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探析

2021-11-06 06:53谷显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汉语言核心文学

谷显明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探析

谷显明

(湖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师范专业,其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师德践行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发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完全支撑毕业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必须对标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创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探索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评价体系,以提升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和培养质量。

地方院校;中文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职能,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此,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1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此后,教育部2017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2018年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21年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文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专业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提升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发展目标。为此,本项目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个案,在对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基础上,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核心能力内涵与培养规格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某一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而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核心能力是教师在接受和参与教师教育、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职业要求,并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具有统帅作用的专业品性和能力[1]。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一践行三学会”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八大毕业要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提出“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四大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其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一)师德践行能力

师德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富有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加强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

(二)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支撑,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素材,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其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判断,而解读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文本解读能力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是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的关键。尤其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引发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进而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宽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文学感悟和鉴评能力。

(三)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2]口头表达能力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运用文字表达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文字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写作实践,提升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预先研究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以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讲课基本功,掌握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进度和节奏紧密结合起来,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学会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研究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毕业要求的了解渠道、认知和认同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语言专业在校学生对毕业要求认知调查,第二部分为在校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生专业素养认知调查,第三部分为毕业校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认知调查,第四部分为在校学生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毕业要求认知情况

这一部分共收到有效问卷621份,其中2020级占比39.78%,2019级占比31.56%,2018级占比26.57%,2017级占比2.09%。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毕业要求了解情况如下:

毕业要求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 师德规范64.09%34.52%1.39% 教育情怀68.12%30.6%1.28% 学科素养65.22%33.49%1.29% 教学能力63.29%35.59%1.12% 班级管理62.9%35.9%1.2% 综合育人62.16%36.39%1.45% 学会反思59.74%38.97%1.29% 沟通合作57.0%41.07%1.93%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毕业要求持“了解”或“基本了解”比例达98%以上,“不了解”占比大约1%,说明学生对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教育情怀和审美品位;要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科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基本能力;要理解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将育人渗透到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这说明学生对专业毕业要求认知相对比较清晰,也期待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专业毕业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素养认知情况

这一部分共收到有效问卷609份,其中2020级占比35.47%,2019级占比34.81%,2018级占比29.23%,2017级占比0.49%。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培养方案中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了解情况如下:

选项小计比例 文学素养59998.36% 历史知识49581.28% 语言表达能力58896.55% 人际沟通技巧52085.39% 文书写作能力57794.75% 其他12720.85%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素质中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文书写作等核心能力认知度高。在他们看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掌握语言表达、文书写作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人际沟通能力。并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为85.22%,有较好的写作能力为78.33%。而在课程教学中,认为“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为31.53%,“教学计划不合理”为25.29%,“教学方法单一”为52.05%,“忽视个性培养”为56.32%,“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为53.53%。这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培养、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对专业能力认知情况

这一部分共收到有效问卷192份,其中2016届占比17.71%,2017届占比2.08%,2018届占比2.09%,2019届占比2.6%,其他占比75.52%。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校友对专业能力认知情况如下:

选项小计比例 专业能力15882.29% 实践能力12263.54% 自学能力14877.08% 适应能力15480.21% 其他方面2613.5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校友对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的认同度较高,说明毕业校友不仅强调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还注重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他们看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掌握本专业有关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在困扰就业因素中,认为“专业能力不足”占比53.13%,“交际能力不足”占比55.21%,“写作能力不足”占比52.08%,“综合素质不高”占比59.38%。这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其专业能力得到一定锻炼和提升,但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调查情况

这一部分共收到有效问卷702份,其中2017级占比29.63%,2018级占比18.8%,2019级占比32.05%,2020级占比19.52%。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情况如下:

选项小计比例 ( )满意28340.31% ( )比较满意30843.87% ( )一般10615.1% ( )不满意50.7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其中“满意”占比40.31%、“比较满意”占比43.87%。这说明课程设置总体上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对不满意原因分析中,认为“课程实用性不强”占比17.66%,“实践课程比例过小”占比34.7%,“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占比12.96%,“课程设置陈旧”占比16.9%。在课程设置问题方面,认为“课程过多”占比23.36%,“实践太少”占比41.45%。在课程设置改革上,认为“增加应用性实践课程”占比60.4%,“增加课程内容深度”占比44.16%。在选修课程开设上,认为开设“语文教育类课程”占比59.12%,“专业实践课程”占比48.72%,“专业研究类课程”占比45.58%。在课程教学上,认为“能力培养”占比62.11%,“知识传授”占比12.82%。在课程目标达成上,认为“培养自己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占比82.91%,“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占比81.05%。以上数据反映,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希望增加应用性强的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 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专业核心能力是某一领域或行业人才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针对当前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学办学现状,地方高校必须分析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标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探讨中文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和策略。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一践行三学会八大毕业要求”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新标准。2021年印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大能力。为此,在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时,既要着眼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战略需求,又要符合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需求。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职业能力标准,突出师德践行、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等核心能力,以主动适应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对此,湖南科技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鉴评和母语综合运用能力,较宽厚的文化底蕴;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创新意识;熟悉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定位。

(二)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以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基础[3],而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是提高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和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对标中文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构建能够覆盖和有效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在这方面,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坚持产出导向,设置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五大模块。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注重回归中文教育传统,重视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写作训练,重视元典阅读,文史哲适当打通。在写作教学方面,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在原典导读方面,设置专题研究课程,并将地方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柳宗元、周敦颐研究等选修课;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三笔字、演讲与教师口语、语文教学论、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训练等课程,着力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三)创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程体系的支撑,还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此,湖南科技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多教师讲授制、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推行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三多三提高”教学方式,即多提问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多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教学上,将能力过关检测置入教学方案,建立了专业能力过关制。学院将专业能力设置为经典背诵能力、经典阅读鉴赏能力、演讲与口才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专业教学技能等,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规定了具体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毕业至少达到初级,达到中级以上加1学分。在具体做法上,除每学期按时集中测评外,还结合相关课程实施,形成较为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与此同时,学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组建“教师精英班”,成立“创意写作坊”,组织导师对学生开展师范生技能训练、创意写作等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四)探索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提升学生核心能力,必须要强化评价导向。为此,湖南科技学院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听说读写练”五项核心能力。其中“听”主要考核学生课堂教学听课及做听课笔记,以及参加学术讲座情况;“说”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校院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情况;“读”主要考核学生参加读书活动情况,以及读书笔记、读书感(评论)撰写情况,要求学生四年至少完成100部作品阅读任务;“写”主要考核学生参加写作训练、比赛获奖及发表作品情况,要求学生四年至少完成100篇原创性作品写作任务;“练”主要考核学生参加“三笔一话”等基本功训练情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学术活动、创业创新、社会实践等工作业绩。学院为学生建立了成长发展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学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1]王光明,卫倩平,张永健,吴立宝.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结构体系再探[J].中国教育科学,2019(4):59-73.

[2]王万鹏.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生命线——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之朗读与演讲训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6-119.

[3]李荣英.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J].钦州学院学报,2012(2):57-60.

2021-04-26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成果(湘教通[2017]452号No:433)。

谷显明(1976-),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写作学。

G642

A

1673-2219(2021)04-0096-04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汉语言核心文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