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从字顺”到“从心所欲”

2021-11-11 23:11咸丰收
对联 2021年12期

文 |咸丰收

对联作为继诗词曲之后较为晚出的一类诗学文体,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递延至今。可能是受唐宋以来楼阁亭台诸名胜喜好悬刻诗板的影响,自明代以来,对联迅速兴盛并取代诗板成为一种庄重正式且极为通行的题刻方式。与诗板“榜于梁栋间”的悬挂方式不同,对联多题刻于极为醒目的屋宇两楹之上,让人一目了然。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剧《联林珍奇》曾经把诸多明人的对联故事搬上了荧屏。因为受这部电视剧新奇的文学形式、有趣的故事情节影响,我喜欢上了对联,并沉迷于其中,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沉湎于各类征联活动。

作为一位对联爱好者,我的对联创作之路极为漫长,从不懂到懂,从生涩到熟练,从2007年至今也有十四年了。一路走来,如果说有什么对联创作心得可言,元末明初凌云翰的诗句“文从字顺乃立言”很好地道出了我的心声。

“文从”有“直言指出,无所回避”的意思。我姑且拿它喻指对联创作中的“切”。对联注重取象立意之“切”,为的就是在方寸之间写景、纪事、传情能与主题不离不即。我曾经有一联在河北迁安轩辕阁征联中获奖:

一万里风云入眼,叹古今何处、草木何人,但从濡水燕山,阅尽沧桑沉赤县;

五千年道义担肩,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得以承前启后,奉来香火仰黄台。

这副对联之所以能够获奖,我想主要还是联中的“濡水燕山”与“黄台”很好地切中了轩辕阁之地理位置;另外,上联的“叹古今何处、草木何人”与下联的“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则契合了阁中所供奉的人文始祖黄帝,收到了“取精用宏、确切不移”的功效吧。有了这直指创作主题的“文从”,我想在对联创作中不论是描摹景物、陈述史实、传情达意应该就不在话下了。

“字顺”有“用词行文自然妥帖,表达清楚”的意思。在这里,我姑且用它来形容对联字句对仗的“工”。对联讲究对仗之“工”,正是从字面的考究上彰显其诗意之美。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在论及对联创作时,先后提到“工而切”“工丽”“工切”“工稳”“工绝”“工敏”“工妙”“工巧”“工整”等创作批评理念。吴恭亨的《对联话》也提到了“工伟”“工合”“工浑”“工谐”“工雅”“工绝”。何为“工”,如何“工”?中国楹联学会推行的《联律通则》,为大家提供了不错的创作标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有一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现代杯”海内外诗词楹联书法大赛的参赛联,是这样写的:“首义扫龙庭,帝制崩摧,辛亥群雄腾豹变;先驱开虎步,共和激越,武昌一役起鸿篇。”这副对联中“首义”对“先驱”“龙庭”对“虎步”“群雄”对“一役”“豹变”对“鸿篇”,较好地体现了细处用力的工。另外,我题写迁安轩辕阁的对联中,“一万里”与“五千年”以数字分言时空,“赤县”与“黄台”以颜色切其阁之位置,也是为了求工、求切,而在反复斟酌后特意做的取舍。

如果用“文从字顺”来作为对联创作标准之一的话,我认为这正是对联“乃立言”的基础。因为相比于诘屈聱牙的不知所云,平淡自然而又隽永蕴藉的对联似乎更为受众所喜欢。循着“文从字顺”的创作要求,我们在恪守“工”“切”之时,还需要注重取象的细微、立意的新巧、下笔的澄鲜。如能再辅之以气息的畅达,一副佳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是孔子用来形容为人处世之道的。“从心所欲”说的是人要顺从自己的心意和爱好,真实坦率,无所伪饰。“不逾矩”指的是人要坚守自己的底线,遵循法理人心、伦理良知。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对联创作时应该谨守规矩,然后才会有灵感喷涌时翰逸神飞的状态,似乎也无不妥。

对联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文体,也正是因为它特殊的行文规则。所以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正是对联创作中要恪守的准则吗?除了字句的对仗规则之外,对于对联创作规则的探索,也需要关注对联多分句句脚的排列。作为脱胎于诗赋的一种文体,对联不可避免要受到诗赋句脚排列规则的影响。长期以来,不论是将近体诗句脚排列规则应用于对联创作的“李氏规则”,还是汲取律赋句脚排列规则而用于对联创作的“马蹄韵规则”,一直都是对联初创时的两种基本规则,也是人们在创作中用得最多的成熟规则。我在对联创作中最爱用的也是这两种规则。我曾写过一副题写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的对联:

芸编罗地质,溯琳琅万卷源头,向青原上、绿野间、白云下;

萍迹到天涯,添缱绻千行注脚,任风雨急、山川静、岁月匆。

这副对联就采用了上联“……仄平仄平仄”的“李氏规则”。另外,我在云南“宜良烧鸭征联”比赛中的获奖作品:

耳福无如口福,想天成其美,火毓其香,风味出滇中,鼎俎调时君自笑;

闻名为有高名,又掌案何人、配方何物,乾坤归手上,功夫到处鸭先知。

此联则采用了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马蹄韵规则”。

有了“不逾矩”的创作前提,我们就可以从心所欲、自由发挥、快意创作了。而要真正达到“从心所欲”的创作境界,这还离不开一个人长期的学养浸润与反复实践。熟能生巧,才是创作水平得以不断提升的法宝。在创作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对联时,从读到征集启事,到开始打草稿,到反复推敲打磨,整个创作过程前后历时有半个多月,花费了我十几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酝酿了许久之后,我脑海中突然跳出了“芸编”一词,它不就是古人对图书的雅称吗?中国地质图书馆当以地质书籍为馆藏特色,就是“芸编罗地质”了。“芸编罗地质”切主题、切馆用,可以说一语中的。万事开头难,起句有了,接下来就好办了。这里有琳琅满目的万卷图书,而这些图书中蕴藏的知识来自于哪里呢?在我反复思忖的过程中,中间部分也应之而出,就用“溯琳琅万卷源头”承上启下、前呼后应了。这“琳琅万卷”的“源头”不正是来自大自然吗?不就是无数先辈从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怀抱中一点一滴地感受、汇集、整理、研究而来的吗?当然,如何表现美丽的大自然,让我费了一番脑筋。几经调整,为了句式的灵动活泼,我想到了对偶修辞中的“燕逐飞花对”。如果“芸编”是一朵飞花,那么“青原上”“绿野间”“白云下”不正是三只飞舞的飞燕围绕着它吗?于是琳琅的图书、深邃的知识与美丽的自然,便巧妙的结合了起来,让这副联的文学性、艺术性不言而明。上比写地质图书馆书籍“从实践中来”,那么下比何不写“到实践中去”呢?“萍迹”对“芸编”,以“天涯”对“地质”,词语对仗新巧,让我很是得意。书的“源头”在自然,知识的“注脚”也应该在自然。中间一句就从对地质工作者的感怀入手,表现地质工作者学以致用,踏遍天涯海角,用一行行脚印叩问大自然,不辞劳苦的情景。缱绻之情让他们无怨无悔,哪怕是“风雨急、山川静、岁月匆”,接下来的第三句也有了。在这副联的创作中,我兼顾了地质图书馆书籍的深邃、知识的优美,对仗工切、句式活泼、用语自然、手法新颖,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出来。上下比各有侧重,两相映照。这不,一副联就成了。

从“文从字顺”到“从心所欲”,这个话题包含了我两个层面的创作思考:如果说“文从字顺”是我们要严守的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那么“从心所欲”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对联创作的从容境界吗?正是在这些感悟的指引下,我的创作水准才得以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