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11-18 00:42李欢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农业

李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县农业文化发展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够,对外宣传的力度不足,杞县文化在市场上的推广度和认知度较低,文化产业化程度极低。杞县又是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县域发展支柱产业。杞县虽然是农业大县,但仍算不上农业强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亟待找到突破口。

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杞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依托杞县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传统支柱产业农业,将文化注入农业,以文化涵养农业,把农业做成文化,以创意农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杞县地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对于“十四五”期间杞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杞县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杞县“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并从促进杞县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对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改变杞县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二、杞縣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农文旅资源丰富

杞县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称,耕地面积133万亩,现已建成大蒜、辣椒、花生、棉花、小麦、菜花、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杞县又是畜牧大县,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300多家,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近年来,杞县相继荣获“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是夏王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杞国建国始于夏朝,殷灭夏以后又封杞国,其间时断时续。周武王克殷纣王以后,得大禹之后东楼公,将其封到杞国。夏商周三代所封的杞国都城都在雍丘(今杞县)。杞县文物古迹较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杞县人杰地灵,古有商朝开国名相伊尹,汉高祖刘邦的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等历史名流;当代有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香港、澳门区旗、区徽设计者肖红,2008年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张武等知名人士。

2.农文旅产业较快发展

近年来,杞县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杞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粮食总产达89.52万吨,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大蒜总产9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十三五”期间,通过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形成了规模化的农业带,建成了以平城、邢口、圉镇、宗店等乡镇为主的6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以葛岗、城郊、裴村店等乡镇为主的50万亩优质玉米基地;以葛岗、苏木、高阳等乡镇为主的40万亩无公害大蒜基地;以高阳、邢口等乡镇为主的14万亩无公害辣椒基地;以阳堌、西寨、柿园等乡镇为主的40万亩无公害花生基地,形成了与杞县种植特点相适应的区域规模化格局。

在文化产业方面,杞县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2020年,杞县县委县政府出台2个文化旅游业发展文件以及五年发展规划,分类指导,推动了全县各乡镇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较快发展。依据乡镇特色,谋划了八路坟纪念馆项目、豫东农民武装起义纪念馆项目、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杞县抗日游击队纪念馆项目、共睢杞太特委、中心县委纪念馆项目4个红色旅游项目,现都已进入“省十四五重大项目库”。杞县乡村旅游业也正在逐步发展,裴村店乡豫东玫瑰谷在国庆黄金周也迎来了旅游小高峰,玫瑰精油、玫瑰面膜等衍生产品广受游客欢迎。同时,高阳镇郦园景区、红色程庄等旅游项目也在逐步推进中。

3.农文旅融合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杞县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来讲,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质量不高,效应有限;农业与文旅融合进程缓慢,综合效益尚不显著。例如,杞县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结合上,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较少引入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是以观赏自然景物、采摘果蔬等为主要形式,这些方式不能充分体现杞县本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杞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1.农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和有效展示不足

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是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杞县虽然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县,旅游产业发展却十分缓慢。从杞县发掘出的竹林仰韶文化遗址和鹿台岗龙山文化遗址推断,杞县的文明历史至少在6000年以上,杞国在这里建都立国长达1000余年。经过漫长岁月,逐渐酝酿出了富有特色的“杞文化”。“杞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未得到有效诠释和提炼,其当代价值的解构与重构更是不足。对杞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刚刚起步,但对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的深度挖掘,特别是展示方面开发游客能看得到、看得懂、能体验、愿意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2.农文旅品牌认知度较低

农业文化旅游三者融合发展中,农业是基础载体,文化是核心资源,是增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旅游则是文化资源实体化的重要媒介。有效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资源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旅游欲望,并将这种文化旅游愿望进一步转化为文化旅游行为,是提高农业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杞县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开发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如水东烈士陵园、老党寨烈士墓、穆青纪念馆等,成为开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但由于各基地位置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县城,而有的在乡镇,且没有形成规模成熟、线路清晰的体系,带动作用有限,影响力不足,红色文化品牌的认知度整体不高。

3.农文旅项目供需不平衡

杞县总人口约为130万,在开封所辖四县六区中人口数量最多。较大的人口基数构成了有力的消费市场,不断释放出消费潜力。休闲旅游,亲近自然与人文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而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不断增加,追求放松休闲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休闲旅游需求。杞县位于开封、商丘、周口大三角内,交通较为便利。由于杞县本地的旅游项目较少且不成规模,文旅项目在供给端不能满足相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放松需求,周末或节假日相当一部分杞县人驱车至郑州、开封或周边地区休闲游玩,本地需求端外流已经常态化。

4.农文旅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不足

在农文旅产品开发方面,杞县目前有较为丰富的土特产品,最能体现本地特色的主要有大蒜、酱菜和红薯泥。杞县大蒜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莫家酱菜始始创于1815年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红薯泥是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杞县特产由来已久,背后的蕴含的历史文化典故极具教育意义,但是由于没有对产品进行文化标签化,宣传力度也不足,并不能让旅游者很好地体验到这些文旅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内涵。

5.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与协作。农业文化旅游开发与管理更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开发和管理理念,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因素,要达成较为良性的协调效果是不容易的。但不同部门之间因各自不同的开发管理理念和利益诉求,协调起来有一定难度,进而给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不便,这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只有在良性互动和沟通基础上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处理好利益分配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高度协调。

四、杞縣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资源层面——挖掘杞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

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杞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通过农文旅融合,传播优秀文化。文化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增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离开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化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了农文旅多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助于突破发展桎梏,是深化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基于杞县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杞文化内涵,解构与重构其文化价值,将其价值融入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的整个过程,通过旅游项目传播杞文化。

2.市场层面——打造农文旅精品、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就要在挖掘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农文旅精品项目。日前,杞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围绕杞县县域发展,提出“三园一中心”(杞文化产业园、杞县农耕文化园、大蒜现代产业园、河南大蒜现货交易中心)建设构想,开发打造一批具有浓厚的杞县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农文旅项目。其中,杞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为六园,即杞人忧天园、伊尹文化园、楼氏文化园、蔡文姬文化园、高阳晚渡园、古今名人园。

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还要在打造农文旅精品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杞县农业文化旅游品牌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市场宣传力度不够。要通过杞县文化内涵的特性来明确农文旅项目的品牌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形象设计,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杞县地域文化特色的形象标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对该品牌进行广泛传播,从而提升品牌认可度,为推动杞县农文旅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3.人才层面——培养农文旅复合型人才

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还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农文旅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保障。文化旅游同其他传统的旅游类型相比,对人才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性方面要求较高。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杞县规划、设计和开发出高品位且具有浓厚的杞县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才能抢占文旅品牌的高地,才能促进文旅融合长期、健康的发展。培养农文旅复合型人才要做到:一方面,杞县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与本地职业中专就精通农文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对接,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增加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杞县各相关机构要加强对文旅产业现有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让来到杞县的游客都能够从每一位旅游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优质的、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双重体验,从而提升杞县文化旅游的整体品位。

4.组织层面——优化现有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

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现有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农文旅融合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各个职能部门条块化管理、各有侧重,使得农业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布局显得较为凌乱无章。比如,宗教管理部门建立起各个宗教管理所,文物管理部门建立起文物保护单位等,园林管理部门建立起自然保护区,民政部门建立起一系列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等。这样各自为政的结果是,多头管理、交叉经营既容易引起利益冲突和纠纷,也使协调的难度加大,甚至在出现问题以后相互推诿的局面。我国政府于2018年进行机构改革,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在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的融合已经率先在国家层面的机构改革中得到体现,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还涉及到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这就需要各相关部门进行功能整合和职能融合,优化相关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成立一个综合管理机构来统筹规划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5.制度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作为制度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管理体制,一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协调的农文旅融合管理体制,推动杞县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二要建立杞县农业文化旅游等相关管理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突破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让杞县农文旅融合不断推进、无缝衔接。三要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推动杞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相关政策。2020年,杞县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的意见》等红头文件,制定了《杞县文化旅游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杞县文化和旅游业进行了重点谋划,为推动文旅融合发提供了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秦继伟.河南打造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路径研究[J/OL].经济地理:1-16[2020-1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43.1126.K.20201011.1042.002.html.

[2]程璐瑶.文旅融合助推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20(3):129-133.

[3]杨莹.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农业文旅项目立项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张莞.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9.

[5]张永勋,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地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探索[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11):61-65.

[6]刘晓英.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型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2018(7):12-13.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农业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刚柔并济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破次元
融椅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