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提升高中生历史认知能力

2021-11-13 20:51林婉琼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0期
关键词:知识储备史书论文

林婉琼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明明把知识点都背下来了,可是依旧读不懂材料,考试得不到分,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不足所致,或者说历史思维能力不够。认知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也是高考的重点考察方向。那么,怎么提升高中生历史认知能力呢?本文将从“师生共读”的教学模式出发,以《汉代儒学》一课为例,简要谈谈提升高中生历史认知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历史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史书;材料;历史典故;论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中生学习历史这门课时,只会死记硬背,不去理解历史,历史认知能力较低。所谓历史认知能力,或者说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1]。笔者认为,提升高中生历史认知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只有知识储量增加了,提升认知能力才有可能;知识储量越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就越准确。而高中生学业繁重、阅历有限,汲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基本上就是通过课本和老师,所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首先要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而“师生共读”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师生共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史书、材料、历史典故、论文等,通过知识储备的增加,提升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接下来,笔者以《汉代儒学》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通过“师生共读”模式来提升历史认知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呈现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史书内容来补充背景,填补教材“断裂处”。高中历史教材受课时的限制,有些史事会被省略不叙述,在时间上产生了断裂,不利于学生认知历史。《汉代儒学》这一课,课本第一子目讲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相关史实,承接了上一课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与发展的内容;第二子目就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呈现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相关内容,而汉初的黄老之学没有涉及,通过呈现史书《汉书·食货志》相关内容,讲述汉初的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政策,可以填补教材的“断裂处”,进而过渡到汉初儒学的复兴、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自然而然,弥补了教材叙述的断裂,便于学生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生成。下面这段文字就是补充的史书内容: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2]

——《汉书·食货志》

在填补教材“断裂处”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补充史料的范围,精选史料,避免课堂容量过大、增加学生负担,依旧要保证重难点突出、不能顾此失彼;还要从知识体系完善的角度出发,补充构建知识体系中对历史逻辑和历史解释形成重要但缺失的历史史实,唯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二、利用试题内容丰富课本知识,开拓学生眼界。浩瀚的题海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来自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有的来自专业的著作,平时选题、做题积累起来,或者用关键词去搜索,然后上课的时候选取相关的使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与课本观点不同的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辩证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比如下面这段试题材料,阐述了汉初儒学的发展,让学生对董仲舒所创立新儒学的思想来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3]

——《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

在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全面、中正的态度尤为重要,而“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著述常常会从特定人群的角度叙述历史事件的意义,学生则往往对此习焉不察,毫无保留地接受其预设的意义”[4]。高中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往往对教材深信不疑,这于提升历史认知能力无补。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利用试题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形成对历史全面、客观的认知。

三、運用历史典故解释思想观点,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国历史悠久、典故众多,学生也喜闻乐见,课堂上运用历史典故解释知识点,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回到历史中去感受历史,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共情”能力的增强、能够理解历史,也就是历史认知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君权神授”思想时,老师可以结合刘邦出生的典故,说明其在增强统治合理性方面的作用,学生也就能理解为何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受汉武帝的青睐。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5]

——《史记·高祖本纪》

“史学家永远与其所描述及解释的事件距离遥远,给人的印象是冷酷的;史学家对于以往时代的思想与情感,不能起共鸣,历史便缺少了生命”[6],笔者认为,通过有趣的典故来解释历史,正好弥补了课本的不足,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加投入,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才会更有效果。

四、利用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论文来升华主题,延展学生历史认知的深度。课本的阐述往往是基础性的,那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借助相关论文对知识进行升华,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例如,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时,可以利用下面这篇论文的相关阐述,说明汉代儒学的新发展。

“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正式被定为“法典”,从此,正式将儒学推向政治制度化的方向。……东汉章帝时,皇帝亲自主持召开了“白虎观”会议,会后由班固等整理撰集,公布了《白虎通德论》,这真正完成把儒家主要学说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制度律条,从此,儒学具有了制度化律条的作用,变成了人们的自觉意识。

儒家的立场相当生活化,在文化和习俗上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在托古的包装下走向世俗化。董仲舒是这一变化的巨大贡献者,他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对传统“仁”的思想的宗教化、世俗化的创新发展”[7]

——张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当然了,选取相关论文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时,要关注其是否符合高考动向,还要注意难度系数,避免艰涩难懂、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高中生受历史知识、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对历史的认知能力还处于浅层次的阶段,以上四点做法就是从“师生共读”的教学模式出发,旨在通过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在史事之间建构桥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从而提升学科素养,达到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恒烈.论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1994 年第 10 期,第 26 页.

[2]班固.汉书·食货志.

[3]《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

[4]张汉林.历史思维能力体系的建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年第 9 期,第 13 页.

[5]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6]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59 页.

[7]张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第82、83页.

猜你喜欢
知识储备史书论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汗青”原来是史书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为小人物喝彩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