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及其评价环节的反思

2021-11-03 12:49吴英华
启迪·中 2021年3期
关键词:作业评价课后作业小学语文

吴英华

摘要:课外作业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设计颇受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关注,它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与学生的校外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小学语文的课后作业设计应符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伴随着作业设计的改革,作业评价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作业评价,语文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小学语文的课后作业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课后作业常作为课堂知识的再现和延伸而受限于课堂内容,缺乏灵活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常陷入以数量原则代替了质量原则的误区,过多的课后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根据传统作业设计的缺点与不足,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灵活性、趣味性以及有效性,成为了教师教学设计中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业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充分符合语文课的实践性标准,围绕着学生的课后生活实践,贴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第一手资料,进而掌握和巩固语文规律,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为了充分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后作业成为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性的需要,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主体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国基础教育理念,传统的作业设计由于受限于教材的设计往往脱离了学生的校外生活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附庸。在作业设计的改革下,除了应以学生的年龄背景为出发布置相应程度相应数量的作业外,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业设计上,应充分建立在该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角度,利用有趣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乐意在课外生活中接纳课后作业的出现,并主动地完成作业实践。

系统性原则

课后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合理优化作业结构体系,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要方式。作业设计作为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需要切合教学设计的需要。作业设计若一味追求为学生营造趣味氛围,过多脱离课程设计,将导致知识结构零散,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同时,合理地建构课内外的知识体系还能指引学生掌握拓展学习的方式,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策略。

人文性和工具性原则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体现在其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上,它广泛涉及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历史、地理、劳动等诸多学科的内容,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知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原则,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见解和提升其文化素养。

语文的跨学科性同时还基于其很强的工具性。语文是我们的生活用语,具有较高的利用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和实践课堂内的知识,使理论知识得到第二次飞跃。

互动性原则

题海战术曾是应试教育的“制胜法宝”,然而教育界的研究逐渐推翻了传统作业形式的地位。新的作业形式在创新和改革的同时,仍需注重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反馈性。作业是学生于校外的学习实践,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学生也逐渐形成一套自主学习的方式。作业设计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式,引领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策略,从效率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作业设计的具体实施在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产生出多种类型的作业形式和实施方法。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系统化、理论化地学习语言学科,其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

作业评价的新趋势

随着课后作业的活动主体化、资源多样化、方式个性化、实践过程化、课内外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完整的作业评价体系,成为了优化作业设计的另一重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论教材知识多新颖、教学方式多创新、作业设计多有趣,评价方式如果依旧老套、死板、落后,将无法实现课程设计的新价值。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与感悟的特点和重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目的。”[1]这一性质导致了作业评价过程中没有确切的评价角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評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刚性的评价标准已经无法正确识别课后作业所产生的动态效益。

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可塑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2]同时,他提出了九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体系用以了解和识别学生的智能类型,这一理论决定了其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趋势。同样持有“过程”和“发展”价值取向的过程性评价则要求教育评价应“渗透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将过程划分为各个阶段,不以一次评价作为学习目标判断的依据,而是一个渐渐揭示学习价值、逐步完善对学习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3]

不可否认的是,作业评价是教学成果衡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评价也是一种师生间,乃至学校和家庭间交流的情感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课程设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因此作业的评价不应只关注纯知识的结果,而应转向对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整体关怀,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潜能,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评价实践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偶尔会收到“我喜欢语文,但我不喜欢语文课”的评价回馈,这使得教师在反思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质疑。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除了使学生在获得學习成果反馈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学习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因此,作业评价的实施应关切个体发展,遵循多元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使作业评价与作业设计融合,成为一套完整的、可循环系统。

针对口头、听力的作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做一系列相应的记录,针对具体学生的口语发展变化,给予相应的指正和鼓励。比如有的学生没办法发好后鼻音,教师在提出指正的同时,也应对其学习变化进行记录,将这种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良性发展以评价的形式反馈给学生,激励其再接再厉纠正发音。

表演型的作业评价则不应拘泥于学生的口语发音,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音乐、肢体智能提出积极的评价,并将其反馈于家长档案中,促进学校和家庭间的共同交流,抵消家长对新形式教学的排斥感,同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新形式的作业,营造学生间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羞怯感,避免同龄人压力。

实践型的作业,由于涵盖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整个过程,教师给予的评价应尽量积极而幽默,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还应及时、有效地将实践内容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知识的再巩固,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常见的书面型作业,在作业评价的改革上,更涉及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的变革。常见的评语也经历了柔化、幽默化、个体化的变革,无形之间拉动了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交流。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下,已有许多教师从业者开始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新方式。这种新形式促进了教育三方的互动,对教育成果进行了及时的回馈。

此外,新课程作业设计下的评价体系还应更加多元化和过程化起来,可以体现在学生档案的整理和收集,进行跨单元、跨学期、跨学年的教育评价系统,使学生在自身的成长经验中得到新的启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严颖娜.新课程语文学习评价理念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3.1

[2]司瑞霞.基于过程性和多元的作业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师范大学,2012.9

[3]司瑞霞.基于过程性和多元的作业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师范大学,2012.11

猜你喜欢
作业评价课后作业小学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
精心营造学习氛围 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举措
浅析新课标下学好数学的方法
探究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