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旅融合研究热点主题识别与趋势分析

2021-11-06 11:50罗木华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

王 晴,罗木华

(1.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300)

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旅游为文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渠道。近年来,在有关部门支持和主导以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了“文化添活力,旅游增魅力”的战略预期。在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下,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实践不断深化,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政策扶持不断跟进,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与此态势相一致的是,文旅融合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伴随着文旅融合国家战略的推进,文旅融合迅速成为学界热议的前沿话题,成为学术热点,产生并积累了一批兼具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对现阶段有关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有助于把握现状、总结规律、启迪未来,也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由于“文旅融合”是一个缩略语,涉及到诸多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在学理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性,宜采用主题检索策略,最大可能地避免漏检。经过前期预检索和结果对比分析,以下检索条件的效果最佳,即主题=“文旅融合”或“文化和旅游融合”或“文化与旅游融合”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或“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或“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或“旅游和文化融合”或“旅游与文化融合”,收录日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将初次检索结果按发表时间排序以便于有效题录的筛查和遴选。

对初次检索结果进行遴选,排除书评、新闻报道、通知、无作者以及非学术性文献后,按固定格式下载有效题录信息以备后用。借助于SATI3.2工具抽取文献的题录信息①刘启元,叶 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对重复题名进行回溯式核对,题名相同而作者或内容不同的题录予以保留,经过查重和预处理,共获得351条有效题录。根据题录信息的统计结果可知,我国文旅融合研究论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2020年的文献量达到最高峰,是上一年度的2.19倍,反映出学界对文旅融合研究的关注度显著增强。因此,本文顺应文旅融合领域的研究潮流和热点,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追踪式述评与趋势分析,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具有知识表征客观、程序规范且研究范式拓展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追踪分析,是学者研究主题内容的重要方法。国内已有学者将知识图谱分析方法运用于文旅融合等研究领域,借助于CiteSpace等软件,对作者、期刊、机构、共被引等外部特征进行分析。徐建华和王晴(2018)指出②徐建华,王 晴.我国全民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2):98-107.,特征和内容是文献的表里关系,不应偏废其一,应在主题内容挖掘与整合分析的基础上评价研究进展。鉴于此,本研究依据“表”(关键词特征)“里”(词义)关系相对照的分析方法,基于热点主题知识图谱,从研究内容上进行逻辑整合,以揭示和解释我国文旅融合研究的学术热点,评述研究进展,总结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知识图谱绘制采用VOSviewer软件,该软件更加注重图形化和结构化展示,提供多种视图显示模式以展示节点之间的共现网络关系,聚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通过差异化的节点颜色展示③Van Eck N.J.,Waltman L.Software survey: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Scientometrics,2010,84(2):523-538.。VOSviewer采用基于模块化的智慧局部移动(SLM)社群发现算法,识别社会网络中的社群结构,具有效率高、精度准、展示效果好等优势,能够更好地避免图谱中标签重叠的弊端④Waltman L.,Van Eck N.J.A smart local moving algorithm for large-scale modularity-based community detection[J].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2013,86(11):471.。研究者可以借助于VOSviewer的技术支持功能,辨析知识图谱的结构性描述特征或细节内容,并结合文献内容形成计量分析所需的知识意义。

二、知识图谱建构与热点主题分析

(一)高频词与热点主题界定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核心内容的词组表达,是反映论文核心要义或中心思想的文献著录规则。揭示论文关键词的分布结构及逻辑关系,是追踪某学科或主题领域研究动态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术界常用普莱斯定律作为遴选高频词的理论依据,高频词的界定公式为:

其中,阈值K为高频词出现的最低频次,Umax为关键词出现的最高频次,出现频次≥K的关键词称为高频词,以此作为构建共词矩阵的计量对象。经统计可知,本研究样本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文旅融合”(127次),经公式计算所得K=8.44,共有19个关键词入选,由此界定的主题范围明显偏窄。Wang(2018)指出⑤Wang Q.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s of digital humanities:A bibliometric analysi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8,74(1):223-246.,对采用主题检索所得的文献关键词进行高频词界定时,与主题高度重合的检索词不宜作为阈值的计算对象,而应选择频次排在检索词之后的首个关键词作为阈值的计量对象,其原理是将主题词划归更广泛意义上的“专业领地”而避免由于领地覆盖范围引起的关键词过度涌现问题。在本研究情境下,阈值的计算对象应为“公共图书馆”(27次),此时阈值K=3.89,向上取整为4,因此,出现频次≥4的关键词界定为高频词,共有41个。

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知识图谱将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呈现。首先,构建41×41的共词矩阵,借助于NetDraw软件进行节点布局优化,将其导入VOSviewer软件,绘制主题知识图谱,见图1所示。然后,结合主题内容和共现频次,凝练研究热点。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对知识图谱中存在关联(连线越粗表明其关联越强)的关键词网络进行计量分析,形成初步的主题范畴;二是基于高频词主题范畴,溯源并定位关键词所属的文献信息;三是逐篇阅读提取到的目标文献,熟悉其主旨内容,并将目标文献的核心内容与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匹配,仅保留主题内容高度契合的文献;四是基于知识图谱中的共词网络和目标文献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本研究所阐述的研究热点并进行主题命名,最终提炼出6个研究热点。

图1 我国文旅融合研究热点主题知识图谱

(二)热点主题聚类及态势分析

1.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拓展

近年来,文旅融合在公共图书馆界掀起了研讨热潮,但主题内容的理论基础相对匮乏,方法主要以思辨和规范研究为主。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不断走向深入,日益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文旅休闲服务、文化旅游服务两个方面①艾雨青,李 雅.脚落文化实地,胸怀远方星空——公共图书馆创新推动文旅融合的深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20(5):5-8,39.。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实践分析②鄢 莹.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典型实践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9(1):111-114.,包括但不限于会展旅游、民宿图书馆、网红图书馆。其中,与民宿书吧的公共阅读服务类似的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书香酒店”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如康思本(2019)③康思本.酒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基于竹居和书香两大酒店图书馆的比较[J].图书与情报,2019(3):131-135.对竹居和书香两大酒店图书馆作了比较,寻找共性和差异,提出未来发展对策。另一类是公共图书馆与文旅融合路径及策略探讨。在路径选择上,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图书馆作为旅游景区)、嵌入式旅游服务、助推研学旅游等方式①单红波.公共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3):136-139.。

除了将建筑及设施空间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为旅游提供创新服务,或贯穿于旅游全过程,或推出主题活动,研究提及较多的是研学旅游服务。研学旅游兼具促进社会教育、全民阅读的功能,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游服务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难点,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旅游服务需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②金 龙.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旅游服务创新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5):123-128.;在实践方面,部分省市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多样化的研学服务实践。在发展策略方面,已有研究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公共图书馆应强化自身的文化属性,在旅游服务环节注入图书馆元素,积极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做到理念跟得上、机制有保障、路径多元化,注重新技术应用和方法创新,促进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

2.文旅融合模式

模式研究是常见的知识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此类大致上有两种思维:普适性的发展模式和特定模式,文旅融合模式研究亦然。核心观点是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作为“两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或是作为经济转型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两业”的互动耦合,寻获“两业”发展的契合点或最佳结合点;研究方法以思辨或规范性分析为主,基于实地调查或客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层面:整体性的论辩和区域实践的思考,如李景初(2015)③李景初.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15(2):121-124.从资源、产品和运营的视角,建立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性模型并进行实证,推导出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模式。部分研究指出了特定区域“两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如徐淑红和朱显平(2016)指出④徐淑红,朱显平.关于推进松原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6(3):108-112.,松原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缺乏地方特色;还有学者探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两业”融合发展模式,如董世彪(2017)⑤董世彪.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1):127-128.分析了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特定模式具有多样性,我国文旅融合模式的分类体系见表1所示。A类模式主要是以旅游业为中心视角,以价值链和产业融合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观点,基本特点是“两业”的互动和延伸,以新产品或外延性产品为载体,以新型营销为实践支持,增加文化和旅游的产业价值,实现共赢⑥袁 俊.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热带地理,2011,31(1):82-87,99.。相较而言,B类模式的划分方式言简意赅,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催生了若干衍生形式,但本质上仍属于“渗透·延伸·重组”的核心话语体系。程晓丽和祝亚雯(2012)⑦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5.以安徽省为例,提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为渗透型、延伸型和重组型,分别阐述其核心要义。在衍生形式中,出现的“一体化”模式是指文化和旅游“两业”的相互渗透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⑧尹华光,王换茹,姚云贵.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4):39-43.;杨永超(2013)⑨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3(8):208-211.归纳了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模式为渗透型、衍生型、整合型、延伸型,这些模式由不同的作用机制形成;尹宏和王苹(2019)⑩尹 宏,王 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经验和路径[J].党政研究,2019(2):120-128.更进一步指出,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不止于重组、延伸和渗透,还存在一体化发展模式。

表1 我国文旅融合模式的分类体系

在文旅融合模式的具体形式中,有学者从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角度进行论述和解析,如张海燕和王忠云(2012)①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认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两业”融合运作的基础和保证,应当凸显地方性或民族性特色,深度挖掘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同一课题组的王兆峰(2012)②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31-37.从文化供给-旅游需求的视角,对大湘西“两业”耦合发展模式进行划分,分为促进产品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在运动休闲领域,文创产业与体育旅游的融合成为重要的增长点,具有一定的市场活力,两者的融合发展注重突出体验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③方永恒,周家羽.体育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93-98.。在文化服务领域,公共图书馆是文旅融合服务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既可以拓展旅游服务,又可以成为文旅融合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④单红波.公共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3):136-139.,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多元延伸和可持续创新。可见,文旅融合模式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在跨行业或相关的行业领域,文旅融合的契合点和实现方式需要根据行业自身的属性特点开展实践。

3.民族地区文旅融合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受到政府、学界以及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研究主要以新增长、产业融合、语言经济学、系统动力学以及“推—拉”等为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以田野/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梳理、专家咨询、访谈为主;涉及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传统节庆体育、文创产业、教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视角多样,但都根植于文化或资源属性。从研究对象来看,可分为四个层面:省域、地区连续体、具体地区、非物质文化,对象虽有不同,但都是聚焦于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表达和传递。

文旅融合对促进民族地区文明传续、拉动市场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就业机会、实施扶贫攻坚也大有裨益⑤石 琳.语言经济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9(2):101-106.,是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拓新的有效途径,具有优化旅游形象、扩大文化知名度等作用。研究普遍认为,民族地区的文旅资源优势突出,但开发水平较低,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不足,文旅融合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的凸显和价值再造,以及如何实现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驱动,何莽等(2011)①何 莽,饶 勇,陈奕滨.国际化旅游项目在民族地区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123-128.以高尔夫项目为例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运营时间、开发商来源地与项目距离对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强度产生影响;陈炜(2015)②陈 炜.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94-198.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受到23项因素的影响,是推力、拉力、支持和中介四大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周平和白晋湘(2018)③周 平,白晋湘.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及效应——以内蒙古那达慕为个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1):82-87.研究认为,制度、市场、企业能力、消费行为与能力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融合的障碍因子,培育市场是推动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外,在推动其融合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上,应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完善市场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④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3-176.;还要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原则,树立融合理念、强化资源整合利用,形成多元合力⑤黄永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16-23.。

4.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且势头强劲,文创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创新发展业态。文创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部分地区已有实践,包括但不限于贵州、河南、成都、景德镇等地,丰富的非物质资源为文创和旅游的融合提供了内容和素材,具有良好的融合基础。相关研究也在持续推进,形成了两大视角: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的融合、体育旅游与文创的融合,特别是村落(民族)传统文化与创意、旅游业的融合研究文献相对较多,探讨的内容也更丰富,并且形成了一致的观点:文创与旅游业的融合是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主要方式,创意旅游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⑥向 勇.创意旅游:地方创生视野下的文旅融合[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64-70.。本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单薄,仅提及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方法涉及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以叙事、现象描述为主,实证调查类研究较少。

产业融合是文化旅游业创新的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关联度强、成长性高。创意的融入可重塑旅游业,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对促进区域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⑦姚 旻.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创意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6):99-104.;同时,对地区经济增长,特别是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文创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助于激发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相关企业应注重从技术、产品、业务和市场方面的纵深发展,构建文创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性机制⑧张玉蓉,郑 涛,张玉玲.基于创意经济的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5):169-174.。随着文创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顺应融合发展的战略趋势,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课题。在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如张祝平(2016)⑨张祝平.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16,32(10):66-70.指出,资源挖掘与整合能力不足、思维滞后、体制束缚、资金与人才匮乏是影响河南省文创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吴芳梅(2017)⑩吴芳梅.融合与突破:龙潭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4):39-46.指出,在具体的实践中,相关主体过度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造成了某些方面的人为割裂。为了推进文创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应进一步强化工作创新,完善配套措施⑪马建云.“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力点[J].人民论坛,2019(16):138-139.,整合力量,共同推进两者的融合走向深入。

5.茶文化与旅游融合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凝结着独特的价值内涵,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①李巧义.浅析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1):116-117.。该主题的研究内容大多发表于2016-2017年间的《福建茶叶》上,近期鲜有新作。部分学者讨论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策略,而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以及深度融合,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核心要点。就思路而言,有学者从两者的共同点出发,探究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②焦金英.探究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思路[J].福建茶叶,2016,38(1):109-110.;还有学者根据区域内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现状,探讨融合之策,多次提及河南省信阳毛尖茶文化。在两者的融合发展中,不论是全域旅游中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基于地方文化的主题茶园建设,生态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关注。

6.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

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一项紧迫的时代命题,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学者较早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就其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模式与路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或论辩,主要以规范、思辨分析为主,深入实地走访调研极少,亦不涉及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不同类型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包括地质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教育文化遗产等,如范文静和唐承财(2013)③范文静,唐承财.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2013,35(12):2376-2383.系统分析了黄河石林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理念,并构建了农旅、工旅、科旅、文创旅游共融的发展路径;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构想,也有针对区域“非遗”(如黄梅戏、妈祖信俗、四川曲艺)与旅游融合的具体实例研究,研究普遍认为旅游业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功能载体,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袁海强等(2015)④袁海强,卢 玉,方新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60-63.指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伴随着过度逐利而使得体育元素失真等问题。

三、结论与趋势分析

(一)研究结论

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我国文旅融合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述评,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总体而言,我国文旅融合研究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20年的发文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反映出我国学者对国家战略的学术敏感度较强,战略导向对发文量具有较大影响,文旅融合受到学术界的格外关注。

2.主题多样化。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文旅融合研究主题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网络结构是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发展为主中心,以图书馆、融合模式、多元文化为次中心,次中心也有旅游相关的关键词与之共现。边缘为多样化的融合发展及相近方式,如互动发展、耦合发展等。此外,文旅融合研究的对象大多聚焦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尤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关注热点。

3.就理论和方法而言,所涉理论主要以产业融合为基础,相关理论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特色不明显,本土化张力表现不足。现有研究中规范、定性分析偏多,量化研究较少。由于涉及面广、层次多,有些数据或一手资料不易获取,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文旅融合定量研究展开不多、不深的原因之一。

4.从内容来看,在文化和旅游互动过程中,文化融入旅游的影响明显多于旅游对文化活动的影响。无论是通过理论推演还是实地调研,都形成了一致性的观点:旅游活动的文化性价值表征。文化融于旅游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存在一定的浅层化倾向,研究内容实践驱动明显,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较弱。

(二)趋势分析

总结来看,我国学者从多角度对文旅融合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主题内容不局限于个案或实证分析,而更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性,在文旅融合模式、多类型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途径、现实问题、发展路径以及文旅融合服务等方面已取得基本共识。对于文旅融合的识别与定量测度,鲜有研究论及,缺乏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或实测资料,如何采集数据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的难点,未来研究还应关注文旅融合的动态变化,不仅从微观视角测度文旅融合水平和发展程度,也需从宏观视角构建评价体系,重视宏观数据质量,以揭示区域文旅融合的更广阔全景。

文旅融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也产生着多元效应。在前因方面,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财经—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外力的支持,亦需政府—市场—科技等内力的推动。当前文旅融合研究多以理论推导的方式进行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分析,客观性和现实性不足,未来应构建相应的模型,实证检验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增进决策支持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效应方面,主要体现为促进文化繁荣、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对就业、增收、增值效应等中微观的考察相对滞后,更缺乏实证方法的检验,上述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

未来研究仍需夯实基础领域,深化研究内容。目前文旅融合主要是在产业边界情境下产生的现象,鉴于文旅融合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诸多基础性问题仍待进一步探索。首先,如何融合以及对接机制尚不明晰,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准确把握地区和文化差异以及旅游发展规律,精准对接。其次,注重科技创新应用,特别是在文旅融合的公共服务方面,借助于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消费体验和服务效能,带动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注重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衍生于但不局限于文化和旅游学科,充分吸收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多角度的立体式研究格局;加强运用数理统计、建模等定量方法,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相补充的文旅融合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