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策略

2021-11-14 13:08王玉宏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8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习惯小学

王玉宏

摘要:古人云:“成才先立德,百行德为首,立国须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德。”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想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在日后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

一、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关乎着价值的实现以及长远发展。人们常说,由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便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如果个体只在意识层面有较高的道德觉悟,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那么只能说他具有某种道德品质的愿望和动机。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出其道德品质,因此加强行为习惯培养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价值观属于意识层面,行为习惯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最终体现。

(二)有助于家庭和睦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若人人都能够以高尚的道德规范自己,约束自身行为,那么将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通过调查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孩子从小叛逆、不愿与人交流,导致代理监护人在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而且,很多留守儿童因与父母聚少离多,而对亲情比较冷漠,对于父母的关心会产生反感情绪。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角色缺位,代理监护人教养方式不科学

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对于学生而言,家庭生活是其初次接触社会生活,因此,家庭环境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常年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甚至与孩子的沟通都非常少,导致孩子与父母疏离。小学阶段的学生关于归属与爱的需求十分强烈,父母的陪伴、关心与爱护,能够增强学生自信,使其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而父母角色缺位,会导致学生在内心深处认为自身与他人不同,容易产生自卑感,而且由于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不愿与他人交流,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

(二)教师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行为习惯培养

应试教育环境下,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考试对于众多农村学子而言是走出去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加上受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在日常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相关调查表明,农村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行为习惯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在教学中付诸行动并坚持跟踪指导的非常少。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地区师资缺乏,很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所以精力有限,难以在行为习惯培养上花费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没有行之有效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对策

(一)加强对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教育指导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外出打工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绝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家长必须树立责任意识。在选择代理监护人时,家长也需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因为代理监护人与儿童接触的最多,代理监护人的素养,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农村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老人,大部分是小学文化水平,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以及监护人的指导。例如通过家校合作,提升家长的责任意识,指导家长和代理监护人应用科学的方式与儿童进行沟通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家长教育课程,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

(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行为养成

教师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对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注重智育、德育协调发展,农村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终身发展以及时代需要角度出发,认真对待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需要实施个性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导致其不良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对其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完善制度,提高留守儿童约束意识

制度是约束个体行为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事实上,小学生规则意识很强,导致学生不遵守规则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自制力弱,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二是规则制定没有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制定规则约束学生行为时,既要注重提升自制力,又要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则。在制定规则时,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制度的认可,自觉遵循制度。当出现违背制度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接受教师的教育。

综上,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合力开展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需要广大教师基于教学实际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完善相关理论,优化教育策略,以科学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韦志略.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J].讀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28).

[2]张永红.探讨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新课程(上),2015(01).

[3]何仲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习惯小学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