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频超声在肛周脓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12 03:3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9期
关键词:形成期岁者瘘管

贾 红

(江苏省如皋市博爱医院超声科 江苏 如皋 226500)

肛周脓肿是临床常见肛肠科疾病,该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若得不到及时救治会有感染性风险,最终引发严重的问题[1]。研究证实,机体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是肛周脓肿疾病的主要发病部位,其发病率可达25%,这在肛肠类疾病门诊发病率中仅次于痔疮的发病率[2]。肛周脓肿患者常伴有剧烈的疼痛,肛周痛感明显,导致患者难以忍受肛门诊治和直肠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检查,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大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检查也逐渐被应用于肛肠科检查工作中[3]。故本院特以2015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209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样本对象,开展探讨高频超声对该诊断及治疗中应用价值的专项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209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180例,女性29例;年龄:10岁以下者3例,10~20岁者8例,20~30岁者43例;30~40岁者46例;40~50岁者46例;50~60岁者37例;60~70岁者19例;70~80岁者4例;80~90岁者3例;平均年龄(36.28±5.25)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肛周脓肿,且之后经病理学确诊;②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无心理障碍和精神类疾病者。排除标准:①对研究涉及药物过敏或对涉及治疗手段不耐受者;②合并其他慢性及严重器官疾病者;③无法随访者。研究前,相关负责医师均就涉及对象针对研究过程、预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诠释,患者信任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高频超声检查,采用本院PHILIPSIU22、GE Vivid7、迈瑞女娲Resona 8t进行检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患者呈膝胸卧位或左侧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使用高频探头,频率为5 MHz~10 MHz,在探头上涂上适量耦合剂,并套上一次性无菌保护罩。以肛门为中心,沿着患者肛周顺时针方向多切面进行检查,调节扫描深度适应不同深度病灶,判断病变部位的回声、大小及深度,检查患者是否有窦道形成。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技术查看血流情况,观察血供状况。采用截石位时钟定位法记录病变位置,并将最终影像学结果传至工作站分析处理。

1.3 评价指标

基于病理学诊断结果(金标准),统计比对所有对象高频超声肛周脓肿检出率情况,明确肛周脓肿分期诊断结果,包括:肛周脓肿形成前期、肛周脓肿形成期和瘘管形成期。随访治疗的对象,随访时间为1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运算中涉及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行t检验;涉及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行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提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频超声诊断结果

所有209例肛周脓肿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高频超声检查出206例,检出率为98.56%,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参见表1;处于脓肿形成前期者88例,脓肿形成期患者82例,瘘管形成期患者36例,且漏诊3例,再次检查后确定为瘘管形成期患者。

表1 本组209例肛周脓肿对象高频超声检出率情况[n(%)]

2.2 所有对象治疗及随访情况

88例肛周脓肿形成前期对象予以局部理疗、热水坐浴以及抗生素支持等综合治疗方式,均治愈;另82例脓肿形成期和39例(包含3例漏诊对象)瘘管形成期患者行超声引导手术治疗,所有对象术后采用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的方式考察患者病情,均完成了1年随访,无复发情况。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临床常见肛肠外科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随着患病时间逐渐加长,病情会逐渐加重,故该病一经发现,需立即就医进行诊治,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包括引流、抗菌、抗感染等治疗措施,进一步避免病情延误而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最终治疗效果[4]。目前,临床在诊断肛周脓肿时多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常规诊断,表现具体包括:会阴部疼痛、异常肿块、肛周疼痛以及局部红肿等。同时,还可采取肛镜检查、指诊等措施辅助诊断,进而对患者的肛周脓肿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估和诊断。但依据可靠研究表明[5],肛周脓肿病症在不同期的临床界限尚不明显,医生根据患者脓肿做出判断和检查时,难度较大,进一步导致了临床诊断准确率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脓肿形成过程中,界限较为模糊,医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患者的具体病变范围,难以辨别周围正常组织和肛周脓肿之间的界限,导致延误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已成为判断患者病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较于普通超声检查方式,高频超声检查在诊断肛周脓肿时的效果显著,其探头频率更高,近场分辨率更加清晰,扫描后成像清晰度更好,能较为清晰地呈现患者浅表肛周病变状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极具价值的影像学依据。研究显示[6],在诊断肛周脓肿时,依据高频超声检查方式,能较为清晰地呈现患者病灶部位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病变程度,明确周围组织和脓肿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方便医生制定更全面、有效的诊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且由于肛周脓肿形成前期、形成期和瘘管形成期经高频超声检查时呈现的影像学特征均不同,可帮助医生做出有效判断。在肛周脓肿形成前期,指诊无波动感,用探头检查时施加的压力会导致患者疼痛,经探查可见周围分界不明显、回声强度不均匀,大小不等。而在脓肿形成期,经检查可见形态不一、大小不同的低回声区,边界毛糙且壁厚,在无回声区可见细点状的回声漂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无血流信号。在瘘管形成期,病灶与皮肤黏膜处可见连续性中断或加强回声,经检查可见长条管状低回声区域[7]。依据本次研究提示,经高频超声检查后患者病灶得以清晰呈现,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高频超声检查出206例,检出率为98.56%,且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处于脓肿形成前期者88例,脓肿形成期患者82例,瘘管形成期患者36例,且漏诊3例,再次检查后确诊为瘘管形成期患者。88例肛周脓肿形成前期对象予以局部理疗、热水坐浴以及抗生素支持等综合治疗方式,均治愈;另82例脓肿形成期和39例(包含3例漏诊对象)瘘管形成期患者行超声引导手术治疗,所有对象术后均完成了1年随访,无复发情况。本次结果充分印证了高频超声能为肛周脓肿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且相较于病理学检测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高频超声可在保障诊断准确率的基础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肛周脓肿中实施高频超声检查的效果显著,其影像学结果能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形成期岁者瘘管
法国象征主义艺术运动的酝酿期和形成期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立足校园 生生不息地“延长”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干旱条件下生物炭施用量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论文写作中需注意的“模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