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小学国学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2021-11-16 14:06罗文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

罗文燕

摘  要: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表现,国学教学从小学就要引起重视,小学生的意识形态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多以引导为主,注重精神和意识的渗透,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国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中领悟经典,传承智慧。本文将针对小学时期的学习特点,提出几点国学教学方法,为国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经典国学;教学

一、分档教学,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国学教育,意味着教师一定要跳脱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更多元、更具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小学生主动学习国学文化。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典名篇,其中有许多描写美好景色的诗句。为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化经典为图画,通过“画诗词”的做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想象,让一句句优美的诗词转化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一方面能够加深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中,生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国学教育,结合识字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识字教学,巧妙地渗透国学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汉字起源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汉字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鉴于小学生普遍认为汉字音译学习太过枯燥,可通过渗透国学教育,借助汉字特点,展开趣味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中国有着大量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同样可把握时机,渗透国学教育。具体来讲,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习惯、相关诗词与传说等,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观看的从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传统节日中的见闻感悟,让每位学生了解国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国学知识大比拼”“亲子国学礼仪课”等活动,或者在教室中设置“国学角”,放置国学经典著作,通过活动和环境去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进行国学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丰富方法,善于拓展

国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行后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为了保证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所有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度,学科并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国学文化的魅力。而国学教育的有效渗透,首要条件是要让学生树立对国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对国学知识学习拥有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对这部分知识保持兴趣。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自我意识的建构能力较为薄弱,即便教师布置了详细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所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意识得以良好树立,教师要从潜意识着手,渗透国学知识概念与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国学知识学习印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这样学生才会对国学知识学习抱有期待,主动地对国学文化知识进行吸收。比如在讲解《两小儿辩日》《学弈》等文言文内容时,教师先要激发学生对这种故事类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这类文言文的存在价值,以丰富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应着重讲述相关国学历史,重点介绍国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崇高地位。由于这类文言文不仅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且所表达的内涵多为生活或人生真理,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可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获悉文言文故事背后的道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文言文的故事内容非常精简,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所以,教师还可以开展拓展教学,列举更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故事,引导学生自主解析文章大意,尝试用丰富的现代语言进行扩写口述,总结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言文魅力,有效树立学习国学知识的意识。

三、经典吟诵,内外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需要重点加强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吟诵训练,通过吟诵深化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吟诵过程不但能够提升其识字量,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品德修养。当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因材施教,所选的国学经典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知识接受能力,确保真正渗透国学教育。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实情来看,适合吟诵的国学经典名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论语》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经典作品进行吟诵,定期组织国学经典吟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国学知识的舞台,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比如在教学《咏柳》相关内容时,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意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的背景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诗朗诵,想象柳树在二月春风中随风飘摇的景象。然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跟着教师的节奏,富有感情地进行吟诵,注意停顿与重读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首诗的朗读变得更具情感,从刻板的朗读逐渐演变为富有情感的吟诵。在吟诵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自然而然地提高背诵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收集大量符合小学生认知的经典国学名篇与唐诗宋词,下载并保存,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或者打印成纸质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反复吟诵。笔者本人的做法是利用赵敏俐、徐建顺主编的《中华经典吟诵》系列书籍(1-9年级,分上下册)以及古诗文吟诵学习机在班级播放,师生一起反复聆听、吟诵,版本权威,方便好用,极大减轻了教师搜集资料的工作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图书馆也可增设国学经典专区,不断丰富专区的藏书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余地,使其内在涵养与外在行为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得到改善。

四、深挖内涵,促进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是吟诵,而不对经典内容、哲理故事进行深入思考,那么这种针对性不足的教学就无法真正起到渗透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渗透,需要保证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内涵有深刻理解。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用更深入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内容,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比如关于《诗经》中的许多故事,教师都可用多媒体设备来直观呈现,让学生对《诗经》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认识到这些诗歌中的大量会意字是后人书写诗篇的来源,从而领略到《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国学经典著作以及数不胜数的唐诗、宋词、元曲等。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国学经典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弘扬与传承,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国学教育,并且采取可行策略,对其进行有效渗透,着眼于人的塑造,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实现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终极目标,落实了教育的灵魂与核心。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黄秀秀. 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国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烟台:鲁东大学,2017.

[2]窦士娜. 小学生国学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4.

[3]陈王玫. 启蒙阶段国学教育的调查与思考[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