香妮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原发性痛经是指盆腔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且痛经多始于初潮或其后不久。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约有50%的女性受原发性痛经的困扰,症状严重者占10%[3]。患者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肢冷汗出,严重者可见晕厥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4]。目前西医疗法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口服避孕药,但由于其存在疗效局限、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而限制了临床应用。本课题组采用铜砭刮痧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于我院妇科诊断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 例)和对照组(40 例)。治疗组平均年龄(22.13±4.79)岁;病程(2.11±0.57)年;痛经程度分级:轻度16 例、中度14 例、重度10 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3.33±3.27)岁;平均病程(1.95±0.55)年;痛经程度分级:轻度17 例、中度16 例、重度7 例。两组年龄、病程、痛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参照《中医妇科学》[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关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辨证分型。西医参照《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7]中关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规定。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6~35 岁;③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1~35 d,经期3~7 d;④治疗前3 个月未服用止痛、镇静及激素类药物;⑤入组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 分。

1.3.2 排除标准 ①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病变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②处于妊娠、哺乳期及准备妊娠期;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④子宫畸形、处女膜闭锁等需要手术治疗者;⑤具有药物过敏史,不耐受刮痧疗法;⑥不愿参与试验或自行终止试验。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 遵医嘱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110),于月经来潮第1 日起,每次0.3 g,每日2 次,口服,直至疼痛缓解停服,连续服用3 个月经周期。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月经来潮第1 日起联合铜砭刮痧法治疗,痧退后进行下一次治疗,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操作方法: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患者取坐姿,保持心神安定或闭目养神,首先选择背部督脉、膀胱经以疏通阳脉,重点刮拭大椎、大杼、膏肓、神堂,辨证选取八髎穴、腹股沟、子宫、带脉重点刮拭;膝盖以下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复溜。施术者手腕放松,以肘发力,施术部位涂抹刮痧油少许,手持纯黄铜材质刮痧板,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躯干后四肢的顺序,沿着经络走行方向刮拭,以局部出痧为宜,不出痧不可强行出痧,刮后嘱患者辟谷24 h。

1.5 观察指标

1.5.1 VAS 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 评分:纸上画出10 cm 的长线,两端分别标注“无痛”(0)和“最剧烈疼痛”(10),患者主观指出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位置,选取每个经期每日最痛时点的VAS 评分作为有效数据,在当次经期临近结束的最后1 d 选取最高值自行记录,共观察3 个月经周期。

1.5.2 痛经程度评分 参照《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痛经程度分级,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计算痛经积分,根据积分可划分为三度:轻度,5~7 分;中度,8~12 分;重度,13~15 分。

1.5.3 中医症状评分 参照《中医妇科学》[5]对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其中主要症状小腹冷痛按症状无、轻、中、重4 个等级,依次记为0、3、6、9 分;经血量少、经色紫黯夹血块、面色青白和畏寒肢冷按无、轻、中、重4 个等级,依次记为0、1、2、3 分。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制订。治愈:治疗后痛经积分为0 分,余症皆消;显效:治疗后痛经积分小于治疗前的1/2,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需要再次服用止痛药;有效:治疗后痛经积分为治疗前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口服止痛药可以缓解;无效:痛经的症状没有变化,积分也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两组间比较用独立t 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 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两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每个月经周期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第1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第2、3 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 <0.05。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痛经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痛经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子宫解剖学、激素分泌、免疫及心理因素等有关[10]。中医学将原发性痛经归纳为“经行腹痛”的范畴。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相关论述,其曰:“经水不利,少妇满痛。”[11]中医学认为,痛经一病的发生与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性分虚实两端,虚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气血亏虚、胞宫失于濡养而致不荣则痛;实者多因外邪侵袭、胞络受阻而致不通则痛。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12]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寒凝血瘀型是中医学中痛经的最常见证型之一,人体长期处于寒冷之地,一旦外感风寒、淋雨或过食寒凉之品,寒湿因素伤及下焦,殃及胞宫,寒湿阻络,阻碍气血运行,使血行不畅则会导致痛经[13]。杨爱萍等[14]通过研究发现原发性痛经的证型分布,痛经多以实证为主,而实证中又以寒湿凝滞、气滞血瘀两种证型最为多见;虚证则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两种证型为主。而临床辨治原发性痛经,首先需要辨明虚实[15]。此外,黑龙江地区地处寒冷,气候独特,冬季寒冷而干燥,极易导致气血不畅。因此该地区原发性痛经患者多见于寒凝血瘀证,治疗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为大法。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明确指出了温、通是气血运行的保障。

刮痧疗法初见于西汉《扁鹊传》,到了唐宋时期砭石疗法改用铜器、银器作为刮痧器具。直至清代,名医郭志邃总结民间刮痧经验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使刮痧疗法得到普及。刮痧疗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脏腑和经络学说为核心,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相连通,当对体表经络或腧穴进行刮痧刺激时,就会相应地对脏腑起到调节作用。刮痧过程中体表局部表现出来的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痧象可反映内脏疾病病情。如《灵枢·本脏篇》就有记载:“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其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16]。王艳国等[17]归纳总结疾病谱时发现,刮痧疗法多在经脉闭塞不通或气血亏虚等原因导致的疾病上应用较多,并且疗效确切。本研究所采用的铜砭刮痧器具由黄铜制成,可发挥良好的传导和升温作用,铜元素可与人体形成较好的共振频率[18],起到持续性的良性刺激,提高局部温度,从而显著改善局部血液灌注量,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进而缓解疼痛症状[19]。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子宫内膜合成和分泌过量的前列腺素有关,导致子宫血管剧烈收缩而痉挛,血流减慢,使盆腔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造成盆腔血液循环障碍[20]。有研究发现,对于痛经的女性,局部加热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放松腹肌,减少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热还可以促进痛经患者盆腔血液循环,消除盆腔内血液和体液潴留,减少子宫肿胀,从而减轻压迫神经所引起的疼痛[21]。唐也笑等[22]通过实验发现,刮痧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气滞血瘀证大鼠血液黏稠度,并改善其各项凝血指标。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激素异常分泌也是导致原发性痛经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内分泌功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分泌,维持雌孕激素的平衡,有利于减轻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和血管小动脉的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痛经症状。孟方[23]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刮痧疗法可对内分泌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推测刮痧可能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下丘脑神经元的状态,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而调节雌二醇的水平。此外,子宫作为免疫耐受器官,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且原发性痛经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异常,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炎症因子释放的介质,可诱导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局部血管痉挛和引起痛经。刮痧疗法可扩张局部皮肤组织血管,升高免疫活性细胞比率,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及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提高局部组织固有免疫功能,增强组织内抗原[24]。研究发现刮痧后血红素氧合酶-1 基因表达上调,提示刮痧可对细胞起到保护及抗氧化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25]。痛经的痛觉神经传导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通过上腹下丛、下腹下丛、子宫阴道丛、直肠丛等传递到中枢神经产生疼痛反应[26]。张鸿嫣等[2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刮痧疗法可显著抑制大鼠神经节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前列腺素、血清中疼痛物质及神经肽的含量,起到抗炎及调节神经的作用。李艳红等[28]利用刮痧治疗疼痛性亚健康患者,发现通过对夹脊区域的刮拭可刺激脊神经血管和静脉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脏腑生理功能起到协调作用,从而改善疼痛症状。

本研究选取督脉之大椎及膀胱经的膏肓、神堂及大杼穴以疏通阳脉。其中大椎穴为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29],可统帅一身之阳,刮拭可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八髎穴临近胞宫,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为治疗痛经常用腧穴[30],配合子宫穴、带脉、腹股沟及臀部的刮拭,可加强胞宫气血的运行,松弛子宫体的痉挛,有利于经血的排出,并可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放射性疼痛的症状。足三里可补后天脾胃之气,有利于气血的化生及运行,以更好地濡养冲任及胞宫[31]。太冲穴属肝经之原穴,太溪为肾经之原穴,二者配伍可滋补肝肾,通调冲任,有助于调节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月经血量,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2],改善畏寒肢冷的症状。罗萍等[33]对足三阴经经络进行刮痧治疗原发性痛经,其不但能显著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症状及情志反应,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砭刮痧法相比于单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不但可显著缓解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月经的色、质、量,缓解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综上所述,刮痧疗法以其便捷易学、成本低廉、安全有效的特点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延长患者的随访时间,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价铜砭刮痧疗法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促进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刮痧血瘀原发性
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gua sha:A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multiculturalism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