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0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研究

2021-11-12 15:25王茜茜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职业

■王茜茜/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框架,同时也提出了问题与挑战。“职教20条”文件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的标准又是什么,新时代的劳动者和过去相比,又需具备何种职业素养?这是作为职业教育者思考的第一大问题。

与此同时,自2018年起“00后”群体便取代“90后”正式登上了大学舞台,“互联网原住民”、“二次元世代”、“早熟”、“温室花朵”等各色标签名词也伴随着他们进入公众视野。不可置否,“00后”的世界精神价值观念深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变迁而影响。知识认知多元化,且信息碎片化、更新速度快,快餐式的知识结构让“00后”思维方式跳跃,独立自主思考性强,但缺乏系统性及原则性。行为方式的模仿更多来自于各类网络应用平台,相对自我及随性。但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让大多数“00后”自我意识到社会现实与网络虚拟的认知差,努力、勤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伴随在“00后”的思想价值观念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就意味着需要依据“00后”的思想行为特点,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工作,依据群体思想状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这是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而言,应当思考的第二大问题。

此外,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之后,对于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便意味着由过去单一的高中应届生教育生源对象走向了包涵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等多元的教育群体。面对生源起点不同、目标有异,且综合素质差异大、认知水平不一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做到有教无类、因人施教,让其顺利且优异地完成学业,成为高素质人才?这是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而言,应当思考的第三大问题。

面对这三大问题与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首先需要回答的便是何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根据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的指示中得出:所谓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政治要强、业务要精、作风要好以及要具有创新精神。其次,对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和高职“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价值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青年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育方面,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制度保障建设三方面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进一步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精准、更有效。

一、搭建“点线面”思政教师人才梯队,实现全员育人

育人主体在于思想政治教师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本文意在搭建“点线面”大思政教师队伍,进而实现全员育人。“点”是指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学习和生活的引导,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完成价值引领,并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塑造独立完善的人格。“线”是指学院各类专业课教师,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完成学院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思想引领的融入。要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之上,更重视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及职业价值能力的培育。“面”是指聘请企业专家、技工师傅以及党员干部加入思政教育队伍。组织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及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辅导。组织技工师傅进行技能技术传递,实行现代学徒制,完成匠人精神引领。通过党员干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增强政治意识、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从点到线再到面,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人人讲思政,人人做思政。其中,需要不断地对“点”“线”“面”的教师队伍进行教育和培训,以强化师德师风,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思政育人团队,进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

二、聚焦三大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融合,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态圈。线下平台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其中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坚持从学生自身出发,实现包括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在内的三教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高效,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高职课堂。首先,在教师方面,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基础之上,完成育人目标。其次,在教材方面,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以德为先,德技兼备。因而要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推进以思政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研究、梳理、挖掘理各类专业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实施教学模式与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最终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下的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再次,在教法方面,互联网时代,完成依靠或完全摆脱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教法改革,显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原住民“00后”学生的知识架构、思想价值体系乃至行为模式都被网络影响及被模仿。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00后”学生较为依赖网络的特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依托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在学生最熟悉、最活跃的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在网络娱乐类应用产品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用户使用率均在50%以上,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已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互联网应用类型。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依据互联网用户属性及互联网产品使用覆盖率实现针对性、多样化、个性化线上教学。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还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现代化课堂教学改革。普及推广“以学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SPOC教学等卓越教学模式,推动高职课堂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型。

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课外参与实践、实习实训的校园、企业、社会等场所或相关平台进行的教育。可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实现学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对接、高职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以产教融合为抓手,通过协同育人,搭建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职业能力培养、美与价值实践体验等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职业能力、价值引领。

线上建构以课程微资源、热点关注问题、模块任务资源和互动交流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泛在学习理念。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智慧校园综合化数据平台建设,完成身份认证、信息门户、信息标准、数据清洗等功能建设,并与一卡通、图书管理等系统对接起来,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源”数据。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院办学特色、育人模式及大学生实际需求,开发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及职业能力校园实践APP,坚持政治导向、注重价值引领,建设与课程教学、思政工作紧密关联的移动客户端。在移动终端平台使用中,采用积分累积制来与学院相关课程的实践课程考核相结合,积分排名比较高的学员可获得相应奖励,也可以作为相关实践课程学分。具体内容板块可分为知行合一、社团驿站、校园贴吧、直播平台及精品推送。“知行合一”版块主要针对学院课程教学改革而设置,以课程思政为方向,通过挖掘各个系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以其为目标进行实践任务发布。学生即可通过线上进行报名参与,进而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社团驿站”版块是针对社团活动主体,发布兴趣能力培育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报名参与,获得积分奖励。“校园贴吧”版块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管理员在后台发布“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园话题”,学生进行互动参与。一部分是“顺风区”,发布跳蚤市场、顺手帮帮忙等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急需解决的琐碎事,以加强学生对于该APP的参与使用度。“直播平台”板块只针对管理员和学院教师开放,例如在“知行合一”和“社团驿站”板块发布的实践任务过程,可通过直播平台进行直播互动参与。“精品推送”版块分为国际、国内、校园三大板块,主要推送热点新闻、美文欣赏、荣誉获得等通知。学生可进行浏览获得相对应的积分奖励,实现网络育人目标。

三、加强保障机制建设,落实全方位育人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支撑保障机制,就如同再美的园林也需要人员精心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培育护理。保障机制的建设和落实可有效地纠正在育人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为创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提供稳定的引导机制。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深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切实将其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同时,学校党委要坚持党建思政一手抓,健全“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双带头人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形成领导有力、权责明确、管理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为稳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有力保证。积极探索校际、校企联合育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产业结合,落实现代学徒制,通过学生实习实践实训,企业反馈用人标准,调整育人方案,完成育人目标。此外,学院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建设一批标准化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匠心工作室和高水平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为全员育人提供平台保障。

第二,狠抓责任落实。在大思政格局的影响下,由点及线到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梯队建设的前提离不开价值引领和德育目标,而这离不开岗位职责的明确。首先,建立师德约束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要明确育人目标及师德师风,规范自身相关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对专业性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培养一大批又红又专、适应“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使教师既做好思想引领,又做好技能引领。再次,制定教师岗位育人考核标准。针对不同层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进行不同层级地考核标准。明确责权关系,将育人成效作为党员干部述职考核的重要指标,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能够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最后,落细落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细则。目前虽很多学校都有不少的相关制度说明,但有些仍一直处于文本状态,无很好落地实施;还有些频繁修改,三天两个政策,如换新衣一般,翻来覆去,不停更改,导致施教者往往疲于应对,痛苦不堪。这些均属于制度运行不稳定,无法有效为育人机制实现制度保障。

第三,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离不开相应的经费投入,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和财务支持。还可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工作委会员,对育人落实工作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检查指导工作,对教、学、践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通报,及对教学质量和实践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和督导。

终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是全方位系统工程,需根据教学对象特点,从人才建设、教学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统一衡量设计,以期实现把青年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新人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