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30 12:20汪娟
家长·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学语文应用

汪娟

【摘    要】现代教育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为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强的辅助作用,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有效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其中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的发展与运用是非常适合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本文将通过合理运用生活情境开展语文教学、科学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等多个探究方向,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学语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30-0092-02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Dongxiang County Normal School, Linxia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China)WANG Juan

【Abstract】In modern education,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ny novel teaching methods have emerged, which have brought a strong auxiliary effect to the teaching work, an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effec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teaching.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 cre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creat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rough the rational use of life situations to carry out Chinese teaching, scientific use of problem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Keywords】Creating situa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pplication

小学阶段教学为基础性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对学习的兴趣与探索欲望为主要教育目标。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而言,常将语文认知、语言运用、阅读理解与语文写作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合理運用生活情境开展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保证创设情境的有效性及科学性。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便是十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十分充足,对很多新奇的事物并不了解,同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综合能力,为学生创设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其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学会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实际生活中,以此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小学语文《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并不了解,但还有很多学生对火烧云已经有了完善的认知。为提升学生的平均能力与理解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生活中真实的火烧云现象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其的真实存在。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此种方式,指导学生了解更多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另外,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对火烧云比较了解的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经验,与同学分享火烧云的状态及其产生原因。在分享与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合理运用生活情境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

二、科学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天生具备的优势特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可以进入自主学习与探究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兴趣,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进入知识学习与掌握过程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即可利用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在《曹冲称象》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在课前导入阶段中以“为什么称象?怎样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中,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科学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情境体验

创设情境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与开展,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强化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将知识认知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导致学生常常以被动学习的状态掌握相关知识,无法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将情境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进行学习,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的优势比较全面,不仅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情境体验,还能以较强的生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直观性的特点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学习与了解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元化感官结合的情况下,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视频和音频结合的形式,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风景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课文中呈现的“融化、葱葱茏茏、千万缕”等词汇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呈现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词汇的含义,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教育目标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境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考能力,从而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小学语文《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草地变颜色的原因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便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机,同时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草地变颜色的具体原因及本课的学习重点。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思考,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

五、利用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起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識、强化学生共享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效果。在创设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即可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表演情境,将课文内容还原,以合作的形式对课文进行表演。这种方式的运用既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究能力。

六、结语

总之,在实际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科目、学生特点及其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创设,利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有效提升创设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效果,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雒丽.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0(12).

[2]孙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20(09).

[3]冉林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3).

(责编  林  娟)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小学语文应用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