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9年宁夏地区胃息肉1 170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2021-11-15 08:02邓燕红虎金朋苏小明马梅娟白飞虎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腺瘤病理学胃镜

牛 敏, 邓燕红, 周 燕, 虎金朋, 苏小明, 马梅娟, 白飞虎*

1.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银川 750002 2. 宁夏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4

胃息肉是常见的起源于胃黏膜上皮或黏膜下的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绝大部分单纯胃息肉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时表现为腹痛、腹胀、反流、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发生在贲门或幽门部时可导致消化道梗阻,常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被偶然发现[1]。胃息肉按照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他类型。本研究就宁夏人民医院2012-2019年检出的胃息肉进行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宁夏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内镜检查患者90 643例,胃镜下诊断为胃息肉者共3 807例,男性1 434例,女性2 373例,检出率为4.2%,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为(54.03±12.18)岁,其中行病理学检查1 774例,除去35例确诊为肿瘤者,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胃息肉者共1 170例,平均年龄为(53.02±11.53)岁,以女性较为常见(男女比例为1.7∶1)。

纳入标准:胃内准备充分,不影响胃黏膜的观察;胃镜完成对胃内各部位观察;经过活检病理或电凝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息肉。排除标准:有胃手术史;胃息肉病;胃内准备不良影响黏膜观察;胃镜未能完成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胃镜检查方法 行胃镜检查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对患者的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反复查看,并记录胃息肉的数量、部位、大小等信息,对部分患者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2 结 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结果(表1)显示:病理结果中最常见的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410例(32.3%)、增生性息肉351例(29.3%)、炎性息肉287例(22.6%)、腺瘤性息肉120例(9.5%)、错构瘤性息肉2例(0.2%)。其中各个病理类型的息肉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多,所有息肉类型均是女性数量较多,尤其是炎性息肉(2.90∶1)。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均在40~60岁多发,但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胃底腺息肉多发较单发稍常见,其余均以单发为主(P<0.05),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多分布在5 mm以上,其余病理类型息肉以5 mm以下多见(P<0.05)。所有的病理类型的患者均以胃体常见(P<0.05)。

表1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n(%)

2.2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及黏膜组织病理学比较 在不同病理类型的的胃息肉中,经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患者Hp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7.9%和32.0%,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感染率较低,为8.3%和9.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在腺瘤性息肉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P<0.05),不同类型的息肉在肠化及活动性炎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胃息肉病理类型比例的变化趋势 结果(图1)显示:近7年内,增生性息肉占30%左右,腺瘤性息肉在2016年达高峰,为33.3%,其余在10%左右,胃底腺息肉比例升高至50.2%,炎性息肉比例从64.5%下降至10.5%。

表2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及黏膜组织病理学比较 n(%)

图1 2012-2019年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占比的变化趋势

3 讨 论

胃息肉是一种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年龄、遗传、环境因素、Hp感染、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萎缩性胃炎等都影响胃息肉的形成。对于临床上有症状的息肉,常采用胃镜下干预及治疗,而大部分无症状息肉,是否进行干预及治疗,还需根据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的相关特点进行进一步评估。

本研究分析2012-2019年宁夏地区1 170例胃息肉患者病例资料发现,在我院就诊患者的常见胃息肉病理类型发生了改变,胃底腺息肉已代替增生性息肉成为目前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国外研究[1]表明,近年来增生性息肉比例较前明显下降,胃底腺性息肉已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胃息肉病理类型。国内的一项对10 137例胃息肉患者的研究[2]也得出类似结果。Hp的感染和增生性息肉关系密切,考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善和治疗意识的提高,Hp感染率有所降低,增生性息肉的比例下降可能与此有关。胃底腺息肉生成与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抑制壁细胞分泌H+而达到抑酸作用,壁细胞排H+不畅而肿胀凸起,导致胃底腺堵塞,从而引起胃黏膜隆起,部分患者停用PPI类药物后,胃底腺息肉可自行消退[3]。但因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对患者PPI类药物的服用情况不明确,与之是否有关,还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从一般的人口学特征来看,胃息肉除在腺瘤性息肉中男性较多见外,其余类型均多发于女性,这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2,4-5]一致。胃息肉患者年龄大多分布在40~60岁,腺瘤性息肉在60岁以上的患者比例约为40%,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年龄是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6],且本研究中,腺瘤性息肉的非典型增生发生率较其他类型息肉明显高,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具有明显不同的恶变潜能,胃底腺息肉几乎无恶变风险,增生息肉极少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7]。从胃息肉的大小方面来说,除腺瘤性息肉以外,均以5 mm以下多发,相关研究[8]表明,大于10 mm应当尽早切除。本研究中10 mm以上的以癌变率较高的腺瘤性息肉多见,因此,60岁以上无症状男性患者胃镜发现有息肉,且息肉大小超过10 mm时,应当更加倾向考虑给与胃镜下治疗及干预,以免日后发生癌变。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息肉形成。本研究中胃息肉的总体Hp的感染率为20.0%,与国内外相关报道[9-11]大致类似,其中以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的Hp感染率最高。相关研究[11-12]表明,Hp感染和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关系密切。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肠化、异型性增生,有进一步增大和癌变倾向[13-14]。且相关研究[15]表明Hp感染根治后可减少息肉发生,指南[16]推荐增生息肉合并Hp感染时应进行根除治疗,考虑到Hp感染与胃息肉的关系,对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合并Hp感染患者应当积极根除Hp,定期复查胃镜。

相关研究[17]表明,除腺瘤性息肉外,其余胃息肉大多都集中在胃体、胃底。本研究中息肉均以胃体部为高发,误差可能由于腺瘤性息肉样本量较小,因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发现胃底腺息肉常见多发,其余均多为单发,这与大部分研究[2,4]相吻合。

综上所述,对于胃息肉的研究仍有不少争议,不同地区和人群,不同类型的胃息肉有各自的特点。鉴于近年来胃息肉谱发生变化,恶变可能性较小的胃底腺息肉的比例增高,因此,对胃息肉进行切除时,应当对其一般的特征、病理学特征及是否合并Hp感染进行比较分析后作出相应决定。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腺瘤病理学胃镜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