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工作策略研究

2021-11-12 15:25付文静孙明媚秦洪庆青岛科技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考研毕业生信息

■付文静 孙明媚 秦洪庆/青岛科技大学

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保”任务中,将“保就业”放在“六保”之首,再一次从国家层面强调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就业惠及最长远、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做好就业工作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高校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高校要将就业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重视对待。

一、新形势下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做好就业形势研判,完善就业工作举措,本文以山东省某高校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及结果如下。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设置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共计24道题目,题目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发展选择、考研与就业期望、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就业指导帮扶反馈等多个方面。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7月6日至7月20日,以山东省某高校2021届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358份。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时间选取在2021届毕业生即将升入大四年级之际,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对未来的就业选择有所规划,在“你的职业发展选择”一题中,选择考研的学生最多,达73.46%,而选择直接求职就业的仅占6.7%,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与找工作两手准备(13.13%)、出国(2.51%)、考公务员(1.68%)、应征入伍(0.84%)与自主创业(0.28%),比对未来暂时没有目标的学生占比较少,仅有0.56%。

基于前段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考研,愿意继续读研深造,进一步分析原因。“读研深造”的原因统计结果显示,有82.26%的学生选择了“本科毕业后就业无优势,考研利于未来更好的就业”这一选项,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为本科学历缺少竞争优势,想要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提高自我竞争力。真正热爱所学专业,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生占33.87%,这部分学生读研目标比较坚定。除此之外,学生选择读研跟其他因素有关:选择暂时不想接触社会,想继续校园生活的学生占16.13%,顺从家长心愿的学生占10.65%,而目标不明确,随大流的学生占4.19%;但是占整体比重较少。

在选择“求职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期望在国营企业(77.22%)工作,选择工作的首要因素看中薪酬福利(48.74%)与个人发展(27.31%),工作地点倾向于山东(32.77%)、自己家乡(24.79%)和东部沿海城市(23.11%),大部分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及网络平台获取就业信息(65.55%),多数学生希望得到关于面试技巧(75.21%)方面的指导。选择求职的学生中,多数学生认为取消现场招聘会后,网上就业信息不足对自己影响较大(53.78%),认为校园招聘延期(49.58%)、外出交通管制求职受限(33.19%)、意向企业关停(23.95%)都或多或少影响自己的求职,也有部分学生(19.75%)产生了心理恐慌。对于线上招聘,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有所帮助,但线上招聘信息比较少,不能面询,不好判断是否是自己心仪的企业(68.49%)。

二、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新困境分析

(一)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市场用工需求与毕业生总量供给之间的供求关系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当今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人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趋向保守,不少民营企业订单紧俏、利润下降,甚至面临亏损、停工的风险,不得不减缩招聘计划,应届毕业生入职机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学生总量仍在不断攀升;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应届毕业生达874万人,较2019年增长40万人,创近五年增幅新高,预计2021届毕业生数量仍会继续增长,庞大的毕业生基数使得学生在择业时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

(二)线上招聘模式待完善

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改变、企业招聘方式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选择。往年毕业生求职有“金三银四”的说法,而今年大部分高校在六月份之前并未开学,春季大规模招聘会取消,转为线上招聘,直到目前,线上招聘仍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超过半数学生(53.78%)学生担心取消现场招聘会后,网上就业信息不足会对自己的求职产生影响,大部分学生(68.49%)认为线上招聘平台虽然对自己有所帮助,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浏览、获取企业信息毕竟比较单一,不能面询企业具体情况,不好判断应聘企业和岗位是否合适自己。

(三)毕业生就业心理波动

毕业生就业心理波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调查显示,选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自主创业的学生数量远远少于选择国营企业的学生数量,国营企业用人招聘数量有限、入职门槛高等客观因素往往不能满足数目庞大的求职者的需求,面对岗位紧缺和心理恐慌,学生往往担心害怕找不到好工作但却很难主动做到自我调度与适应,若还是坚持保守的就业观念和求职理念,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第二,“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现在的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孩子本科毕业后没有找好心仪的工作,多数家长并不要求孩子立马踏入社会,这与我们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恰好相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养成就业怠慢心理,并且家庭传统观念中追求高学历的想法,也使得一部分考研失利的学生继续“二战”而放弃尝试求职。

三、新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策略研究

(一)联手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当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陆续复工复产,就业市场开始回暖,高校应抢抓机遇,广泛拓展就业市场,深入挖掘优质企业,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从源头“开源”提升用人需求量,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遇。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将优质企业资源“引进来”,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学生与企业的接触不仅仅只是学校组织实习与开展招聘会时双方的短暂了解,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可融入职业教育。高校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将优质企业主动引进校园,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库,以点带面形成专业影响力和行业辐射力,拓宽学生就业选择,积极联系往届优秀校友,挖掘校友企业资源,邀请校友重返校园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讲座与从业分享,提升学生心中的职业认同。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走出去”,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空间。高校可充分发挥产学研资源优势,与相关企业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建立校外“导师制”,构建实习就业基地,将实习实践纳入大学生涯规划,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和深度就业带动。

(二)提高网络就业服务能力,凝聚多方育人合力

目前,学生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直接接触变少,线下招聘会取消,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招聘信息进行应聘,就业工作要因势而新,利用新兴平台,挖掘育人因素,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第一,新背景下,企业招聘没有大规模进入校园,多数就业信息仍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发布,高校要抓住潮流趋势,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网络化招聘平台。对于相近专业的招聘,可跨高校、跨空间联手举办线上招聘与宣讲,实现资源共享;引入直播讲解、网络互动、3D仿真、VR交互等方式连接企业与学生,变无接触应聘为虚拟接触应聘;必要时,可联合企业定时定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第二,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能力,发挥网络育人合力。高校要拓宽网上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企业信息准确性审核机制,与校园网相结合,构建学生触手可及的网上求职平台。学校、学院主动联系企业与学生进行线上供需对接,辅导员老师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提供线上便捷的就业帮扶,任课老师要利用专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就业主观能动性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客观的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渠道狭窄等因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缺乏也有很大影响,新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心理关怀。首先,高校要将就业工作融入日常。目前,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持续,就业工作不能只放在大四年级开展,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专业前沿,为学生提供热门就业信息,让学生多去了解社会,鼓励学生每学年都尝试模拟面试,锻炼提升自我。其次,学校、家庭都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正确就业观,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不可好高骛远,广泛宣传就业政策,鼓励学生参军入伍、自主创业、服务基层等多形式多渠道就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老师要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念,摒弃传统观念中的“金饭碗”,引导学生用成人思维去规划生涯。最后,辅导员老师要持续关注学生就业心态,及时给予心理调适。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要继续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准确研判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出实招,求实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为稳定就业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考研毕业生信息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我的考研故事
高校给考研学生免费加鸡腿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考研侃点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