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的现状及帮扶策略

2021-11-09 01:06金佳禾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金佳禾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

一、问题提出

事实孤儿是处于孤儿与普通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是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虽然没有死亡或失踪,但因强制或自身原因事实上无能力或无意愿抚养的未成年人。从已有的政策和研究来看,这一群体正处于生存、发展的困境,但近些年才开始受到关注,得到的外界帮扶有限,其中心理帮扶的缺失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实孤儿由于家庭的原因,面对着不可避免的流言蜚语,这很容易形成儿童心理上的创伤,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卑、敏感等。自我认同感是个体接触外界寻求自我发展时,将自我意识、感受与外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也标志了个体的自我认知程度。分析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可为相关组织的帮扶工作提供参考。基于Erickson的同一性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本研究中自我认同感包含三个维度:自我角色认同感,自我价值认同感,自我动机认同感。自我角色认同感通过个体对自我在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和认同感衡量,个体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自我角色认同感。自我价值认同感是个体在对自身价值认识基础上的对自身存在、自己所做事情价值的认同感。自我动机认同感是个体对把自我概念作为动机的一个源泉的认同感。

二、文献回顾

当前关于事实孤儿的研究,大致从事实孤儿救助、心理、相关社会工作这三个方面展开。在事实孤儿救助方面,黄晓燕、许文青发现事实孤儿的社会支持系统仍然非常脆弱[1],张映雪、张雨晨从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论述了事实孤儿救助的影响因素[2],张露认为亟须构建一套国家监护体系为事实孤儿权益提供底线保障[3]。在事实孤儿心理方面,陈宛玉、周姗姗认为当前社会和家庭提供给事实孤儿的心理关爱不足,部分事实孤儿存在情感较为脆弱、自我评价偏差、安全感缺乏等问题[4],何柳琴认为事实孤儿往往由近亲属承担抚养责任,隔代照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5]。在事实孤儿相关社会工作方面,潘明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6],王慧[7]、李玥君[8]在事实孤儿社会工作进行探索并提出策略,曾贵清探讨了个案管理模式运用于事实孤儿救助的可行性、介入路径与方式,并对项目的全过程开展专业评估与反思[9]。

纵观上述研究,当前对事实孤儿群体的研究有以下特点:在事实孤儿救助方面,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硬性保障让事实孤儿得到救助;在事实孤儿心理方面,探索、开展工作往往“见表象”“议表象”“改表象”,对于根源性的、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研究较少;在事实孤儿相关社会工作的研究方面,大多是从个案入手,尝试由个体到群体走出成长困境,但由于当前事实孤儿群体的受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个案研究的案例有限,需更多的案例支撑相关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从而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以个案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可供参考的帮扶策略。在调查方法的选择中,由于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故采用访谈法而非问卷法。

在访谈法的实施中,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初步编制访谈提纲,利用该提纲对2名事实孤儿进行预访谈,再将访谈结果加以总结,修改完善访谈提纲,最后对17名事实孤儿进行访谈。

访谈提纲包括五个方面,分别用于调查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从兴趣爱好、成长经历、业余活动几方面展开),自我认同感的自我角色认同感(通过访谈对象自述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我角色的认识进行衡量,访谈对象对自身人际相处状况的举例描述也作为依据)、自我价值认同感(从访谈对象对自己所做事情价值的认同度以及对他人价值评判的重视程度衡量)、自我动机认同感(从访谈对象的行事动机、目的性强度方面衡量)三个维度和帮扶工作改善对策(了解访谈对象认为的对自我认同感产生影响的因素,期望得到的帮助)等方面。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访谈对象为湖州市“寻找彩虹的孩子”——关爱事实孤儿实践服务团队结对的17名儿童。从伦理学角度考虑,为保护被访者隐私,以下信息中姓名以姓氏代替。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的特征

1.事实孤儿的自我角色认同感特征

从被访者性格看,一类相对开朗,乐于与人交际,更容易被周围的人注意到,一类相对内向,不擅长表达、交际,容易被忽视,也因长期不被注意而更不愿打开心扉主动与人交流。

从被访者与周围人的相处状况看,第一类被访者与周围人的关系相对平等、和谐,有较独立的想法,处理朋辈关系有自己的原则和判断标准,自我角色认同感较高。第二类被访者因得到的亲情较少,处理朋辈关系时往往会迎合他人的喜好,以他人为中心,这一类被访者自我角色认同感较低。

2.事实孤儿的自我价值认同感特征

在自我价值认同感方面,被访者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主要来自自身对已有成就的价值判断,也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大部分被访者认同自身所做事情的价值,且对有价值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结合被访者的家庭状况看,事实孤儿这一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依赖父母、得到父母很好的关心、照顾,因此独立性较强,对现在及未来的考虑更多的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一部分自我价值认同感来源于“所做的事情能否得到可见的成效”。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身边的人认同自己的价值,其判断依据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对他们所做事情的言语态度。部分被访者表示在意他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迎合周围的人,自我价值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影响。

3.事实孤儿自我动机认同感特征

自我角色定位准确、自我价值认知清晰的被访者对自身的肯定程度较高,能欣赏、接纳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而其余被访者则认为自身比较普通,无法看到自身的闪光点,还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部分被访者做事前会考虑相应的结果,并做一些事以得到预期的效果。相比其他同龄人,他们更能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需求,在做事前权衡利弊。因此总体而言,被访者做事目的性较强,行动、做事的动机一般源于预期的结果。

(二)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了解、他人评价、社会反馈和反省总结这四个方面。自我了解,即个体对自己身体、能力的认识,是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关键。从部分事实孤儿性格、日常与人相处的模式可以看出,其存在自我角色认知模糊、缺乏自信心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他人评价的积极程度和社会反馈的正向程度具有长期性,也对事实孤儿的自我认知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深入访谈发现,部分事实孤儿对造成家庭变故的原因及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对于挫折、变故的应变处理能力较差,不能及时调整消极情绪。长期如此,往往会否认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感到迷茫、无助。

2.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持

由于事实孤儿的原生家庭发生变故或其父母残疾等原因,得到的精神支持及物质基础较薄弱。通过对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的分析可知,事实孤儿的原生家庭情况都较为复杂,且大多数家庭属于低保家庭,家庭与个体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活保障问题,而个体的发展较少被重视。

对青少年而言,父母的鼓励也是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大部分事实孤儿无法得到这方面的肯定与鼓励,遇到困难也比普通孩子少了一条排解途径。因此部分事实孤儿较为孤僻、自卑、敏感,虽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其潜意识里仍然期待得到更多的关心。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从教师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师素质培养状况正在逐步改善,教师基本都具备班级管理与个别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能在履行基本义务的基础上给予事实孤儿更多的关爱,但也存在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不重视、不在意的情况。

从学校整体的心理辅导状况看,尚且存在资源匮乏等问题。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当前部分学校并未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室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其次,部分学校并未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事实孤儿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

从朋辈关系角度看,当前集体性的教育活动不够丰富,部分事实孤儿周围的同学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或许会注意到他们的家庭情况等,但无法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经意间的言行或许会对事实孤儿的自我认同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4.社会帮扶效果不佳

我国长期以来更关注孤儿这一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事实孤儿作为介于普通儿童与孤儿之间的特殊群体,近些年才逐步得到关注。

纵观近年来的社会现实,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基本是经济层面的,并未深入心理层面的帮扶。当前部分事实孤儿的生活水平依旧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得到的基础保障依旧有限,造成了事实孤儿的心理负担,其自我价值认同感也因此受到影响。同时,事实孤儿生活的社区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相关工作人员能了解的信息和给予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当前也有社会爱心组织给予事实孤儿相对较为全面的帮扶,但由于是自发组织,人力物力有限,覆盖面较小。

(三)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的帮扶策略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多角度入手形成互帮、互助、互爱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活动主题选择时可以有意识地考虑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例如开展逆境教育专题讲座等,从提升事实孤儿自我认同感及引导其他学生思考的这两方面入手。

做好教师素质培养工作。教师的鼓励与关心是事实孤儿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性格更开朗,更认同自我存在的价值,做事也更有动力。同时,学生之间、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由班主任进行协调,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此外,应与部分事实孤儿的祖辈监护人建立联系,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及时反馈在校情况。

完善心理咨询室并将其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的咨询活动是对事实孤儿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的有效途径,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心理老师可通过自我认同感量表对在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进行普查,着重关注部分离群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帮扶。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可开设如“悄悄话信箱”等匿名咨询平台,给学生一条情感倾诉的渠道。

2.完善政府事实孤儿帮扶网络

建立并完善事实孤儿帮扶网络,由政府主导,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实现系统性、多元化帮扶。

完善关于事实孤儿的政策。各地应结合当地现状确定合理的标准,为切实的帮扶工作提供基础性准则。针对帮助事实孤儿发展自我认同感,政府可以从学校、社区、社会爱心组织等方面的权责划分入手,将心理帮扶的相关措施细化,并督促落实。

合理使用帮扶资金。一方面由政府直接补贴至事实孤儿家庭,为其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由政府补贴给社会爱心组织,由爱心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事实孤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政府要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并做好资金使用监督工作,精准帮扶。

积极主动发现事实孤儿群体及其自我认同感方面的问题。政府可合理利用自身权限整理困境家庭名单,了解具体的家庭情况及帮扶需求,提供给相应的学校、社区、社会爱心组织,做到“不遗不漏”,以当前已有的政策为依据,切实考虑事实孤儿家庭的需求,做到“能帮尽帮”。

3.拓宽社会爱心组织帮扶面

社会组织有更强的灵活性、自主性,可在已有的帮扶工作基础上,做更多力所能及、有助于事实孤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

加大社会爱心组织的宣传力度,增加影响力,普及自我认同感相关的信息。首先让更多人认识到自我认同感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成长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后每个人都为事实孤儿的自我认同感发展出一份力。

社会爱心组织可连同学校与社区,对事实孤儿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爱心帮扶。以“寻找彩虹的孩子”团队为例,每一名事实孤儿都与一名爱心妈妈和2-3名爱心课堂小老师结对,爱心妈妈定期家访,爱心课堂每周一次。这些小老师都是大学生,相对而言与孩子的沟通更顺畅,若事实孤儿在心理上存在问题也可以及时发现,尽早解决。

组织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在陪伴中使事实孤儿感受快乐与温暖。事实孤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少父辈的陪伴,因此“陪伴”也可作为社会爱心组织帮扶工作的关键词,帮扶工作是长期的、持续的,活动参与人员尽量固定,增加熟悉度,更好地带给事实孤儿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