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育人过程中利用校外资源的探究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12 15:25葛萍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艺术类社团育人

■葛萍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育人功能难以实现的问题与困境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社团为例,目前学校大学生社团62个,其中人文艺术类社团21个,艺术类社团10个,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社团的调查,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社团经费缺乏,导致诸多社团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设置社团专项基金,但因重视不够,社团数量多,一般经费投入有限。社团社费成为社团唯一固定的经费来源,社团举办专业活动往往会寻求商家赞助,但是多数商家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多的是礼品互动的形式插入相应商业活动,难以满足专业活动开展需求。因此,有限的经费成为制约社团发挥育人作用的主要障碍。

(2)软硬条件不足,难以保证规范化、专业化训练。艺术类社团成员均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时间不统一易导致人员松散,难管理;成员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学校重视不够,无论是师资配备、场地设施、还是训练时间等都无法满足学生艺术发展需求,“放羊式”的发展,对于本身就缺乏专业性的社团处于自我学习和管理状态。多数高职院校一方面缺乏艺术类师资,另一方面是艺术社团的指导,不仅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在教师的考核指标里。教师平时忙于自身工作,没有激励,因此无法积极参与其中,指导社团便无法形成常态化和持续性,这也是导致各社团发展不均,专业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3)社团活动内容单一,重复化、娱乐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由于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及专业底蕴的支撑,受快餐式娱乐化视频、影音的影响,大多数艺术类社团活动内容及形式倾向娱乐化,社团之间通过相互借用节目,以“大拼盘”的形式,举办重复性娱乐晚会,成为社团之间、同学之间交友、放松甚至是为赚取积点而谋取利益的“阵地”,社团育人为本的宗旨和目标难以在活动中得以体现,更丧失了其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的功能。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育人过程中利用校外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新形势下,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大学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当下,青少年学生对艺术教育高质量的需求与艺术教育是薄弱学科的矛盾依然是多数幼儿园、中小学乃至高职院校的现状。师资、教学设备、活动经费紧缺,校内艺术活动少,无法满足学生艺术发展需求,特别是学生个性化艺术发展需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老师、学生。另一方面,校外艺术资源存在形式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社会性等特点;校外艺术教育场所设施、设备齐全,比如各类活动中心、剧场、舞台等;校外各类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注重宣传与报导:比如文艺晚会、比赛、考级、沙龙交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活动、艺术节、讲座、展览等等。第三,校外各类艺术培训机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师资紧缺也是校外机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在江阴作为县域地区的高职院校,学院艺术类学生社团是艺术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

(一)共同搭建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平台

大学生艺术类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讲究合作,是大学生了解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但高职院校的资源基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艺术发展需求。而校外资源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开放性、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等特点,双方可以通过校外机构、音乐舞蹈协会组织、剧场、文化馆、艺术中心、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各类公益及性商业性舞台等实践平台,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艺术视野,创新学生社团艺术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加强了学生、学校、社会的协同联动,也促使校内外各方力量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支持,让学生实实在在享受“社会艺术大课堂”的成果。

(二)共同推动地方文化艺术繁荣兴盛

艺术类社团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不能只追求单纯的利益和娱乐效果,可以在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注重艺术类社团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社团活动。这不仅要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还要重视结合地方文化艺术特色,通过与地方文化馆、音乐舞蹈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等部门,对地方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解、挖掘,注重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增强艺术社团在当地的社会活动力,贡献与服务地方社会,才能发挥高校艺术类社团的文化艺术传播作用,共同推动地方文化艺术的繁荣兴盛。

(三)为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专业人才

据江阴教育局统计,2020年5月13日江阴复课的475家校外培训机构中,其中校外舞蹈培训机构27家,综合艺术培训(含舞蹈培训)34家。通过对4家发展相对稳定成熟、规模较大的校外舞蹈培训机构进行访谈,其中:江阴市少年宫舞精灵,教师3名,中国舞班级32个;少年宫安之舞,教师5名,中国舞班级19个;舞吧舞吧街舞培训中心,教师15名,学员512名;青舞天下培训机构,教师6名,中国舞班级23个。从教师数量与学员班级数量的统计来看,专业师资普遍紧缺。

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专业师资缺乏、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为载体,加强与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互补性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校外机构输送优秀学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共同推动地方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利用校外资源建立互补性合作办学模式的措施与策略

(一)构建有效的艺术类社团管理机制

首先从学校层面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利用校外各类艺术资源、与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合作,给艺术类社团提供专业场地、设备、专业老师的指导与专业类培训,保障艺术类社团正常训练与开展活动,大力推广和完善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并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体系,将艺术类社团活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当中;其次,完善工作考核体系,将社团指导工作视同正常的教学任务,完善社团专业指导老师的奖励机制;第三,制定规范的考核激励办法,采取学校团委、校外教育机构共同管理的方式,对社团成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监督、管理,以促进艺术类社团有序、高效的运营。

(二)加大扶持力度,为艺术类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在时间上要保障艺术类社团成员每周有固定的训练、培训时间。其次,通过校外资源以及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实习平台以及专业展示的实践平台,学生快速成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满足了校外机构师资紧缺的局面。第三,学校及校外机构共同设置优秀学员奖励机制。双方依托专业,强化指导,整合资源,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品牌队伍,进一步鼓励学生在艺术专业上的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三)突出艺术特色,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校内外的教育与培训都要突出艺术特色,强化以艺术为核心,以实践为平台,促进创新与实践的结合。首先,通过利用校外资源,引进校外优秀师资开展相关课程,确保规范化、专业化训练的持续性;其次,定期举办或参与相关艺术类的沙龙、汇报、演出、比赛等活动,学习交流、切磋技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再者,校内外共同举办一些公益性艺术活动,通过不同形式送艺术、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另外,还可以通过与服务性盈利机构合作,通过商业化的演出、服务、展览等方式创造收入,作为社团活动经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作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

四、结语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社团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困境,改革与创新是需要,也是趋势。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资源,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与校外机构互补性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这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类社团的建设、社团活动的育人作用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艺术类社团在高校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是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艺术类社团的指导和帮扶,通过利用地方校外资源、与校外培训机构建立互补性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使社团活动内容充实,特色显著,从而全面提升艺术类社团的实践教育功能、群体规范功能、社会化功能及满足学生需要的功能。

猜你喜欢
艺术类社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