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路径研究

2021-11-18 00:12李洪伟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就业服务新时代高校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并受到中美贸易战等影响,经济受创,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期望与慢就业趋势加剧,就业形势愈显复杂严峻。如何结合需求、精准施策,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切实推动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在国际背景复杂及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了“稳就业”的方针,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解决就业问题排在政府经济工作重点的首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推动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2020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提出要多种方式开源拓岗、力促多元供给、拓展就业新空间、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等举措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举措。对高校而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引领学生就业、贯彻服务育人宗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境,是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二、复杂形势对毕业生就业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侧供给不足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2020年初由于社会复杂形势极大程度地冲击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度造成旅游服务、餐饮行业、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诸多产业的萎缩甚至是停摆,国家采取积极举措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整体来看,全球疫情管控成效甚微,国际经济复苏乏力;而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但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往年减弱,需要一定时间,可以预计在短期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市场性岗位需求缩减。受复杂形势影响,一些防范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难以为继,甚至濒临破产;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用工方面持谨慎态度,缩减招聘人数,甚至解聘裁员;有些企业更加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市场性岗位供给侧明显少于往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就业人数保持高位增长

一是高校毕业生总量保持高位增长。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909万人,同比增长35万人。加之往年待就业毕业生、回国留学生等群体,待就业人员基数较大,就业空间逐渐压减。二是毕业生就业心理更加趋于谨慎。在疫情影响和中美国际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下,高校毕业生及其家人更加青睐相对稳定的职位,就业地选择也倾向于家乡或者一、二线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为了能到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宁可放缓找工作节奏,也不愿去小微企业和其他地区应聘。

(三)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一是政策性岗位增多。在国家“保就业”“稳就业”宏观政策支持下,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此外,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基层项目组织招录工作,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是“线上云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新路径。2020年春季学期各高校开学延后,严重影响了各类型单位招聘工作,教育部及时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云平台,适时推出“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活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响应,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云平台,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毕业生,促进了就业供需对接。

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育人的路径

(一)完善服务体系,健全育人机制

高校应将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学院—专职辅导员”三级就业网络联动作用,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及时掌握全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思想动态,反馈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需要的帮助,及时对接招聘企业,开拓就业渠道。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努力做到网上办事,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能获取足够透明、详细的信息;一线专职辅导员应对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答疑解惑,充分激发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做到一人一档,充分发掘学生潜力,量身定制就业计划。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升育人能力

面对当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校一线就业工作者应直面学生,同时要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状态并主动跟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弘扬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积极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各种线上就业讲座,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营造合理适度的就业氛围,带动大多数的学生积极就业,并畅通家校联系、校企联系,加速就业信息的流通。另外,教师还要因材施教,精准引导,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主动帮其联系对接优质单位;对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对慢就业、缓就业的学生,应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形势,从自身优势出发,完善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多方向、多渠道就业。

(三)精准建立就业管理和跟踪服务体系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就业信息并不是精准就业服务的终点,高校还应做好毕业生签约派遣、毕业后跟踪调研等工作。一是完善精细化就业管理体系。“零接触”“点对点”就业手续办理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高校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标准化、精细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更为贴心、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二是建立就业跟踪反馈长效机制。毕业生就业情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高校应当开展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调查等。调研结果一方面要反馈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环节,以便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反馈至招生环节,以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比例,培养社会亟须人才。

四、结语

无论是当下下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应对,还是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仅凭高校本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也应主动担起责任,在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等领域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形成合力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濤,孙煖,邬志辉,等.复杂形势下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38(10):110-126.

[2]莫洁.积极应对复杂形势下的就业大考[N].光明日报,2020-02-25(11).

作者简介:李洪伟(1984—)男,汉族,辽宁建平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服务新时代高校
构建与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问题的探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推进就业服务提档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