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阈下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阐释及作用机理:以大湘西为例

2021-11-11 08:05滕湘君张世兵
农技服务 2021年9期
关键词:视阈教育培养湘西

滕湘君, 张世兵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1)

大湘西地区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广大地区,行政区划包括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及邵阳市西部的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隆回6县(市),区内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1]。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当地农村贫困比较突出,加之留守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脱贫任务艰巨。为解决输血式扶贫的不足,克服扶贫-脱贫-返贫的怪象,必须进行造血式扶贫,从改变农民的观念和素质出发,进行新型农民教育培养,使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和精准脱贫的强大引擎。为推进大湘西地区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实施提供参考,从精准扶贫视阈总结大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特点,指出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并分析新型农民教育培养推进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

1 精准扶贫视阈下大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特点

1.1 鲜明的时代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西部地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释放农村经济活力[3]。从精准扶贫视阈开展新型农民的培养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三农”发展的持久活力,既能实现新时代推进大湘西地区精准扶贫既定方略,又能成为全面决胜小康的内在动力。因此,精准扶贫视阈下大湘西地区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彰显着先进性、使命性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2 任务的艰巨性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新时代推进大湘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由于大湘西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精准扶贫进程中仅靠输血式扶贫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实施造血式扶贫,通过适度发展产业,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养,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实现和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当前我国农村每年有900万~1 000万人向城市转移,农民工总量达2.6亿,部分农民工城市化后不愿再回农村,给贫困地区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大湘西地区农村发展较缓慢,各村发展参差不齐,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发展相对较好,离城市偏远的农村发展较为落后。青壮年农民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高,但不安于留守农村,普遍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青壮年急剧减少,留守人群主要是老幼妇孺,加剧空巢村现象。这些留守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往往安于现状,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和能力弱,为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养形成较大制约,使大湘西地区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1.3 手段的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手段也随之多样化,相关教育培养平台纷纷涌现,线上与线下、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方法与模式。如积极推动“送教下乡”活动、选派科技特派员定期或不定期现场传授农业技术推广知识,或是通过科技直通车建立流动课堂,深入田间巷尾进行宣传和指导[4]。同时,发挥开放大学在培养新型农民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视频等对农民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很好地将相关技术传授给农民。利用高校优势,在各高校建立资源库,积极搭建平台,通过慕课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另外,各扶贫单位或个人驻村入户,精准把握农户需求,分析农户致贫原因,通过言传身教,切实解决农户的贫困问题。还可将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结合农民的需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农民素质。此外,针对部分具有一定经验和自学能力的返乡农民工,根据其需要,采取专题模块、就业热线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5]。

1.4 内容的指向性

针对大湘西特殊的地理环境,现代农业主体缺失,农民主体功利主义较强的特点,需因材施教开展农民教育培养,既要综合考虑农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又应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量身打造教育培训内容。首先,教授农民信息技术和技能,提升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商和微商等有效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其次,针对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发挥特色品牌效应,应根据产业特点,如茶旅融合等,传授现代农业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再次,围绕选拔或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具有一定超前视野的农民工或村干部做当地致富带头人,开展现代农业和市场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以更好其发挥精英效应,将其打造成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 精准扶贫视阈下大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精准扶贫视阈下对大湘西地区传统农民深入全面地开展教育培养,转变其传统的思想观念,进一步丰富其文化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使其树立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经营意识。由此,推进实现传统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素质显著提高,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获得一定收益,逐渐摆脱贫困,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智慧农民。从相互关系上看,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有利于其懂技术、会经营;农民懂技术和会经营,会去学习更多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相辅相成,进而形成农民的高素质(图1)。

图1 新型农民素质的3个维度

2.1 有文化

有文化是指农民通过教育培养以后,文盲群体的文化程度能够达到初中水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基本接近高中知识水平,文化知识储备明显提高,认知能力大幅改进,对惠农政策和其他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宣传内容能够较快理解和接受。同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并获取所需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或通过考取证书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生态环保知识和意识,也没有其他恶风陋习。

2.2 懂技术

懂技术是指农民通过教育培养以后,能够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善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够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仅在生产领域,在加工、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互联网、多媒体、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够将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充分融合。

2.3 会经营

会经营是指农民通过教育培养后,能够树立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准确辨识和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商机,开展策划,结合现代营销手段自主进行农产品销售,实现产销一体化。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能够通过提升经营水平增强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

3 精准扶贫视阈下大湘西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作用机理

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和农民,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是农业产业的发展[6]。面对资源、环境和经营方式的现实约束,农业发展方式将从依靠资源消耗、农资投入及牺牲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转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7],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8],农民作为农业和农村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承担者和推动者[9],因而也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精准扶贫视阈下,通过建立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涵盖自主学习、职业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自主提升机制、典型示范+集中培训有机结合的创业培植机制和创新培养机制[7],开展系统和专业的新型农民教育培养,使其在自身积累的农业劳动经验基础上,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自身的劳动强度,增加从事农业的愉悦感,同时获得比传统农业更高的收入。由此,农民能够体面地从事农业[7],加之其内生的乡土情结与外生的产业带动和政策扶持,农民选择从事农业的意愿将会得到增强。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将有利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和缓解农业人口老龄化。同时,农业比较收益的提高能够增强农业的吸引力,促使更多资源投入农业[10],支持农业产业更好的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养,对广大的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业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可将我国众多的农业人口转化为优势人力资源[8],为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增长方式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0],进一步激发新的农村市场主体的发展潜能,增强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7]。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使其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实现职业化,能够促进农业领域的分工分业进一步细化[9],推进农业增长模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7]。从宏观的城乡协调发展层面看,在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下,面向仍在从事农业的群体,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养,提升农民素质,可增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使农民能够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农业,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进而使城乡差距得以进一步缩小[7]。同时,在保障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合理流动将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与交换,推进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7],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语

在大湘西地区推进精准扶贫是深入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使当地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实施造血式扶贫,从而激发农民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使农民自身内生的脱贫潜力和动力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具备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人力支撑。新型农民教育培养是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进行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举措。正确理解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及其作用机理,推动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使大湘西地区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生产和管理技能、树立新的经营理念,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逐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助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转变[7]。从精准扶贫视阈大力开展大湘西地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任务的艰巨性、手段的多样性、内容的指向性等特点,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大湘西地区新型农民教育培养的路径和措施,全面深入推进大湘西地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养,为该地区在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视阈教育培养湘西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湘西 国画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与诸子湘西游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原型理论视阈下的于连形象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