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滂:是真名士自风流

2021-11-15 05:29刘吉同
清风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名士太守

文_刘吉同

范滂,字孟博,东汉末年(220)汝南郡征羌(今漯河市召陵区)人,少年便因节操高洁而闻名乡里,长大后更成为一代名士和反腐斗士。他一生短暂但却不缺惊涛骇浪,第一个“浪头”是他在河北冀州掀起的。

这年“冀州饥荒,盗贼群起”,河北大乱。范滂临危受命,以朝廷清诏使的身份,前往冀州巡视,打击贪官、安抚百姓和救济灾民。范滂从小就志向远大,认为这次是实现自己理想难得的机会,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虽然当时通信很落后,但范滂即将到来的消息还是很快传开了。这信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冀州大地炸开,范滂刚踏进冀州地界,那些贪赃枉法的太守和县令,“皆望风解印绶去”,竟然扔掉乌纱帽和官印,拔腿都跑了。

安定冀州之后,范滂名声大振,太尉黄琼将他召至门下。范滂刚到太尉府,正值皇帝下诏,要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大机关中开展“上评下”活动。具体方法是由三衙门的官员,评议地方官吏为政得失和善恶表现,尤其要注意搜集坊间关于官吏的“顺口溜”。

范滂对贪官一向是“零容忍”,平时又留心这些人的劣迹。于是,一口气弹劾刺史、二千石高官及权贵党羽20 多人。这下令负责评议活动的一位尚书十分紧张,责问范滂是否有私人恩怨在里面。范滂坦然回答:我的举报,没有半点个人恩怨,更没有一丝诬陷。假如不是他们作恶多端,危害一方,怎么会忍心让他们的名字来玷污我的奏书呢?我实话向你说吧,我手头还有一份劣官名单!只因为你们要结果太急,详情我还来不及查清,故只有压了下来,待核实后再行弹劾。“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这就是我弹劾他们的目的。假如我举报的事实有错,你们可以先将我拉到大街上,把脑袋砍下。

人们读到这里,恐怕疑问来了。在那风雨如晦的桓、灵时代,范滂这样实打实、硬碰硬地高调反腐,那官场容得下他这个“另类”吗?其实范滂也看到了这一点。他知道在太尉府无法实现他的抱负,更知道此地不可久留。不过,名士自有名士的辞职“范”,他一张状纸把自己也弹劾了,从此闲云野鹤回乡做平头百姓去了。

范滂回到故乡后,汝南郡太守宗资认为他“人才难得”,欲想借用他的“黑脸”,吓阻住府衙中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不久,他被任命为汝南郡功曹。

上任伊始,太守要求他在府、县衙门中开展一场“褒善纠违,肃清朝府”的思想作风大整顿,且由他全权负责,不必请示。范滂生性刚直,嫉恶如仇,打这种“黑脸”正是他的“强项”和“拿手好戏”。

不过,第一个碰上枪口的,却是范滂自己的外甥。此人名叫李颂,素无德行,大概在洛阳混过,竟抱上了当朝大太监唐衡的大腿。这唐衡何许人也?原来不过是桓帝身边的一个小黄门,但在铲除权臣梁冀、拥戴桓帝掌权的政变中,他与另外几个宦官立下汗马功劳,令桓帝感激涕零。于是,小黄门一夜之间被封为汝阳侯,从此权势遮天。民谣称他为“唐雨堕”,意思是说他的权势如下暴雨般猛烈而又不可阻挡。

唐衡曾嘱咐宗资,切不可亏待李颂。太守哪敢怠慢,马上给李颂安排了个官位,即将上任之际,却遇到了范滂的“大整顿”。范滂对外甥毫不客气,说李颂不具备做官员的资格,迟迟不让他就职,进而还要将任命状作废。太守眼看“唐雨堕”的交待要泡汤,这后果如何担当得起?但又不敢与范滂发生“正面冲突”。于是,宗资把气一股脑撒在了下属朱零身上,将朱零狠狠捶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骂,骂他为啥不赶快让李颂上任。

然而,朱零太敬佩范滂了,甘愿做他的“同党”,棍棒之下仍义正辞严地对太守说,这是范滂定下的,“今日宁受笞而死”,也决不违背功曹的决定。太守只好收回成命。范滂顺势而为,一批官吏受到惩处,整顿获得成功。民间传言:“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意思是说汝南郡真正的太守是范滂,而宗资只是一个只会附和签字的“影子太守”。范滂再次声誉鹊起。

人们的疑问恐怕又来了,这般得罪人,下场会好吗?大家的怀疑是对的,在这场大整顿中,范滂得罪了一大批郡中官员,这些官员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于是诬陷他结党营私。而这些人又与盘踞朝中、权倾天下的恶宦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本身就是“唐雨堕”之流的延伸和组成部分。范滂的“报应”很快到了。

操纵着皇权和相权的朝中恶宦势力,岂能容忍手中“呼风唤雨”的超级特权被一群清廉刚正的士大夫参劾掉?于是,他们很快下了狠手。汉桓帝昏庸,公元166 年,他按照宦官罗织的“结党营私,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的罪名,逮捕了范滂等众多士子。

范滂刚被押进监狱,狱吏就对他说,凡进来的人,“皆祭皋陶”。皋陶乃舜帝时代的大法官,以正直闻名天下,被后世奉为中国司法的鼻祖。范滂对曰:“皋陶若知我无罪,将会代我向天帝申诉;若知我有罪,祭之又何益!”并不听狱卒那一套。范滂一带头,其他囚犯也不再祭祀了。

不久开始审讯。狱方如临大敌,给范滂颈戴木枷,手戴铁铐,脚挂铁镣,这显然是重刑犯的待遇。中常侍王甫担任主审,问,你们一伙如唇齿一般结成一党,且互相鼓励,这是为什么?

范滂答,孔子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我希望大家善善都能一样清廉,恶恶均要远离卑鄙。我这样做,本以为会得到朝廷的鼓励和奖赏,没想到却被污之为结党,“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这是什么世道啊!眼下我唯求一死。我死后别无所求,只求埋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伯夷、叔齐”。这一番话,竟让王甫有点良心发现,“乃得并解桎梏”,范滂一时成了“自由人”。此时恰好发生了日食,按当时的认识水平,这是上天发出的警告,暗示人间有怨!桓帝于是大赦天下,“党人二百余人皆归田里”,但条件是“双开”加终生禁锢,永不被录用,永不能做官。

汉桓帝死后,13 岁的汉灵帝继位,掌控朝政大权的,仍是一伙太监。“树欲静而风不止”,太监们认为,只要范滂这些人活着,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不会安宁。就像黑暗容不得阳光一样,太监们横了心要除掉范滂这群人。

公元169 年,“禁锢之祸”再次兴起,一场大逮捕、大屠杀开始了,来势汹汹欲要将范滂一伙人斩尽杀绝。这天,汝南郡督邮吴导接到了逮捕范滂的诏书。吴导仰慕范滂,但职务在身的他又不得不赶紧将诏书送到,当他背着诏书抵达范滂家乡征羌县时,还把自己关在驿舍内抱着诏书伏床痛哭了一场。

范滂很快知道了消息,便自行到监狱报到。县令郭揖闻后大吃一惊。这县令也仰慕范滂,但比吴导有种,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范滂从监狱里接出,然后掷去乌纱,解下印信,对范滂说,“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我愿和你一起逃亡。范滂答,我死则祸止,绝不能连累你!范滂赴死心坚,誓要以死来警告和提醒当时黑暗的社会。

此时,范滂母亲赶来与儿子告别。范滂对老母说,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我要跟从龙舒君归于黄泉,生死各得其所,请不要拦我,也不要过于悲伤。仲博是范滂的弟弟,龙舒君则是范滂老父范显。范母深明大义,境界高远,她对儿子说,你今天能与当今天下名士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天下哪有两全之事?范滂双膝跪地,聆听母亲教诲。听完之后,再拜而别。母亲依依不舍又回头与儿子互诉衷肠,对儿子这一生的追求感慨万千,说罢两人诀别各自上路。行路的人看到这个场面后“莫不流涕”。

范滂死时仅32 岁。可谓一曲慷慨悲歌,又乃真名士自风流。

(注:所引史料见《后汉书》卷97 列传57 和《资治通鉴》卷56)

猜你喜欢
名士太守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让子弹飞
区广安
薛宣割黄绢断案
坐等太守上头条
论魏晋名士百态相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谈《人琴俱亡》
李邕题三字半匾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