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州牧区316名女性生育及妇女病现状调查

2021-11-06 08:04蔡一铃严艳马兴玉牟全美周芷伊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年9期
关键词:避孕套阿坝州牧区

蔡一铃,严艳,马兴玉,牟全美,周芷伊

四川省阿坝州牧区受地理、交通、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牧民居住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体的文化水平较低,保健意识极差。为响应《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精神,加强偏远牧区妇女发展并细化健康服务,持续提升健康脱贫攻坚成效,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牧区女性进行文化、生育及妇女病现状调查,从而为有关部门制订偏远牧区适宜的妇女健康保健服务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① 阿坝州牧区立意抽样选取金川县毛日乡牧区,其具备偏远牧区代表性地域特征和典型传统文化,平均海拔3 700米,384户牧民,总人口2 437人(2017年),妇女635人,各村离辖区内乡政府与乡镇卫生院均较远(热它村距乡政府70余公里且需翻越多座海拔4 000米以上的雪山)。② 毛日乡所辖7个行政村,各村分别随机抽样50名女性,合计350名作为调查人群。纳入条件:年满18周岁的已婚女性,且为牧区常驻人口。排除条件:未婚或无性生活史,在外流动人口。共316名辖区女性完成样本调查。

1.2 主要调查项目

基本情况有村落、文化程度、年龄、是否能听懂汉语、孕产次、分娩地点、避孕方式等。妇女病检查内容包括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宫颈液基细胞学、盆腔超声。健康保健知识需求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妇女健康保健需求、获取健康知识途径。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316人,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0.33岁, 藏族314例,汉族2例,能进行汉语交流57人(占18%)。文化水平见图1(彩插2)。

2.2 避孕方式

65%的女性采取了确切的避孕措施,避孕套使用情况不确切。其中,已育妇女中生产3胎及以上的有156人(49.4%),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有50人(占总人数的15.8%)。见图2(彩插2)。

2.3 分娩情况

316名妇女中有300人已生育,分娩次数最多的有9次,平均分娩2.56次,分娩地点见图3(彩插2)。

2.4 妇女病检查

调查发现辖区妇女生殖道炎症发生率较高,见图4(彩插2)。对年龄≥21岁的女性共308人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见图5(彩插2)。

2.5 健康保健需求

调查对象的健康保健需求见图6(彩插2)。

3 讨论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各省各州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妇女的权益。目的是使广大妇女掌握保健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调查发现由于文化、交通、传统妇女地位等多种因素导致辖区内的妇女无法享受同质化的权益,如文化教育、健康知识的宣教、计划生育、孕产期保健等。

调查发现,虽然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并对偏远地方的适龄入学儿童提供了寄宿制教学,并给予了大力的财政投入。但是,阿坝州牧区群体大部分为藏族,传统上对女子的文化教育不重视,大部分妇女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导致316名女性中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仅有3人,文盲有291人,占92%,能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有57人(占18%)。这样的情况将导致她们无法通过书本、宣传单、电视节目、网络等方式获取健康的保健知识。本次调查发现281人(89%)有获取健康知识的需求,尤其需要藏语的宣教方式。因此,推广藏语的宣教讲座及视频宣教才能落实阿坝州牧区妇女群体的健康保健知识获取,举办成年藏、汉文化扫盲班,录制藏语健康教育视频,宣教内容包括女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妇女保健、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儿童保健等,通过提高辖区妇女的自我健康保健意识,妇女权益的认知,从而进一步促进辖区女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其终身教育的水平,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妇女保健的自我认知提供保障。

调查发现,宫颈炎及阴道炎发病率较高,且48%妇女有使用外阴洗液的需求,说明牧区妇女时常受生殖道炎症的困扰,个人卫生保健意识需加强。严格采取避孕措施的占65%,避孕套使用情况不确切,存在性传播疾病的可能。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需要通过宣传咨询与个体自身情况相结合,目前在中部和农村地区对避孕方法的知晓情况还需要计生服务机构开展有效的避孕方法宣传[1]。目前我国已实行“全面三孩”政策,规范选择适合牧区妇女可逆的避孕措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未生育三孩且仍有生育计划的妇女可采取避孕套避孕,正确、全程使用避孕套具有避孕和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双重作用。产后即时放置IUD对于无IUD禁忌证的妇女是一种便捷、高效、安全的产后避孕方法,尤其是产后随访困难的妇女[2],对于已有三孩的家庭可采用绝育术,男性输精管结扎相对于女性输卵管结扎手术来说,具有成本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3]。牧区居民文化水平低,随访困难,口服避孕药并不适宜牧区妇女使用。综上,加强牧区女性及男性的性健康知识宣教,增强性保健意识,正确使用避孕套,牧区女性鼓励并监督男性正确使用避孕套,使避孕套的双重作用得以发挥。计生专干做好避孕咨询服务,对于不符合国家政策的生育进行及时的规劝,让每一位公民知晓国策及应尽的责任。

截至2017年,全球孕产妇死亡率仍然高达211/10万[4]。2019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7.8/10万,而全球高收入国家孕产妇死亡率为11/10万,我国每年孕产妇死亡人数相当于全球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总数的3.5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巨大地域性差异是导致我国近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缓慢和遭遇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贫穷及边远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较为困难[5]。调查报道1996年藏族聚居地住院分娩率20.5%,2017年提高到了93.5%[6]。本次调查发现,79%妇女在家分娩,在国家政策的普及下,有16人改变了分娩地点,采取了住院分娩。但是,聚居地大环境不利于提高住院分娩率,绝大多数妇女没有认识到在家分娩可能有危及生命的风险。牧区大部分人群包括妇女及其家属没有认识到住院分娩的必要性,也无相应的定期产检,因此,加强阿坝州偏远牧区生殖保健,预防性传播疾病,保障计划生育服务,落实辖区妇女住院分娩,鼓励定期产检,早期识别高危妊娠,可避免大部分的孕产妇死亡,是进一步降低我国牧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阿坝州牧区地域辽阔,海拔高,交通不便,各村距离乡镇卫生院较远,群众到乡镇就医极其不便,乡镇卫生院到各村开展工作也十分困难。目前牧区村医、计生专干普遍面临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业务知识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专题培训加强业务知识能力,提升其服务能力。牧区群体文化较低,经济收入较低,妇女保健的自我意识不强,使目前建立的孕产妇保健体系在同质化管理中存在困难,如何落实将妇女保健辐射到每一个家庭,思考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妇幼保健体系三级保健网络作用,建立县、乡、村远程指导平台。阿坝州牧区网络信息相对较差,需要依托现有的基层公共卫生系统,加强网络建设,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建立县、乡、村远程指导平台,由县级或乡级直接远程指导村级开展医疗保健指导工作。强调数据上报和高危妊娠,危急重症追踪,既利于村医、计生专干、妇女主任等进行远程业务培训并及时反馈问题,也利于牧区的医疗及教育视频宣教的播放,提高群体素质,推进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高危妊娠及危急重症的数据上报和追踪。

其次,培养一支保障实施妇女保健的家庭式基层队伍。以村为单位选择培养年轻的妇女进行人才梯队建设,辖区财政精准投入,建立妇女主任为队长,卫生院长、妇幼专员、计生专员、村医作为团队的主体,将妇女的所属家族纳入团队体系,一个妇女建立一个团队,根据妇女的自身情况、家庭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重在定期督导生殖卫生,包括计划生育、避孕方法咨询及宣教、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等,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进行反馈,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切实落实追踪随访,保护妇女生殖健康,减少性传播疾病,督导定期产检,落实住院分娩。一旦出现高危情况,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如呼救、急救处理、联系车辆转运、家庭成员安排等。定期进行急救演练,重在尽早识别孕产妇危急重症,及时转运至县级医院,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产后出血的基本辨别与处理等。

最后,鼓励近足月孕妇住院待产,同时加强产前、产时宣教。2009年原卫生部制定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管理方案》[7],对不同省(区、市)农业户籍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作出要求。鉴于阿坝州牧区妇女居住地交通不便,应鼓励近足月孕妇住院待产,加强产前、产时宣教,具体举措:① 加强当地财政支持,制订近足月孕妇住院待产的优惠条件及政策;② 由产检医生及家庭式基层保健队伍对孕妇及家庭成员进行产前、产时宣教,尤其是藏语讲座和视频,如产检内容、孕期营养、分娩过程及待产和产后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等,让其高度重视并提高警惕,自觉施行政策;③ 辖区所有分娩资质单位进行医疗资源整合,确保政策落实。如此以来,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临产后突发情况发生而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避孕套阿坝州牧区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扒一扒“戴套”的尴尬事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高寒牧区羔羊短期育肥效果观察
在巴基斯坦城市,广告活动对避孕套使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