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摭谈
——以“回归教育初心”为视角

2021-11-06 11:50王敬敏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教育

王敬敏

(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相继推出了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新课程标准、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措施,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但到目前为止,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痼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分数依然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分论英雄”。要改变这一教育的“魔咒”、真正还原教育的本质,使教育“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①万玉凤,刘博智.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4-12-17(5).,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追根溯源,教育的灵魂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关于“教育”一词的内涵,虽在日常经验的层面上几乎人言人殊,但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引人向善的活动②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旨归。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理应指向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③刘继萍.基础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反思:人的异化与回归[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3):106,110.。

202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克服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的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http://www.gov.cn/zhengce.。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因此,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⑤田 妍.深化改革,立好教育评价指挥棒[N].人民日报,2020-11-03(5).,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教育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巧妙地将“学生”的概念“动词化”,变成“三学:即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77.。也就是说,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更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之价值。进而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全面成长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导向的教育评价目的也应指向这一点。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来说,教育评价要凸显以下价值和主旨。

(一)借助教育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教育评价拥有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评价赋予学生自我认识的内涵②钟启泉.教育评价: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6):4.。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的人格倾向,这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建立“社会我”的过程。即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的,同时又反过来调节着人的实践活动。正是对这些认识和相应行为的不断评价,个体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的标准,从而走向人格上的成熟。适时、恰当的教育评价,恰如一面镜子,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明己之长、知己之短,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则容易陷入自卑或自傲。一个自卑的人难以生活快乐、积极进取;一个自傲的人,则难以在社会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借助教育评价,帮助学生认清价值方向所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设定评定标准,对学生的行为及时进行评价,强化趋向教育目标的行为,弱化背离目标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世界的价值标准,认清价值方向③教育评价功能[EB/OL][2008-04-20].https://baike.baidu.com/item/教育评价功能/6964213.。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评价具有“价值导航”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如果教师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教育之根本,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实践协作能力的发展,就能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从关注分数到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关注生活的变化、关注社会的变迁,从而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价值导向,实现全面发展。

(三)借助教育评价,可以强化学生的价值认知

教育评价拥有“学习的强化剂”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和知识获得来说,教育评价是一种“外在强化”。一个人知识的获得、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个体与外界相互交往的结果。外部的教育影响反映到受教育者身上,作为一种刺激,总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如果受教育者对外部影响采取接纳的态度,外部的影响便会转化成个体的内在要求,形成一定的动机和动力,持之以恒,就会使受教育者的原有形态发生变化。

在现实中,要发挥这种影响的作用,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经过“评价-反馈-行为-再评价-再反馈”的不断强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认同,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知,最终使受教育者主动把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评价的转向——回归教育初心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承担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基本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的功能。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基础教育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教育陷入“唯分数论”的怪圈而缺少了灵魂。因而,作为教育导向标的,教育评价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

(一)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观念的转变

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到更注重学习过程,从关注教师、他人评价转变到注重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某种行为的后果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教育评价制度孵化出了两种人:一种是“优等生”、“尖子生”;另一种人是“差生”、“落后生”①李来军.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做教育[J].河南教育(基教),2020(11):30.。这种贴标签式的教育评价,一方面使“分数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行为。

在当今的教育评价中,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通过对过程的即时评价,尤其是针对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即时反馈,引导学生自我调整,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动态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的转变。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的作用,把“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尤其引导学生向注重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发展。通过完善评价标准和行为清单,让学生对照评价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及时改进和提高自身。同时,这种动态的评价体系也能够使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立体、丰富的人。

(二)引导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更加注重育人,从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变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北宋李觏说:“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拥有能够左右或改变学生个性发展的力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三重使命。对教师来说,育人是本,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因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应关注“如何传道”,实现从注重对学生的“授业解惑”到更加注重育人思想的转变。

而且,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光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科学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认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有时会对教育对象做出超越实际优劣状态的评价:一种是标签效应——对某个学生由于某种机缘而贴上某种标签,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以这种标签为线索,做出并非是该生真实状态的判断;另一种是晕轮效应——学生一旦拥有某种显著的优或劣的特征,就会对该生拥有的所有特征做出超越了实际状态的优或劣的判断的倾向②钟启泉.教育评价: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6):6.。这就告诫教育者,在对学生评价时,既要注意评价的育人功能,又要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引导家长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转变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身心健康、自理能力、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关注。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见图1)可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共同育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图1中可以看出,父母认为孩子发展相对薄弱的方面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习惯养成,其统计比例都超过了40%以上;心理和情绪、体育与身体健康虽然比重略低,但也远远超过了20%。这反映了家长关注的重心在扩大和转移——家长关注孩子的重心不仅仅是学知识,还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做人、会生活、拥有健康心理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片面注重分数”的家庭教育观在悄然改变。同时,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对我们教育评价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导向性。

图1 2019年全国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数据表(数据来源①王 东.当代父母对孩子个体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20(11):34.)

三、教育评价的突破——突出三种评价

(一)创新德育评价过程和评价体系,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德者,本也。’德,对于个人、对于社会,都有基础性意义,是整个国家、民族、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②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5.立德,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立德树人,是学校和教师的根本使命。因此,要创新德育评价过程和评价体系,根据德育目标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科学设计各级各类德育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心是从一个具体的“人”开始,学会做一个“健康的人”。可以设计以下目标和要求:

第一,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依次设定以下教育内容和量化标准(见表1):

表1 小学生1-2年级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养成标准(内容参考③王敬敏.小学生公民教育的两个维度[J].文教资料,2018(19):173.)

第二,教给小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见表2①王敬敏.小学生公民教育的两个维度[J].文教资料,2018(19):173.)。

表2 小学生1-2年级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能力标准(内容参考)

总之,德育评价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分类设计,不断提高科学性,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二)强化体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是其他生命的基础②王 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地位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94.。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精神的健康寓于身体的健康之中。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健康的身体是极为重要的。就当今而言,体育锻炼依然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但是,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的体力劳动减少,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近视率较高、体质持续下降的后果。因此,强化体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把体育锻炼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已势在必行。

第一,强化过程评价,创新体育评价的模式、要素和手段。首先,创新体育课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其次,注重学生的日常锻炼,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合理规定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内容。再次,把竞技性体育与大众化体育相结合,举办各种体育运动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

第二,探索增值评价,探索学生体育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科学立档制度。在体育评价中,在关注教育目标横向比较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即更关注学生自身的进步程度和体质改善。要立足学生的体质差异,以大众化体育教育为目标,建立学生的体质档案,“从起点看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体育锻炼中得到益处,从而收到锤炼意志、增强体质、塑造人格等目的。

(三)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1.加强家、校、社教育一体化协同,让家庭成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让父母成为学生的第一位劳动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索建立相应的家务劳动清单制度,通过明确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家庭中养成劳动的习惯。

2.注重在学校的日常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根据中小学各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环境,合理确定学校的劳动清单,设置合理的劳动岗位。从桌面的清洁、椅凳的摆放、教室地面的清扫到厕所的擦洗、校园卫生区的清洁美化等,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分配到个人,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检查、评比,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3.合理设定劳动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激发学生的才能和爱好。角色扮演在帮助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职业体验,而且能进一步了解职业的特点,知道不同行业的劳动对社会、他人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生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给爱好不同的孩子们设置“心爱的角落”,如少年建筑家、无线电工作室、木工工场、陶器工场等,为孩子们提供尝试不同劳动种类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的活动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

4.探索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和志愿公益服务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启发他们的劳动感悟。同时,探索研究构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