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使用与抑郁之间关系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2021-11-02 13:57张晓菲
北方经贸 2021年10期
关键词:情绪模型微信

王 超,张晓菲,张 颖,张 楠

(安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一、引言

抑郁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种常见的负向情绪,抑郁不仅会导致大学生学习工作动力不足、生活质量下降、失眠多梦、郁郁寡欢等,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

影响抑郁产生的因素很多,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社交网络和社交软件的使用成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危险因素。社交软件不恰当地使用会干扰大学生的认知及情绪控制,导致社交技能降低,引发情绪障碍,增加抑郁的风险,甚至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

近年来,部分研究将重点集中于社交软件使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但研究结论并不相同。Kraut等(1998)研究了网络使用对社交和心理的影响。发现,网络使用量较大的人,降低了和家庭成员的沟通,社交圈变小。上网时间与压力和社会焦虑正相关,与家庭联系负相关。Ellison等(2007)研究发现,Facebook可能会为那些自尊和生活满意度较低的用户带来更大的好处。Wright(2012)对361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学生使用Facebook的时间与抑郁症呈正相关关系;Jelenchick等(2013)发现Facebook的使用和抑郁症之间没有联系。Rabadi等(2017)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忧郁与网络成瘾具有正相关关系。

那么,作为使用程度最高的一款社交软件,微信对中国大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是积极正向影响抑或是消极负向影响,这是有其规律性特征的,也是一个需要了解的现实问题。因为客观掌握、科学分析微信使用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将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咨询支撑和帮助。

二、理论假设设定与模型构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网上沟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人们利用微信不仅分享生活、广泛交友,而且通过微信进行娱乐休闲和学习,排除孤独,甚至用于提升工作成绩等方面。Greenfield(2012)指出,数字媒体自身的性质即有潜在的吸引力而使人容易沉迷其中,他整理出五大因素说明因特网与数字媒体潜在的成瘾性,这五大因素分别是内容因素、处理/易得因素、增强/酬赏因素、社会因素、数字时代因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功能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精神层面的需求———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显然,将微信用于沟通和交流应当属于尊重需求的层次。一般而言,尊重需求层次越高,人们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也就是说微信使用应该对抑郁有缓解作用,即微信使用对抑郁存在逆向影响。于是,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一:微信使用对抑郁存在显著的逆向影响。

嫉妒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奥修在《智慧之书》中提出,“嫉妒就是比较”。嫉妒心理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包含有焦虑情绪,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有的一种表现,在社会交际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在使用微信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看到他人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等方面优于自己,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即由于微信使用产生的比较心理会引发嫉妒。因此,本文第二个假设如下:

假设二:微信使用对微信嫉妒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人们不仅仅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而且可能会看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浏览到与他人共享的内容。因此,用户也会发展对其他用户的看法,产生用户的社会吸引力。Smith和Kim(2013)得出结论:“努力应对嫉妒可能导致人们长期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这可能会加重耻辱,最终导致抑郁。”因此,本文的第三个假设为:

假设三:微信嫉妒对抑郁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设定微信使用和抑郁为内在潜变量,是不能够直接识别的。基于此,本文不仅从微信使用、微信用途、微信使用强度以及微信联系人来间接测量;而且对抑郁使用负面情绪、绝望体验、动机缺乏、认知力下降以及学业表现等五个方面也做间接测量。除了微信使用对微信抑郁的直接影响外,本文还考查了微信嫉妒这一中介变量的影响,即微信使用通过微信嫉妒对抑郁的间接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设定出路径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星发放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为了保障样本的全面性、随机性、代表性,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同时也为了使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和富有代表性,调查对象为全国大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微信使用情况、微信嫉妒情况以及抑郁情况等四部分。其中微信嫉妒情况采用五级李克特等级量表,共计8个问题,每个问题下有五个选项,分别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微信抑郁情况采用大学生抑郁评定量表(USDS),共27个问题,每个问题均采用5级评分:完全没有(0分)、偶尔(1分)、有时(2分)、经常(3分)、总是如此(4分)。调查完成后,根据得分情况对负性情绪、绝望体验、动机缺乏、认知力下降、学业表现等进行分析。

为了验证整个问卷的信度,本文计算了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α),根据这一理论,如果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7,则说明问卷的内在一致可信度较高。经过计算,得出问卷涉及的9个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均超过0.7,问卷的整体克朗巴哈系数为0.917,这说明,不管是从单个维度还是从整个问卷来看,问卷的内在一致可信度较高。

(二)描述统计分析

微信功能使用方面:调查显示使用微信“经常”和“总是”与朋友联系的大学生占到了参与调查人数的82%,完全没有使用微信聊天功能的学生约占1%,经常浏览或评论朋友圈的大学生占36%,而经常发布朋友圈的大学生只占13%,约为浏览和评论人数的1/3,这说明更多的人愿意做朋友圈里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微信依赖程度方面:表示自己经常和总是认为“微信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大学生占参与调查人数的87%,已经近九成。网络依赖性质比较明显。每天平均使用微信时间方面:超过50%的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微信的时长在4个小时以内,说明微信的使用是偏碎片化的:一有时间就想看一下是否有新消息,是否有新通知,而不知不觉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微信上。

微信联系人方面:大学生微信联系人总数差距悬殊,最多达到960人,最少的只有5人。亲密朋友是联系人种类里平均数和最大值却是最小的朋友类别,普通朋友是联系人种类里平均数最大的朋友类别,学习和工作联系人是联系人种类里最大值也是最大的朋友类别。

(三)大学生抑郁情况评定分析

根据赵静波的研究(2012),抑郁程度明显与否的数量界限是50.5分,如果调查得分大于50.5,说明大学生的抑郁程度越明显,反之,越不明显。全国高校本科大学生的总平均分为29.28±18.35、负性情绪7.24±4.68、绝望体验3.54±4.27、动机缺乏6.91±5.24、认知力下降6.42±4.60、学业表现5.16±3.55(筛查阳性人数进行分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大学生中总的初筛阳性人数比率为(18+48)/(126+350)=13.89%。比较而言,男性(14.29%)略高于女性(13.71%),大四阳性比重(22.07%)高于大一(3.85%)、大二(9.25%)、大三(12.88%);艺体专业(17.86%)与文科专业(17.78%)相当,均高于理工科专业(12.20%);四六级英语考试全部通过(23.16%)高于四级通过六级未过(12.94%)、四六级都未通过(12.69%)。这意味着高校中平均7人里面就有1人有抑郁倾向,应该引起学校的注意。尽早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已经刻不容缓。

表1 大学生基本情况与抑郁情况结合分析表

四、模型估计与分析

使用AMOS24.0,根据图1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得到初始的路径分析结果(见图2),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模型拟合优度指数摘要表(见表2)。

表2 初始模型拟合度指数摘要表

图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图

表1中最主要的发现是,微信使用对抑郁有直接影响系数是-0.13,也就是说微信使用会降低抑郁,微信使用对嫉妒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0.33,微信嫉妒对抑郁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是0.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评估模型估计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与观察样本方差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度,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则称模型能够较好拟合数据,否则模型拟合数据较差。理论上,量化两者之间紧密程度的指标被称为适配度指标(goodness of fit indices)。目前有多个适配度指标可以使用(吴明隆,2010)。表2给出了不同适配度指标的结果,GMIN/DF表示模型拟合优度指数,该值越小越好。表2中P值为0,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糟糕。GFI指数和AGFI指数相当于传统回归分析中的可决系数和调整可决系数,显然越大越好,一般要求在0.9以上。CFI、IFI属于增值型适配度指数,一般要求在0.9以上。RMR表示残差均方根,RMSEA表示近似误差均方根,方根越小表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越高,现实中两者基本要求在0.05以下。从表2可以看出,AGF指数为0.892,低于0.9的要求,RMSEA指数为0.094,不满足低于0.05的标准,这说明,模型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

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初始的模型路径分析并不是最终结果,需要经过不断修正。根据修正指数(MI)以及实际情况,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修正系数大于4的变量之间建立相关关系,最终使得修正指数达到最佳水平(最终的模型估计结果见图3所示)。下面,我们以表3结果进行分析。

表3 模型路径系数估计结果

图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图

表3中第一列为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的估计值。第二列为对应估计量的标准差,第四列为对应参数估计量的t统计量,是第一列与第二列对应元素相除的结果。表3中的第四列是假设检验的结果,检验的P值表示如果拒绝原假设所犯的错误的真实概率水平。显然,P值越小越应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在AMOS中,一般P值检验结果分为三个层次,P值<0.05则显著性水平可以接受(*),P值<0.01则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P值<0.001则具有极高的显著性水平(***)。显然,表3中变量之间关系是显著的。

通过表3可以看出微信的使用对抑郁的影响因子为-0.213,说明微信的使用对抑郁的影响主要为负向影响,即微信的使用会减轻大学生的抑郁情况,主要是因为微信本身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工具,可以用来方便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微信中的一些功能来进行休闲娱乐和学习;微信的使用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压力和负担,从总体上来看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不至于造成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引发抑郁,故假设一成立。

微信使用对微信嫉妒的影响因子为0.315。微信的使用对微信嫉妒的影响主要为正向影响,因为在使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对于微信的使用用途、微信强度、微信的联系人三个维度的使用感觉与体验,会从不同的方面造成嫉妒的出现,比如用一款游戏排名的高低,浏览朋友圈后对比自己生活状态更好地人的嫉妒等,所以假设二成立。

微信嫉妒对抑郁的影响因子为0.583。微信嫉妒对抑郁的影响主要为正向影响,但是也可以看出影响不太大,主要是因为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造成大学生产生抑郁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因素来源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且微信嫉妒的产生是因为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从而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发生,故假设三得到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微信使用本身不会造成大学生抑郁,但在微信嫉妒这个中介条件的作用下,微信的使用会使得大学生产生抑郁。这是因为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与他人所呈现的生活进行比较,其中也可能会包括学生对于自身的自我概念不清晰和社会负面比较而引发的自卑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消极、负面情绪,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就会更加容易造成抑郁。

同理,表4给出了不同适配度指标的结果。与表2相比,表中几个拟合度指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GMIN/DF指标由原来的5.169降为现在的1.1196,与之相对应的P值不再是之前的0,而是0.35,这意味着模型估计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与观察样本方差协方差矩阵之间不再有显著性差异。GFI、ACFI指标分别由原来的0.94、0.892分别提高为现在的0.99和0.977,增加非常显著。IFI指标由原来的0.935提高为现在的0.999。RMR、RMSEA指标分别由原来的0.027、0.094分别降为现在的0.015和0.016,降幅非常明显。目前,各项适配度指标皆满足要求,模型拟合程度很高。

表4 模型拟合度指数摘要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微信嫉妒以及抑郁等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的是进行联系,并且时间上也是呈现碎片化;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将微信视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有依赖的倾向性;研究发现微信使用强度的增大,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增加。

第二,比较而言,男性的抑郁程度高于女性、大四学生的抑郁程度高于其他年级、文科与艺体专业的大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的抑郁程度较高、英语四六级全部通过的学生抑郁检出率高。

第三,单纯微信的使用并不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甚至会减轻大学生抑郁的发生,微信使用对抑郁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微信嫉妒这一中介力量的作用下,导致部分大学生因心理发展不平衡而产生消极负面情绪,进而引发抑郁,也就是说,微信的使用可能会减轻抑郁,造成抑郁症的不是社会媒体本身,而是它可能引发的感觉,尤其是微信嫉妒,说明有的同学的心理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议

第一,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如今,微信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且大学生抑郁人数持续攀升,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微信使用与大学生抑郁做进一步的研究,普及研究成果,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微信使用的利弊,促使其积极调节微信的使用频率,主动屏蔽负能量,进而降低大学生抑郁人数增长率。在微信的使用中,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处世观和价值观,不能让他人的状态、生活影响到我们自己的情绪。

第二,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及时调整和管理自己的压力,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正确看待情绪的积极与消极方面。应该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并为完成这一目标而努力。比如参加一个学科竞赛,与他人组成团队,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在竞赛活动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提高自尊水平,获得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三,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建立有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要聘请一些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职老师作为兼职辅导员,专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另外,为了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状况,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考虑在班级设置心理健康联络员。

猜你喜欢
情绪模型微信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模型小览(二)
微信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