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绿色高效生产管理关键技术

2021-11-11 08:05陆继亮
农技服务 2021年9期
关键词:水肥苗床花卉

陆继亮

(云南省花卉技术培训推广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31)

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是在无土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花卉种植技术,具有节能、节水、绿色环保以及高产、高质等现代农业特征,其生产技术核心是水肥循环及配套设施设备。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地板”上升和环保等“天花板”下压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引进光、温、水等因子的自动化控制设备,结合水肥循环技术的应用,逐渐探索出一条以水肥循环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高效花卉生产技术体系,取得较好效果。我国盆花和鲜切花种植主产区云南省,截至2020年为止,以无土栽培为主的绿色高效生产规模超过1 333.33 hm2,其中盆花以玫瑰、红掌和大花蕙兰为主,切花以玫瑰为主。

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将成为更多企业和花农生产模式的最佳选择。保持土地稳定性、土壤可持续性、水资源清洁性是绿色高效模式的重要支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优质花率是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肥水循环技术路线可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量,又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同时也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探路,积累经验,对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介绍花卉绿色高效生产管理技术体系中的5个核心体系及其配套创新技术措施,分析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效益,并针对花卉绿色高效种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核心体系构成

1.1 种植床体系

1.1.1 潮汐式 用于盆花种植。苗床有采用铝合金制作的移动苗床、钢化玻璃等材料制作的固定平板式苗床以及水泥硬化的地面式苗床、采用PC管制作的管孔潮汐式苗床。移动苗床可据苗龄大小自由移动到相应生产区,成品从生产区移动至包装车间,属生产区微物流系统,有节省搬运成本、方便管理、水肥循环容易等优点,但需定期清洗潮汐板(苗床主要部件)中的枯枝落叶、青苔、淤泥和其他杂质,需配备清洗设备,投资大。固定式苗床可用水泥、有机玻璃等材料建造,投资小、管理方便,缺点是空间利用率小。地面式苗床优点是投入小、易清理,缺点是需硬化种植面,土地恢复成本高,搬运和移栽用工较多。管孔潮汐式苗床属创新型苗床,即根据盆器大小和种植距离,在白色PC管道上凿开一个孔作为种植穴,盆器放置于种植穴中,水肥流经管道后,通过盆底基质和根系的毛细作用汲取水肥。管道间距和高度按需安置建造。

1.1.2 悬挂式 多用于树皮等无土栽培的兰科类盆花种植,需通风透气环境条件,盆器悬挂于铁丝上,常见于大花蕙兰、澳洲石斛等盆花种植。悬挂式苗床投资小,苗床高50~70 cm,投资20~30元/m2,可通过调整铁丝距离设置株行距。通过地面径流完成渗漏水的回收利用。

1.1.3 箱槽式 主要用于玫瑰等切花种植。种植槽由聚乙烯黑色厚膜制作,以耐用为原则。种植槽2侧面每隔一定距离用圆钢或其他材料支撑固定,槽深25 cm、宽40 cm、长度25~50 m为宜,种植槽整体有倾斜度,以方便渗漏水的收集回收处理。

1.2 灌溉体系

1.2.1 首部 属于灌溉体系中的水肥供给中心,功能多,构成复杂。有液体肥配施、pH和CE检测、回收水净化、压力调控等功能,有储备罐、过滤器、施肥机等设备和电脑控制系统(图1)。自动施肥系统水肥自动控制,EC实时监测、记录和智能调节。简易施肥系统没有系统化的电脑设备及其软件,人工辅助配肥,通过灌溉系统完成施肥,对末端水肥需定期测量,投资小,使用方便,但需成熟的经验积累。

图1 水肥循环工作原理示意

1.2.2 供水 灌溉体系是水肥循环种植的核心。灌溉用水包括外水和内水。外水就是外部供应的灌溉用水,来源有水库水、沟渠水、河道水、深井水和雨水。建设雨水收集处理池可收集70%有效降雨。雨水收集池既增加水源渠道,保障生产用水安全,又可节约成本,同时还可依靠水面调节基地气候,营造水景,美化生产观景,形成生产和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基地。

内水是通过灌溉后渗漏的回收水。回收水经净化处理、消毒杀菌后流入收集池,再行二次使用。内水处理系统的完善是实现“零排放”的基础。

1.3 养分监测系统

水肥循环技术就是将施肥与灌溉结合,水肥得到同步控制的一项技术体系,施肥过程可实现自动控制,养分情况监测,即N、P、K和微量元素配比,以及pH和EC值的调控。

切花用基质常与碎石(公分石)按搭配使用,上层用基质,下层用碎石,多用于玫瑰切花栽培。具体搭配:碎石放入种植槽底部,占种植槽深度的1/5,厚度为5~10 cm,主要作用是提高根部透气性,利于多余灌溉水的流出。基质是水肥循环高效种植的基础,属于无土栽培范畴,常用基质有椰糠、泥炭、树皮,基质可与珍珠岩、蛭石等混合,也可制作为基质条(块)单独使用,具体由种植品类而定。种植基质内基本不含营养物质,植物所需营养需通过滴灌,随水进入植物根部。施肥做到少量勤施,切花玫瑰每天施肥10次,每次2~3 min,经常保持基质湿润, 20%~40%渗透水肥需回收处理。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地域和各自管理特点,营养物质的配比也不同。

1.4 小气候控制体系

1.4.1 温控 温控包括低温和高温控制,关系到植株长势、产品品质和生产安全。低温控制主要任务是防止和避免极端冻害,防冻措施:一是清洁型能源加温。天然气加温绿色环保,但需具备供气公共设施,锅炉、锅炉房、支管等加温设备投资大,应用成本高,加温成本(60元/m2左右)是煤炭的3~4倍,适合高价值产品生产,如大花蕙兰、多肉等。二是地热加温。地热加温绿色环保,成本低,成本10元/m2左右,缺点是具有地热资源的生产基地较少。三是双层膜等设施保温。在大棚内按照2层8~10丝平拉式内保温,双棚头设计,也可于棚周围增设棉被等措施保温增温。物理保温技术措施设计建造方便、成本低操作简单,且节能环保,多被采用。

降温主要在热区使用,节能环保措施有3种:一是风扇+雾化协同降温。在生产棚内安置风扇,通过自然风流动降温,同时为增加棚内湿度和辅助降温,在风扇上安装喷雾设备,此法适宜在单体面积小的大棚进行温湿度调控。二是遮阳降温。在棚膜上覆盖遮阳网,或在棚内设置自动遮阳网。三是在棚膜上喷涂特殊遮阳材料(淀粉)实现遮阳降温。

1.4.2 光控 设施化栽培中通过遮阳网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或采用补光设施增加光照,加速植物生长,缩短生长期,提高单产。玫瑰盆花生产中采用补光措施可使生产周期从90 d缩短至70~80 d,每年可生产4~5茬,产量提高30%~40%。

1.4.3 气控 不同类型的温棚对棚内气流的控制不同。南方地区通常采用棚顶和侧面开窗设计,根据棚内小气候条件,适时进行侧窗和天窗协同调控,加大棚内外空气交换,提高棚内上下层空气流动性,及时带走棚内的颗粒物和病菌孢子,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虽然大棚建造成本提高30%,但能保障植株有效生长空间的最佳气流环境。

1.5 大数据体系

温室及其设施配套体系是基础,绿色高效种植需要投入高档设施和智能化温室,要结合当地环境、自身技术和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水肥循环种植过程,除配备基本的生产设施设备外,还需配套光、温、气、水监测设备,与所有设施设备相关联的软件系统,以便于生产基地大数据记录、存储,并进行数据集成和分析,用于指导生产管理和技术调节。

2 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效益分析

花卉绿色高效生产具有投入高、产出高、生产管理精细、技术门槛高的特点。以玫瑰切花为例,从表1可知,水肥循环为核心的绿色高效生产(第三代),产量和单支均价是传统方式(第一代和第二代)的2倍,单支生产成本虽然较传统增长了1倍,但产量和价格明显增长,毛利润(不算设施折旧)是传统生产方式的4倍。

表1 不同大棚设施生产特点

3 花卉绿色高效种植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问题

花卉绿色高效生产管理模式渐成热点,但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1) 土地政策亟待改善。生产用地租期短和租期不稳定,用地政策难以保障。2) 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绿色高效设施设备技术投入和人力成本大、周期长、效益低。3) 专用设备和技术研发亟待加强。生产全程需精细化管理,无论是设施设备制造还是技术研究,我国起步晚、积累少、空白多。

3.2 对策

针对花卉绿色高效种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 调整完善土地使用政策,确保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服务水平和效率,县一级设置由土地、水电、网络等部门组成土地租赁“一条龙”服务窗口,避免多头跑腿,多方协调;明晰租期(有些地区租地期限仅10年),大棚及其配套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等政策。2) 建立金融联动互助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建议银行、保险、农业担保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与农业部门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互助机制,优先、优惠提供资金支持;财政资金扶持环节重点向绿色高效种植倾斜,对水肥循环、无土栽培种植给予财政扶持,贷款贴息。3) 加快设备和技术研究力度,提升核心技术聚集效应。采取科研院校+企业+国外研究机构的形式,整合多家企业技术优势,联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技术集成应用。

猜你喜欢
水肥苗床花卉
智能水肥灌溉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2021国际花卉展览会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研究
《花卉之二》
上茬水稻田选做育秧苗床的问题与防止
《静物花卉》
玉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