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感: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的“扶梯”

2021-11-12 05:20陈华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扶梯古诗词教学意境

陈华燕

[摘 要]艺术通感是一种感觉反应到另一种感觉反应的直接转移,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艺术感受进行自我融合并转换,可以说艺术通感是形成并传达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很有魅力,但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却还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如果能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艺术通感体验,通过颜色激发想象,通过音乐感知情绪,就可以让学生的多元感官联动起来,形成一把古诗词欣赏的“扶梯”,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情境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艺术通感;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48-03

一、通感与艺术通感

通感又被称为“联觉”或“感觉移借”,原本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现象,后被移借到修辭学中,称为“通感”“移觉”。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的过程中把各种感官的感觉互相联通,用以表情达意或描摹事物,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这就是通感。有时它是一种感官的感觉,能唤起另一种或几种感官的感觉;有时它又是一种感官的感觉借助另一种或其他几种感官的感觉而得到加强。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这本书中提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感往往随感而发,随意偶然。

艺术通感和通感有显著区别,艺术通感是一种感觉反应到另一种感觉反应的直接转移,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艺术感受进行自我融合并转换,可以说艺术通感是形成并传达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艺术通感作为一种审美途径,在日常艺术教学活动中十分普遍,是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互融互通的桥梁,能给学生带来获得艺术共鸣的体验感受。不过,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已经运用了艺术通感却不自知。比如,组织学生在朗诵《少年中国说》时,会想到用慷慨激昂的音乐伴奏;在用轻柔钢琴曲做背景音乐的时候,会把说话语调放得很轻;在看到春天满眼新绿的画作时会感觉到舒适,学生会说仿佛自己已经触摸到春芽的柔软娇嫩了……

二、艺术通感提升古诗词意境感知度的实践

艺术通感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可运用于教学的心理学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艺术通感主要包括感觉转移、表象联想和表象转化的过程。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印象》中指出:“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互相替代,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

据此,把艺术通感运用于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具备听觉刺激的音乐呈现为载体去渲染意境,开展创意教学,就能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古诗词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的过程中以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意境,通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艺术门类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给予人的感觉是不同的,音乐是听觉艺术,而绘画和书法则是视觉艺术,艺术通感在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架起了互通的桥梁。

笔者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发现,当以音乐艺术通过声音作用于学生的听觉,用绘画的形式通过单纯的颜色刺激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或是以物体接触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触觉时,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对古诗词情境相对直接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学生的审美经验在艺术通感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下得以扩展提升,情境想象也得到了激发和调动。由此可见,艺术通感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下面结合相应教学实例,谈一谈运用色彩与情绪的联感作用在小学高年级开展古诗词教学的实践。

(一)妙用艺术通感,颜色激发想象,感受情绪

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王昌龄的《从军行》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时,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在了解了这是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图后,笔者提出了深入学习的问题。

师:这两句诗歌的景物让你联想到什么颜色?闭眼假设自己笼罩在所想象的颜色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猜想一下将士们心情如何。

生1:这两句诗让我想到了灰色,灰蒙蒙的一片,没有太阳的光泽,雪山也暗淡无光,将士们感到保家卫国的责任很重,可是环境恶劣让人忍不住想家,内心矛盾又压抑。

生2:这两句诗让我想到了咖啡色,联想到云层十分厚重,空气中尘土飞扬,空气可能像咖啡一样是苦的,就像将士们煎熬的内心。

生3:这两句诗让我想到黑色,想到乌云笼罩着天空,让将士们感觉透不过气来,他们觉得很悲凉。

……

从课堂呈现可以看出,通过艺术通感的色彩联想体验,学生都能联想到符合情境的冷色系。这样的课堂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两句诗中包含着的丰富情感,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有边疆环境的恶劣,有戍守边疆的孤苦等。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期。课堂中运用艺术通感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相互迁移,抓住这个最佳机会从景物到色彩再到情绪进行联感,让情感回环交融,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通感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古诗词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二)妙用艺术通感,音乐感知情绪

在教学《从军行》中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本诗由前两句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的写法,在交流本诗背景和诗句文意后,笔者运用了音乐艺术通感体验引导学生去感知情绪。

师:1.请你听赏4首曲子,选出适合最后两句诗的歌曲。

(A春江花月夜  B高山流水  C满江红  D水调歌头)

2.你觉得这种节奏的歌曲表达了广大将士怎样的心情?

学生一致选择C,并分析了其他选项的曲调或轻快,或柔缓,不适合表达本诗后两句保家卫国的决心,而选项C的歌曲《满江红》节奏铿锵有力,给人一种豪壮坚决的感受,比较符合诗句意境。

《满江红》既有敌军入侵的愤慨,又有浴血奋战的苍凉,还有势必捍卫疆土的豪壮,节奏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将最后两句诗的铿锵意境展现无虞。本环节运用艺术通感创设教学情境,非常巧妙而直接地渲染了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

从教学案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艺术通感的运用不仅能够引发联想和想象,还能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提升学生古诗词情景感知的能力。此外,就长远的学习成长而言,艺术通感还可以推动学生潜在学习智能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艺术通感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學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对于儿童的学习而言,受到刺激的感官越多,越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起来越有成效。有艺术通感体验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能够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艺术通感体验把“好动”的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能够引导他们去发现古诗词的美。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陷入机械记忆、单一读背的“泥潭”中,禁锢了感受、直觉、形象思维、个性表达等。而艺术通感无疑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明显优势。由于是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中获得的感受是立体的,他们不再觉得古诗词枯燥无味,反而是兴味盎然。通过感官体验教学,古诗词欲说还休的情境之美会传达到学生的脑神经网络中,古诗词之美会走进他们心中,从而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艺术通感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还发挥着多种作用

小学生的说、唱、跳、画等经常会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具体且形象的。因此,通感对小学生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价值,艺术通感体验有利于他们对事物甚至情绪的整体把握。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五言诗《山居秋暝》为例进行分析。

《山居秋暝》旨在通过通感体验式教学引领学生走进这首诗的情境里。笔者在教学《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了解这首诗的意境,便将作用于听觉的音乐元素迁移到了课堂上。学生在听觉的作用下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的节奏韵味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境,从而感受到了王维恬静淡泊、寄情山水的情感。

1.借助音乐通感艺术创设学习氛围。

从课堂导入开始,笔者就运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中《山居秋暝》的演唱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的融合把学生带入秋天雨后黄昏的空灵情境中。

在诵读环节,在学生自主感受到这首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后,笔者继续播放《山居秋暝》的演唱视频,让学生认真倾听诗歌在音乐中的鼓点节奏,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刚刚听到的演唱节奏,和着伴奏再一次诵读这首诗。学生经过这样的听觉通感体验学习,就能比较扎实地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借助乐曲通感艺术悟情达境。

有了乐曲旋律的铺垫助攻,利用听觉通感艺术体验了这首诗的情境后,还想要读出诗歌的情感,就需要结合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中。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凭借诵读节奏和字面意思就完全准确地想象并感知诗歌的意境,还需要教师在课堂里搭建一把“扶梯”,为其指引感知的方向。这把“扶梯”还是上一个环节运用到的通感体验式教学。

日常学习生活中不难发现,课堂活跃度高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听唱和模仿能力,很多唱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通俗歌曲,因为媒体的不断热播,他们不知不觉中就记下了歌词且随口就能唱了,这说明了多听的重要性。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在这首诗歌悟情达境的教学环节,笔者充分利用音乐需要多听的特点,以整体听赏的方式,通过提问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聆听《山居秋暝》的乐曲。

比如,笔者让学生结合王维的经历去思考:王孙究竟可不可留?学生通过微课了解了诗人的际遇和写作背景后,笔者趁热打铁地引导他们跟随《山居秋暝》的乐曲视频唱响这首诗,让学生在音乐的通感作用下去感知“王孙自可留”,音乐的旋律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至此,学生已经领会到诗中悠远空灵、澄澈明净的意境。此时的学生在真切的情绪感受与体验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了古诗。为了进一步加深这首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笔者在课堂尾声鼓励学生以歌唱的方式试背古诗,让他们在吟唱中将王维的雨后空山图留在自己心里,让教学水到渠成。

3.色彩通感体验,为悟情达境锦上添花。

笔者的课堂悟情达境环节中还有这样一幕:让学生根据诗歌的表面意思初步想象画面,追问学生《山居秋暝》这首诗让他们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课堂中指名不同学生回答后,笔者出示四幅色彩不一样的初秋山景图,让学生选择切合诗意的那一幅图。学生最后选择了没有春天百花的鲜艳,但是彰显了秋天的层林尽染、挂着雨滴的秋日野果、地面百草稍显枯黄的那幅画作。整幅画有黄色的渐变和晕染,既给人秋雨后的清凉之感,又给人别样的秋收温暖。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再引领学生去感知诗歌其实就是一幅恬静空灵又悠然自在的“山居秋暝图”就十分轻松了。这一环节,笔者让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结合乐曲的听觉刺激,为学生悟情达境锦上添花,又一次展现了通感体验的“扶梯”作用。

总之,艺术通感运用于小学高年段的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与所学古诗词相吻合的情绪情感,还能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情境的主观性见解。结合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倾向于打破各个器官的局限性,利用通感去感知对象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巧用艺术通感,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略古诗词的魅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扶梯古诗词教学意境
拆梯人和扶梯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安全乘扶梯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