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青堤乡光华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

2021-11-18 00:42姚茜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摘要:本文以青堤乡光华村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对该村的文化历史资源现状、保护和发展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探索传统村落保护路径和方法,并希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提供一个研究个案。

关键词:传统村落;光华村;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城镇因不合理开发而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共有646个重点保护村。射洪县青堤乡光华村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笔者多次前往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本文着重对光华村的文化历史资源现状、保护和发展等情况进行梳理,分享传统村落保护中面临的问题,试图探讨传统村落保护路径和方法。

一、相关文献研究

今年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村落的空间形态、保护措施等方面。如姚令华根据空间形态和平面规划,将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为分为带型、环型和团块型村落三类,提出豫南当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政府缺少对传统村落的合理规划,造成了村落空间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打破了原有的独特格局,破坏了传统村落。蔡超明则是从领域化的视角分析东莞传统村落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吴兴帜认为,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国外大多围绕着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方向进行,主要有遗产旅游基本理论、遗产旅游吸引物、遗产旅游者的行为与体验研究、遗产旅游管理等方面。国内更多关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方面的研究。

青堤乡光华村相关研究很少,多为新闻报道,并且报道内容集中于铁水火龙表演,对青堤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的文献没有。

综上所述,目前对光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希望通过对光华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总结目前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

二、光华村历史源起

青堤乡光华村位于东经105°08′,北纬30°08′。坐落于射洪县城东南方向,傍涪江东岸。光华村位于青堤乡中部,射洪县城往东南方向22公里便可到达,向北是洋溪镇,向南是红江镇,其东边是天福镇,西边是酒业重镇沱牌镇。绵遂高速公路从村域北侧穿过,涪江河从村域西侧经过。

青堤乡是有名的千年古镇,南北朝梁武帝时称“绮川渡”。梁元帝灭侯景、平八苗之乱后,天下太平,遂改名为“清平渡”。后来到了唐代,追封刘氏四娘为青堤夫人,便又改名字为“青堤渡”。

青堤古镇一向以三古出名,古镇、古廟、古渡便是这三古。古镇雏形由街巷组成,青堤在历史上是西南地区有名的盐关重镇,是全川五大盐关之一,开国大将陈毅元帅的父亲陈嘉余,曾经也在青堤任盐史。清乾隆时期是射洪四个主要集镇(金华、太和、洋溪、青堤)之一。在公路未修通之前,青堤也是通往蓬溪县的主要交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青堤出产井盐历史悠久,在最兴盛时期,大的产盐灶户就有二十余户。如秦家浩的秦家盐灶、芦溪口的龙海廷盐灶、丁家河边的丁家盐灶规模分别有盐工30到40人,整个村周围有制小井岩盐的工人上百人。

在唐之后,青堤历受兵灾,顶顶庙、玉皇殿是明代洪化年间,从刺芭林中砍出来的古庙,1979年才被拆毁。洪化时复建青堤场镇,才把河边上的市场转入街上,在明末又受张献忠之乱。在清末,建国初青堤经历战乱和人口的迁移,古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经过后来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在古镇周围新建了多条场镇道路和近代建筑。

青堤是悠久繁荣的千年古镇,有目连地狱救母的美丽传说,有积淀千年的孝德文化,有见证青堤历史的百年古榕,有层层叠叠的古老的石板路,有保存完整的东汉岩墓,以及曾经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手工艺品——青堤菜刀青堤还是中国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发源之地,更是川中一绝铁水火龙的发祥之地。

光华村现还保留有格局比较完整的青堤古街,现多为居住所用。古街始于唐代,繁盛于明清,由于青堤渡口的形成,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迁移至此形成,建筑基本保存了清代川斗木架结构建筑。另外村内还保留着古码头遗址、刘四氏娘青堤墓、目连寺等。古街现存大量传统民居。直到今天,花窗雕柱、木制结构、青碧小瓦、翘檐飞角、纵横牌匾,仍保持着清代时期的风貌。

三、光华村的历史文化资源

1.古迹类历史文化资源

盐马古道,始建于明朝,为明清时期渡口通往古镇的大门。分为前后两道,前为青石砌体,后为青砖砌体在入夜点后寨门关闭,防止夜里外来人进入。据当地居民任家 华描述,古寨门原有三重,现存可寻的寨门还剩一座,下图为第三重寨门。

古码头遗址,南北朝时期青堤开始建设,唐朝时期,青堤逐渐兴盛起来,清朝时期伴随着 运输业的逐渐发达和人口增多,青堤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古代,青堤自始建起一直是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也是盐关码头的重镇。

刘氏四娘青堤墓,位于青堤乡光华村目连寺(顶顶庙)附近的顶顶庙刘氏四娘青堤墓,相传其 修建原因是几年大孝子目连的母亲,目连救母的故事感动天地,教育和鞭策着青 堤的每一代人。

目连寺(原顶顶庙),现在的目连寺是在 1993 年的时候更名的,原来的名字 叫顶顶庙,但是顶顶庙之前也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清平渡寺。目连寺其实 有很多木刻文物,如序跋、匾、对、诗训名、人书画等。

青虚观是道教设在青堤古镇的一道堂,用来弘扬道教文化的聚集地,是典型 木质结构建筑,现 80%以上的建筑保存完整。青虚观是一栋三进四合院落,合院 形式,门窗饰以精美雕花。

青堤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留存建筑主要建造于明清,主要材料是木石,主要结构是穿斗木架。前店后居。院落之间又以火砖、石灰、泥土为原材料的风 火墙相隔,建筑形式主要有吊脚楼、五级顶穿斗架瓦房、九级顶悬山式古建筑。

2.民俗文化类

青堤铁水火龙,是涪江两岸特殊火龙表演技艺,是多种民间技艺的合成,这项技艺融合了舞龙表演技艺、冶铁技艺和民俗音乐。铁水火龙的表演队伍庞大,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相互学习交流。而且存在许多父子两代甚至多代的传承,很大的程度上是自发式传承,当地很多人都会这一技艺。

青堤菜刀。清朝时,青堤是水陆交通重镇。青堤的铁货业十分发达,姓李的铜匠第一个打制青堤菜刀。青堤菜刀一直以为都用庆云山的水给刀淬火,并保持传统的纯手工工艺,青堤菜刀制作从下料、安钢、打发火到贴标、包装有七十余道工序。“厨师一把刀,又能切又能雕,想要 买好刀,认准青堤刀”,这是在青堤百姓口中流传的顺口溜。

目连传说故事。青堤乡传说有圣僧目连母亲的坟墓——刘氏四娘墓,当地流传着大量跟目连有关的传说故事。目连故事的源头目前大概有三个说法,第一个是说青堤是目连的出生地,数百年来都流传着各种传说故事、信仰以及实物遗产;第二个是川剧目连在清朝时期演到青堤来,目连戏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情感,人们尊崇目连,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目连戏由目连故事“南戏之祖”是目连戏,“中国戏剧活化石”也是目连戏的美誉,目连戏背 后的目连文化其实是巴蜀的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部分,对中国戏曲、民俗、宗教 以及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第三种也是目连文化外来说,认为是古印度的目连故事随传教者传入青堤,不断中国化之后,形成了目前的目连故事。顶顶庙中有道光时期的刻下的碑,碑文内容为:“妻江古镇集载青堤昔唐圣僧目连故里,迄今茔墓昭然可考,数百年间迹尤未替”,还刻有巡查印。

四、光华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困境与建议

传统村落的保护绝非单一的物质保护,它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等众多领域,包括居住于其中的本地居民、外地居民、当地政府、村委会等众多方的利益,因而需要全盘考虑。通过实地的调查,我们发现光华村传统村落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村落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破坏。村落中许多遗迹存在上百年,年代较近的房屋至少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长久来受到大风、暴雨、白蚁等,木结构破损十分严重。

二、保护传统村落的正向理念还没完全形成。当地基层干部以及群众缺少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光华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了解比较少,也没有充分认识其是不可再生。光华村有些部分还有“无人识、无人管、无人修”的现象。

三、严重“老龄化、低龄化、空心化”。为了个人发展,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中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老人小孩大多是无力维护,很多房子长期无人居住,导致村中古建筑老化严重。同时,缺少年轻人也使得青堤光华村看起来“死气沉沉”,正因如此,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时至今日,光华村路边林立的古老民居、一眼望不到头的石板山路、江岸的废弃老码头等依旧在暗示着我们这座小镇曾经车水马龙、人聲鼎沸的热闹景象。目连文化、川剧目连戏、铁水火龙、青堤菜刀等都在这座小镇生根发芽。青堤乡光华村是一种失而不再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如何真正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商业开发与传统风貌保持,做好平衡却始终需要两边各自妥协。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一句口号,否则传统村落最终还是会消亡。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还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政府、社会、居民缺一不可,必须要各界共同参与进来,更是需要耐力与决心的一件事。

作者简介:姚茜(1988-),汉,女,四川南充人,成都锦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与非遗。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