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的矛盾艺术

2021-11-12 17:18成馨怡
散文百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魔性浮士德神性

杨 文 成馨怡

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

歌德的《浮士德》是近代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概括性和总理性的宏伟史诗。《浮士德》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性上,更是由于它通过文学创作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包罗万象,具有人类历史价值高度的人物——浮士德。无论是上帝与魔鬼的至善至恶之赌约,还是主人公内心神性与魔性的的灵肉之搏,矛盾辩证发思想都贯穿了浮士德一生的命运发展。本文旨在结合时代背景,从唯物史观矛盾发展的角度重新解读浮士德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一、从出世到入世——实践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

浮士德所生活的中世纪时期,神学占据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基督教会成了绝对的权威。人们把一切的美好希望与期盼统统寄托于来世——一个现实不存在的“彼岸世界”,从而导致人的价值与天性被彻底否定。故事开篇,浮士德以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学究形象呈现,他常年埋头于狭长昏暗的经院书斋中,研究着中世纪的主流“四大学科”。但他却在年逾五十的某个夜晚感到无尽的厌烦和苦闷,质疑僵死的学问研究是否有用。这种自然欲望的长期压抑使浮士德饱受折磨,渴望服毒来解脱。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的口吻表达对这种消极出世,无所作为生活态度的鄙夷,并强调人在摸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并不要紧;但坐卧不动,贪图安逸才是最大的作恶。

传统《圣经》约翰福音教导人们“太初有言”,将思想理论摆在至高至上的位置,忽视了人类主观能动性实践的作用。虽然文学史上《哈姆雷特》与《浮士德》齐名“欧洲四大名著”,可从人文精神发展史来看,浮士德在艺术形象上算是哈姆雷特的进阶版本。哈姆雷特有一定的反叛意识;可行动上,哈姆雷特表现得软弱,犹豫,缺乏一定解决矛盾的勇气与毅力。比较看来,浮士德不仅有远大的追求,更真正做到了践行理想。

二、自由路漫漫——有限生命与无限追求的矛盾

随着狂飙运动的推进,这种统一的人类精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交响曲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危险的”、无限的人类精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歌德认为,“人自我的源泉、活力和根本核心仍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这种对自由的向往贯穿了浮士德一生奋斗的五个阶段,而此处的自由并不局限于肉体感官的自由放纵,它更是哲学意义上真正的生命自由,是否定的,矛盾的,也是统一的。

就像弗弗西斯的巨石,浮士德对于自由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的,甚至是曲折悲剧的。巨石一次次滑落,他又一次次推回。在一次次否定中,浮士德仰望顶峰,从未停止向前的步伐。浮士德尽管学富五车但从未放弃对火热现实的向往,首先他否定了“神学至上”的权威,勇敢走出了经院书斋求索自由。接着他肯定感官欲望,沉醉在与甘泪卿的爱情之中,当浪漫爱情的泡影幻灭时,他又迅速投身于政治抱负。可惜封建王朝过于腐朽,无药可治,浮士德便转向对古典美艺术的追求。此时的浮士德对于自由的理解已超越了“小我”,上升到了思想精神层面。最后阶段的浮士德扩张到了社会层面的“大我”,渴望通过填海造陆建立乌托邦式的人间乐园,以实现建立赫赫功勋。浮士德一生都在追寻扩张着,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刹那,他才喊出“美啊,请为我停留!”不知不觉,在一次次否定中,浮士德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三、浮士德精神的伟大人性——神性与魔性的对立统一

在“天上的序幕”中,上帝与魔鬼的赌约实际来源于《圣经·约伯记》,上帝相信他所创造的人类不会丧失神圣的本源,而自诩“否定的精灵”的魔鬼莫菲斯特强调人本身的贪婪魔性最终会迫其拜倒在欲望之下。这里的魔鬼与上帝代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恶与善,而是最极端的至恶与至善。两者随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为了证实人性究竟能否遭受得住引诱的考验,达成了赌约的协议,二者手段上做到了统一。上帝、莫菲斯特、浮士德代表着神性、魔性、人性三种典型的力量。但其实神性与魔性并非完全对立矛盾的,且三者都集中在人的身上。因此,浮士德并不是一个与这二重本性相抗衡的另外一种力量,另外一种本性,它只是一个载体,一个神魔之战的主体。

莫菲斯特不同于一般的反派角色,非但不愚蠢,甚至学识渊博、思想前卫。但他对现世充满了批判否定,奚落一切,奉虚无主义为最高境界,这也注定使莫菲斯特与一切积极正能量无缘,本质上莫菲斯特仍是极恶的代表。可另一方面,莫菲斯特作为否定的精灵,却不纯粹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他费尽心机想引诱浮士德堕落,谁知浮士德不但没有上当,反而在莫菲斯特的一次次否定中更好的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变得越来越强大。就像歌德自己所说“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虽然莫菲斯特常常坏心办好事,但外因从来不能完全决定事情发展的态势。最终浮士德能够以神性战胜魔性,究其本源,靠的还是自身的力量。其实一开始,浮士德本人就清醒地认识到神性与魔性双重矛盾的自我。在善与恶,灵与肉,道德约束和个人欲望的矛盾中一次次否定自我,又一次次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无论是自然欲望还是道德本体,人类的生命都是在这一矛盾对立中实现统一,不断升华的。

《浮士德》是一本在矛盾中推进的文学,它所蕴含的“浮士德难题”也是全人类无法逃避的精神困惑。魔性之恶与神性之善的矛盾,理论教化与实践探索的矛盾,道德制约与私人欲望的矛盾,有限生命与无限追求的矛盾,悲惨现实与乐观希望的矛盾……浮士德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矛盾的时代的,可正因种种矛盾,促成了浮士德热爱生活,求索世界,向前迈进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浮士德才能不断克服障碍,超越自我,向内心的自由真理奋勇迈进,促成了伟大“浮士德精神”的诞生。

猜你喜欢
魔性浮士德神性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魔性“三角舞”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15 Seconds to Stardom
春·遇见
魔性的大圣,人性的皮猴
总编室视觉艺术部 介是一个魔性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