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研究法VTE多学科防治质量干预*

2021-11-07 01:44秦霞华亚芳金学勤
现代医院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落实率研究法医嘱

秦霞,华亚芳,金学勤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昆山市 21530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1],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2],未经干预的PE病死率25%~30%[3]。50%~70%的VTE发生在住院期间[4],住院期间VTE规范评估筛查、防控管理十分重要[5]。同时因发病因素、病情经过及临床表现多样性,决定了VTE管理交叉性、渗透性和多学科性[6]。因此,成立多学科协作的住院患者VTE防治管理体系在院内VTE防治中有其必要性。目前VTE防治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问题:VTE质控体系不完善,多部门多学科合作职责不明确,医院缺乏成熟有效的评估及防治机制[7],具体防治措施落实无法下沉,不能追踪防治措施落实的全过程[8]等问题。因此,寻找科学方法改善VTE综合防治管理质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1946年Kurt Lewin提出行动研究法,起源社会心理学领域[9]。行动研究法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10],核心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和再计划为基础模式,通过多轮实践,不断完善,提高研究效果[11-12]。基于行动研究法,本研究组建多学科团队,对住院患者实施规范的VTE质量管理,并评价有效性,通过一年来的良好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某院病例系统2018年1—10月47 708名住院患者(其中,男19 124名,女28 584名),平均年龄(48.56±18.92)岁,统计VTE发生率7.23‰,VTE预防措施落实率38.47%,纳入标准:年龄≥18岁;住院时间≥48 h。排除标准:入院时即诊断为VTE者;有DVT或PE病史的患者。剔除标准:试验中途其他原因退出者;数据不完整。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4个步骤,不断修正、完善VTE质量改进方案,统计2019年10月住院患者VTE各项指标情况,比较行动研究法前后VTE质量管理效果。

1.2 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导向的质量改进方法:组建院内多学科网络化“VTE防治管理小组”,医务处牵头,护理部、信息科、影像科、药学部、设备科、康复科及临床各科室多学科组成。启动多学科一体化平台,分管副院长为“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统筹决策工作,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各临床科室管理人员及医疗辅助科室管理人员为委员,负责制定成员职责和工作流程,工作小组为每个科室网络成员,形成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每2个月召开多学科例会。

1.2.1 问题识别阶段。通过医院病例系统,查找2018年1—10月VTE防治管理质量问题,分别为VTE标准化防治流程不完善、风险评估不全面、预防措施落实不及时、仪器设备不足、护士健康宣教不到位和患者VTE防治措施落实依从性差。团队成员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分析讨论,结合医院现状,汇总引起VTE防治质量管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为:未及时修订VTE标准化防治流程、信息化支持不到位、无追踪评价、多学科合作模式未有效联动落实、医护缺少有效沟通5个方面,为制定计划和质量改进行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2.2 计划阶段。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小组讨论,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13]及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指南》[14]和专家共识,针对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设计质量改进方案(见表1)。

表1 VTE防治质量改进方案

1.2.3 行动阶段。(1)循证修订院内VTE防治流程,信息化预警联动。建立以“评估筛查干预、信息联动预警、落实措施后再评估”为核心的行为干预体系,设置措施落实时间节点。规定:患者入院2 h内、术后2 h内、转科及病情变化时,责任护士PDA上完成VTE风险评估,评分直接信息联动到医生工作站,跳出预警框,警示医生开具相应防治医嘱,设置预警重复时间节点,2 min重复一次提醒,同时跳出出血风险评估表;中高危患者,医生开具B超筛查医嘱,血管B超护士辅助进行血管筛查;医师根据风险分层开具物理预防医嘱,护理落实相关措施,并进行再评估;药剂师负责抗凝药物使用规范及监测;信息科负责数据收集及数据管理。(2)规范院内VTE防治培训。医务科牵头,护理部配合,多层面、多院区线上线下联动培训,采用“主题沙龙”、医院微信公众号及掌医课堂开展VTE防治宣教。申办了省级及市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VTE防治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同时院内培养医疗、护理讲师各2名。(3)多学科合作模式有效联动,完善了多学科构建体系和职责,每2个月召开多学科会议,微信群随时沟通无障碍。(4)建立查检表,追踪质量。医务处、护理部联合通过VTE质量查检表进行临床督查,第一循环存在问题:信息预警框未设置预警重复时间节点、防控措施无开具医嘱规范、护士评估后医生未及时开具医嘱、仪器设备不足。第二循环存在问题:VTE防治措施追踪不及时。

1.2.4 观察阶段。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每月第一周,收集现场检查及反馈的问题,信息科调取VTE防治数据,统计VTE预防措施落实率,我院2018年1—9月预防措施落实率为38.47%,本研究设定目标预防措施落实率为71.26%。

1.2.5 反思阶段。依托信息化手段为重要抓手[15],动态分析住院患者VTE相关数据,讨论调整下一个循环的“计划”,直到问题彻底解决。第一个循环结束后的调整策略:(1)设置1min报警反复提醒程序,加快医生开具VTE防治医嘱时间节点;(2)规范医嘱开具字段,物理防治措施:肢体气压泵治疗、弹力袜治疗;(3)护士PDA端评估后,主治以上医生医嘱界面跳出告警框,提醒医生及时处理;(4)增加气压泵数量,已完成调配。第二个循环结束调整策略:每个科室设定1名VTE小组成员,每月第一周统一上报本科室VTE防治各项指标落实情况,并进行比对,全程管控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每月全院通报。

1.3 观察指标

通过信息科和VTE护理专科小组统计VTE预防措施落实率、风险评估正确率、中高危患者物理预防措施落实率及VTE发生率等情况。第一循环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第二循环2019年5至10月,本研究经过2个循环,不断修正、完善VTE防治质量改进方案。住院患者VTE预防措施落实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VTE预防措施落实例数/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例数)×100%,说明:住院患者总例数为全院收治患者总人数 (年龄≥18岁) ;VTE风险评估正确率=(统计周期内VTE风险评估正确例数/统计周期内VTE风险评估总例数)×100%;中高危患者物理预防措施落实率=(统计周期内中高危患者VTE物理预防措施落实例数/统计周期内中高危患者总例数)×100%;VTE发生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VTE发生例数/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行动研究法实施前后VTE预防措施落实率、风险评估正确率、中高危患者物理预防措施落实率、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干预不同时间VTE防治管理指标比较[M(P25,P75)]

行动研究法干预前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干预不同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3.1 多学科合作是住院患者VTE防治质量管理的保障

多学科合作是目前重要的医学模式,相关科室医护技人员组成多学科合作小组,促进多学科同发展,使病人获益[16]。本研究以医务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从评估筛查干预、信息联动预警、落实措施后再评估等环节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优势,VTE防治护理小组将VTE防治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培训考核计划并落实,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医务科牵头全院VTE防治工作,开展专题培训,并按计划督查,发现问题,现场及时反馈解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超声科、信息科及后勤中心落实相关职责。通过每月例会制度及微信工作群,分工合作,上下联动,沟通合作更加顺畅,这一合作方式提高了多学科小组成员质量管理意识和责任心,保证了患者安全[17]。

3.2 行动研究法是VTE质量防治管理的科学方法

行动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8]。本研究医务科、护理部、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多学科团队成员共同参与VTE防治质量管理,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和目前管理现状,制定可行方案并落实,借助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经过2个循环,VTE综合防治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形成。该研究方法临床医护人员容易掌握,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知识水平[19]和防治能力,值得推广和学习。

3.3 行动研究法优化了VTE防治流程和制度,是多学科团队VTE管理质量提高的关键

多学科工作组针对医院VTE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指南知识,将医院VTE防治手册进行修订,便于临床医护人员学习;及时修订VTE院内防治流程和制度,制定了肺栓塞发生的应急预案,成立了VTE快速反应团队,规定:所有住院患者签署VTE风险知情同意书,有疑似VTE症状,务必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临床诊治疑问时,应提交VTE防治专业委员会。规范了信息预警系统,护士PDA移动端VTE风险评估为中高危的患者,医嘱系统跳出红色预警对话框,提示医生开具B超筛查预约医嘱,必须要医生点确认才会消失界面;同时会有出血风险评估单跳出,为开具抗凝医嘱提供依据,医生根据情况开具物理预防医嘱,护士立即执行,加快了防治措施落实的时间节点,全程管控防治措施落实率;质控上报、数据收集方面由VTE网络小组成员负责,这些都利于VTE防治管理同质化工作的推进。经过两个循环,在第一循环结束后对结果进行了反思评价,可为下一轮行动奠定基础。从VTE过程指标及结局指标来看,VTE风险正确率由87.65%提高至93.86%,已达目标值90.00%;中高危患者物理预防措施落实率由32.76%提高至71.97%,说明应用行动研究法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症医学科及脊柱科做得好,但离目标值仍有巨大差距,需要持续追踪;VTE发生率由5.87‰降低至3.51‰,说明VTE防治筛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干预依从性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行动研究法发现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和再计划,改进多学科团队在住院患者VTE防治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不断完善改进方案,有效提高了住院患者VTE预防措施落实率,提高了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正确率、中高危患者VTE防治措施落实率及发生率,降低了住院时间,保证了患者安全;同时促进了多学科之间合作,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医护人员VTE防治水平和意识。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未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开展更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证实,为住院患者VTE防治规范化管理提供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落实率研究法医嘱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落实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
精神科利用品管圈提高责任制护理的落实率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落实率的效果分析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